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南歸之後 再看雲南亞洲象的保護與管理
新華網昆明8月7日電(柴靜 劉雲)2020年,一群亞洲象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出發,一路北上,途徑普洱、紅河、玉溪、昆明4個州市,引發“追象”熱潮,直至2021年8月8日,象群南歸走過元江大橋,回歸適宜棲息地。這趟特別的“旅行”不僅牽動著世界目光,也刷新了人們對亞洲象的認知。
如今象群情況如何?再聊起它們,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管理所所長沈慶仲就像提起了自己的老朋友,“大象醫生”保明偉依然關注著它們的健康。而作為象群經常活動的地方,西雙版納州與普洱市在亞洲象監測、保護等方面也有了新的思考。
一路北上 讓人們更深入地了解亞洲象
2007年初,西雙版納野象谷監測到一頭特別的小象,當時不到2歲的它鼻子比其他象短一些,因此得名“小短鼻”。為了區分象群家族,它所在的象群得名“短鼻家族”,也就是北上南歸的主角。
在北上以前,“短鼻家族”常年活動於西雙版納野象谷周邊。“家族成員都很寵愛‘小短鼻’,這也讓它從小比較調皮,偶爾跑去其他象群,也能跟它們相處得很融洽。”多年來,沈慶仲見證了這個家族從五六頭象壯大至十余頭。
然而,他與“短鼻家族”的緣分還遠不止於此。2021年,他加入為北上象群成立的省級指揮部專家組,參與分析研判象群相關情況。
“過了元江大橋,其實就是一個分界點,它們回家的路基本已經沒有障礙了,只有一個大風埡口。”沈慶仲介紹,大風埡口海拔很高,原以為象群會放慢行動,但它們2021年8月8日過大橋,8月12日便翻過了大風埡口,到達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境內。
歸家後的“短鼻家族”添新丁
沈慶仲介紹,到達墨江以後,象群的行動慢了下來,一路邊走邊吃,一直向西雙版納前進。2021年10月30日,象群來到西雙版納與普洱交界的地方——普文鎮,悠哉地活動了一段時間。2021年12月9日,象群回到原棲息地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動養片區。
隨後,象群在一區域內停留了一段時間,2022年1月10日,監測人員通過無人機監測到一頭新生小象。“有小象要出生也許就是它們停留的原因。”沈慶仲介紹,2月5日,“短鼻家族”在野象谷8號象道出沒,2月6日則出現在觀象臺。
從事亞洲象救護工作20餘年的保明偉和他的同事,也參與到了象群北上南歸現場安全防範知識講解、食物引導等工作中。“直到現在,我們也能不定期監測到象群的活動畫面。”保明偉説,從目前監測的情況來看,象群狀態良好,北上南歸途中出生的小象也長得更壯實了,而且叫聲非常洪亮。
此外,那頭離群提前回到西雙版納的公象,監測人員監測到它的狀態、情緒也很穩定,已經融入其他象群一起活動,交到了新朋友。
北上南歸帶來的思考
象群北上南歸以來,作為亞洲象常年活動的西雙版納州與普洱市也在亞洲象監測預警以及避免人象衝突等方面,進行了新的探索。
西雙版納州亞洲象保護管理中心主任王斌表示,亞洲象在西雙版納、普洱之間來回活動是常見現象,但走這麼遠實屬罕見。象群回到西雙版納後,相關單位一直對它們進行監測,發現它們也會分分合合,有的去到新象群,有的6、7頭組成一個象群,都很健康。
王斌介紹,目前西雙版納已建立了亞洲象監測預警系統,該系統通過紅外相機拍攝到亞洲象後能夠AI自動識別物種,識別率達97%以上。系統識別後,通過移動網路直接自動發佈預警。下一步,西雙版納將繼續加強科研力度,特別是加強對亞洲象基礎數據的收集。
“普洱市也加強了對亞洲象的保護和管理。”普洱市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濕地管理科科長周智韜介紹,為進一步避免人象衝突,普洱市加強對亞洲象監測預警力度,全市共配備64名亞洲象預警監測人員,長期開展亞洲象的預警、監測。
今年,普洱還開發了亞洲象預警監測平臺,該平臺可以及時收到監測人員傳送的監測資訊,這些資訊也為下一步開展亞洲象相關科學研究提供了基礎數據。
據悉,2022年,普洱市在亞洲象主要活動的縣區建設亞洲象食物源基地7000畝,旨在滿足亞洲象野外食源需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