從“看天吃飯”到“知天而作”
越過巍巍武夷,看高山之巔雲霧繚繞,聽生態茶田蝶舞蟬鳴。跨過風暴海面,觀港口燈火,昔日“風暴海域”變通途。複雜的天氣,造就了讓人拍案叫絕的美景;佇立小島岸邊,看日出日落與璀璨星河,逐海風與潮起潮落……
這裡是福建!有山、海、島、茶,更有萬千氣象。
邂逅雲海奇觀變容易了
九仙山位於福建德化,海拔高1653米,溫度低、濕度大,氣候惡劣,但因其霧凇、雲海景觀十分壯觀,大量遊客慕名而來。
不過,想邂逅雲海奇觀卻不那麼容易。霧凇天氣,上山的道路常常結冰而不易行走,霧凇景觀持續時間較短,有時遊客特地趕來,卻化掉了。
“2019年,我們開始進行霧凇預報,有雷暴大風等天氣時,我們還附有相應的景區天氣提醒。”九仙山氣象站站長陳為德告訴記者,2019年12月,泉州市氣象局在全省首創推出霧凇高山旅遊氣象景觀預報專題服務,2020年1月第一次雲海氣象景觀預報對外發佈。
“首次預報那天,遊客量比日常增加約8000人,直接經濟效益增加約120萬元。”九仙山風景區副總經理蔡惠山告訴記者,氣象服務帶來大量遊客,提高了景區經濟效益。
記者隨採訪團走進九仙山,上山時還是晴天,不一會兒便下起陣雨。據了解,這裡年平均雷暴日73.5天、霧日305天、8級以上大風日163天,這也給九仙山氣象站的工作帶來不小挑戰。
2020年以來,九仙山氣象站自主研發並投入使用風向風速感測器保溫防凍結裝置,保障氣象站觀測儀器的良好運作,尤其是站內風塔上的風向風速感測器設備運作良好,數據傳輸準確穩定。記者查閱資料,得知這一發明還能有效解決全國大部分高海拔氣象站風向風速感測器冬季凍結導致測量精度下降的問題。
泉州市氣象局業務科科長林中鵬告訴記者,泉州市氣象局牽頭成立的高山氣象景觀研究創新團隊,圍繞高山氣象景觀預報模型、氣象景觀觀賞指數分級、自動觀測以及高山數值格點預報訂正等難點進行攻關。“我們新建了間隔200米左右的高山梯度觀測氣象站、毫米波雲雷達、微波輻射計等,開展新型探測資料在雲海識別中的應用,也對霧凇氣象景觀預報關鍵因子進行格點訂正,研髮指數産品,併為其觀賞性進行系統化分級。”
巨輪在海洋上多了雙“明眸慧眼”
在福建漫長秀麗的海岸線上,無論是海濱城市,還是海島與海港,都離不開海洋氣象服務。
一直以來,航運和港口都是氣象高敏感行業,颱風、海霧、強對流等天氣極易帶來嚴重影響,港航氣象服務就成為“絲路海運”行穩致遠的重要保障。
九節礁位於廈門港入海口主航道邊緣,這裡有一個燈塔上的氣象觀測站——這是部署于廈門港九節礁的“絲路海運”自動氣象觀測站,也是中國首座燈塔氣象觀測站。兩年來,它已累計為超過10萬艘次的進出港船舶保駕護航。
“將自動氣象觀測站建在海上固定標誌上,這一舉措開我國港航氣象服務先河。”廈門市氣象服務中心主任吳陳鋒評價。
“在特定季節,這裡常有平流霧,而周圍地區可能晴空萬里,尤其是船舶從公海到進入港口這一過程,船長要緊盯航道情況——周邊船舶動態、航區氣象變化,一有疏忽極易釀成事故。”廈門市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葛小清告訴記者,九節礁氣象觀測需求迫切,在這裡建立氣象站可以大大減輕航行壓力。
“絲路海運”氣象導航的“隨船”服務如同“定海神針”,由氣象、航海領域專家組成的遠洋氣象導航團隊共同為船舶選擇一條快速、高效、安全的路徑。
2021年11月,靠泊廈門港的“海豐立誠”輪首次採用“絲路海運”氣象導航服務,“海豐立誠”輪在廣闊海洋上多了雙“明眸慧眼”。“引航員只需輕點手機螢幕,就能精確顯示風力、能見度、氣溫、氣壓等資訊,指引巨輪平安出港。”絲路海運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南告訴記者。
福建省氣象局開發的知天氣App中還特別設置“絲路海運”版塊,高時效、多手段發佈氣象服務,供船長、船公司、碼頭企業、海事局等參考。
泉州氣象部門則與泉州海事局建立日常會商機制。“當氣象部門發佈大風黃色預警信號時,我們根據情況適時啟動大風應急響應,組織船舶及時回港避風。如果市氣象局有在海島布設氣象自動站需求,我們局也主動提供船隻協助氣象部門選址。”泉州海事局副局長黃尚智告訴記者,海事局和氣象部門以氣象預警信號為先導應急聯動,建立“泉州海事局氣象服務專網”,將泉金航線觀測站納入日常業務使用。
輕觸螢幕輕鬆“追”風、“追”星
背靠君山,面朝大海。走進北港村的古樸石厝,看貝殼裝飾墻面,聽貝殼風鈴叮噹作響……這裡有海島最質樸的浪漫。
平潭島常年有咆哮的海浪和強勁的海風,當地巧借氣象“風力”,曾經的平潭小漁村,如今已是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也是重要的旅遊文創基地。
“這裡常年大風,作為中國風力條件最好的地區,平潭很適合開展風箏活動,最近就有沙灘風箏節。”福建省級科技特派員陳世斌告訴記者,“仙人井景區、壇南灣、將軍山、海壇天神、犯船礁……這些都是追星愛好者‘蹲守’過的觀星地點。”
在平潭,不僅可以輕鬆實現“追”風、“追”星,還可“追”日落與潮汐。
平潭氣象局聯合多部門研發“平潭海島交通旅遊氣象服務微信小程式”,讓人們便捷獲取氣象監測、預報、服務資訊。記者輕觸螢幕,發現小程式有觀星指數,日出、日落、潮汐及其觀賞氣象條件概率等。
“以前遊客想去島上只能坐船,現在公鐵大橋通了,平潭到福州動車只需30分鐘。”平潭綜合實驗區氣象局探測與資訊保障中心主任齊心帶記者來到平潭海峽公鐵大橋。
“暴雨時常夾雜大風,風力達到8級時我們會採取帶道通過的措施,及時關注氣象服務平臺的資訊,風力達到10級時我們就要調整橋面的通行時速,才能保障通行安全。”平潭綜合實驗區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大橋管理大隊大隊長林峰告訴記者,公鐵大橋交通安全離不開氣象服務平臺的數據支撐。
有了美麗的景色和便利的交通,慕名而來的遊客越來越多。
氣候條件獨特,小村的發展不能僅僅“靠天靠地”,還要充分挖掘文化資源,豐富遊客的文化體驗。
一處原生態石厝,一枚經過風浪洗禮的小小貝殼,就讓風中旅行文創工坊、民宿負責人楊秉皓與北港文化結下不解之緣。
“我們的貝殼風鈴、漂流木手作都是撿拾而來,‘撿拾’的是與北港的緣分。”楊秉皓表示,他的團隊希望為北港遊客提供體驗感強、文化元素多、文創氛圍濃的藝術空間,“風是平潭旅遊淡旺季的分水嶺,但是對我們來説,沒有淡旺季之分。”
“氣象預報讓我們節約了採茶成本”
置身於安溪茶園梯田,記者看到飛舞著的蜻蜓、蝴蝶,低矮的茶樹上結著不少蜘蛛網,雜草也自然生長其間。
“由於我們的茶園不用農藥,生物鏈完整,蜘蛛在雜草裏生存吃掉了害蟲,茶葉收成好!”安溪縣農業農村局高級工程師楊文儷向記者介紹。
安溪縣氣象局副局長連志萍告訴記者:“氣象局近幾年在不同梯度的茶園裏安裝了13套茶園小氣候監測站,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就是氣象局茶園小氣候站之一。它實時採集氣溫、濕度、土壤溫濕度、光合有效輻射等和茶葉生長相關的氣象數據。”
“鐵觀音的採摘特別容易受氣溫影響,要是氣溫太低,就會影響茶葉的産量和品質。”安溪鐵觀音大師劉金龍告訴記者,“2019年春茶採摘前,我得知後半段時間天氣不好,就提前安排嫩採,減少了約200萬元的損失。”
近幾年,氣象局延伸服務鏈條、擴大服務面,氣象服務越來越精細,貼心服務搶採、收曬加工等茶葉不同生産階段的需求。“安溪縣氣象局在春、秋茶採摘階段製作精細化茶葉氣象服務專題,並提供茶事生産建議。”制茶大師魏月德説。
“多虧了氣象預報,讓我們節約了不少用工成本!”茶商陳加勇告訴記者,茶葉採摘的週期較短,採茶需要晴天,因此茶商得先看天氣預報,再請工人來茶園裏幫忙,要是工人來了卻碰上下雨天,就要損失一筆費用了。
“安溪種茶用衛星?”原來,安溪氣象部門利用AI圖像識別技術、衛星遙感技術自動識別茶葉生長狀態,天氣“監測網”讓茶葉生産從“看天吃飯”到“知天而作”,預報預警強降水等影響茶葉種植、生産的因素。
安溪縣縣長劉永強介紹,當地正在建設X波段雙偏振相控陣天氣雷達,其有效監測空間精度可細化到30米,掃描出圖時間每分鐘1次,能實現全域全覆蓋快速雷達掃描,為茶葉生産提供保障。
難怪,這麼多高科技加持,隔著螢幕都能聞到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