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沒有高超拍攝技巧,沒有高級攝影設備,這位農民工被200萬人關注……

2022-05-03 17:20:00
來源:半月談
字號

  

  清晨5點過,農民工何川搖醒在一旁熟睡的妻子湯文淑,開啟新的一天。  麻利地洗漱、燒水煮麵,囫圇吃過早餐,在微亮的天光下,夫婦倆騎摩托前往位於四川省達州市的建設工地上班。天亮,和水泥、攪砂漿、砌磚頭,大口乾飯(方言,吃飯),再和水泥、攪砂漿、砌磚頭,天黑。建築工地的日常是機械的、枯燥的,作為走南闖北蓋高樓的農民工何川,這樣的生活已經重復了30年。  然而作為自媒體人“農民工川哥”,這是何川進入新角色的第3年。  2018年起,平時就愛發朋友圈的何川搗鼓起了短視頻,內容多是川哥川嫂每天最開心的時刻:午休“吃播”。

  沒有高超的拍攝技巧,沒有高級的攝影設備,一口川音,兩張帶著汗水的笑臉。只是用最簡單的方式記錄自己的生活日常,“農民工川哥”卻在全網慢慢積累了近200萬粉絲。  汗流浹背的勞動後,幹飯是最香的。工地毛坯房裏,磚頭墊成凳子,木頭箱子當桌子,一口熱氣騰騰的電飯鍋,一盆油水十足的炒肉,面前半米是三腳架上的相機。

  夫婦倆在鏡頭前有説有笑,川哥將鍋裏的米飯分給川嫂一半後,便直接端起電飯鍋“刨”飯,不時還夾起一片回鍋肉湊到鏡頭前饞饞網友,兩人一頓起碼能幹掉八兩米飯。  川哥每天上班的包裏,除了一袋米、兩大壺水、抹灰的工具和提前備好的炒菜,還多了一台相機。抹灰一平方米有9塊工錢,兩口子一天能掙四五百元,一個月幾乎不休息。拍一條視頻平均能掙200元,川哥在工地空暇時琢磨內容。  生活好像並沒有發生什麼大變化,又好像有了很大的變化。  何川想不明白,為啥這麼多網友愛看一個工地上的泥瓦匠“幹飯”和砌房子。“我這個人長得不好看,也沒啥文化,但是我很陽光,也熱愛勞動。”何川歸納總結自己的優點,尋思可能大家都喜歡愛笑和勤奮的人。

  4月29日,工地吃午飯的間隙,何川在視頻錄製過程中展示午飯的菜品。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20世紀80年代,十幾歲的川哥跟著親戚學抹灰,23歲娶了老婆,川嫂覺得跟有手藝的人過日子不會餓肚子。21世紀初的東南沿海,工廠與高樓拔地而起,“進城打工”成了農民發家致富的主要途徑。2003年,川哥川嫂加入南下務工大軍。  兩口子在福建租住10平方米的工棚、在高空爬腳手架抹灰,修建了數不清的摩天大樓,一幹就是近20年。2016年底,夫婦倆用攢下的錢全款在老家買了一個80平方米的三居室,真正用“一把砌刀”築起了屬於自己的小家。

  4月29日,何川在位於四川省達州高新區的某工地上做工。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做短視頻播主,對於拍攝條件有限的農民工,更需要堅持。2018年初,從事自媒體的兒子何松林建議愛玩手機的父親記錄自己的工地生活,何川註冊了“農民工川哥”的賬號。川哥的流量從未爆髮式增長過,後臺數據分析顯示,其粉絲構成主要為在外務工群體和學生。幾年來,粉絲一點一滴的支援和鼓勵,成為他最終堅持下來的動力。  “其實最開始拍視頻的時候,出鏡感覺很緊張。”何川的手機裏存滿了網友的留言和私信截圖,不少網友留言關心他的生活品質,感謝讓他們看到勞動人民的付出,以踏踏實實幹活而光榮。“自己做了一輩子的‘活路’被別人關注和認可,是很開心的一件事情,有時候看留言也能學習新東西,慢慢也就愛上了分享。”

  4月28日,何川在家中回復網友在視頻下的留言。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從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21年國民經濟運作情況數據看,全年農民工總量為29251萬人。他們的辛勤勞作,支撐起了城市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建設。  真實的工地生活是什麼樣的,農民工最關心的事情是什麼?隨著網際網路打破了“次元壁”,“川哥”等天然、淳樸的“野生網紅”,被這個時代選中,有了為自己發聲的渠道,也與其他工人和農民主播一起,共同構造了當下的網路生態。  川哥的視頻不僅聚焦于“吃什麼”,也樂於分享“怎麼活”。兩口子月入過萬,但生活十分節儉,“早飯煮掛麵成本3元,一把掛麵能吃很多頓”。此外還會記錄工地的工資怎麼算、工友一天能背多少水泥、高空作業如何保證安全……網際網路彌補了資訊差,川哥會和網友認真分享自己對“農民工清退令”的看法,討論“大齡農民工何去何從”。  總是笑臉面對網友,長年的體力勞動讓他體格結實腰板筆直,樂觀這個天然的“化粧品”也讓他比同齡人看起來更加年輕。“我一個大學生看這個,正常嗎?”年輕網友總愛跟川哥開玩笑。“努力學習,爭取以後做更好的工作。”川哥認真回復。他希望自己的生活態度,能夠激勵學生們努力奮鬥。

  4月28日,何川和妻子湯文淑在家中準備第二天帶到工地的午餐。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許多網友被“川哥”的樂觀、開朗激勵向前,也看到了勞動人民靠自己的雙手創造的美好生活:換下灰撲撲的工服後乾淨清爽地吃炸雞;住在窗明几淨的樓房裏,每天通勤十幾分鐘上下班;關心和自己息息相關的政策走向;時不時為生活中的“小確幸”開懷大笑。  夫妻倆的工地隨著中國最新的發展而變化,一開始在福州修高樓大廈、國際性的會展中心、舉辦全國性賽事的體育場,後來隨著西部城鎮化建設加快,他們也成為農民工回遷潮的一員,在老家能找到不錯的“活路”。現在,倆人在達州市高新區參與修建一個數字經濟産業園。  但是何川最喜歡修學校。川哥説,上次他參與了達州中醫藥職業學院圖書館的建設,學校裏有大大的籃球場,看到年輕娃娃在裏面打籃球,心裏面特別滿足。他現在就想好好工作,把小兒子供出來,最好能上個好大學。  “只要是勞動,就光榮。”何川對自己的職業充滿驕傲。在他的主頁個人簡介上,何川寫道:“努力賺錢養家,也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