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傳統學習模式時空限制 “教授開講”引發網課熱潮
打破傳統學習模式的時空限制,“教授開講”引發網課熱潮
學者“出圈”
本報記者 李雲舒
“大家好,我是駱玉明,今天我正式入駐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了。請大家關注我,我們一起讀書一起玩!”
今年年初,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駱玉明的實名認證賬號發佈了第一條視頻。視頻末尾,他表示很快將會推出一門關於《詩經》的課程。“我們的美麗古典之旅,就從中國詩歌的源頭《詩經》開始。”
隨著越來越多的專家教授選擇在年輕人喜愛的視頻平臺上開課,“在視頻網站上大學”這句網友曾經的調侃,正在走向現實。
不少專家學者在短視頻平臺“破圈”,受到年輕觀眾追捧
“剛畢業的學生來拜一拜,曾有幸修讀您的《世説新語精讀》,真的太好了!希望在這裡也能‘望道四方’!”
在駱玉明的第一條視頻裏,近千條彈幕熱情洋溢,其中有曾選修過駱玉明課程的復旦學子,更多的則是慕名而來、喜愛古詩詞鑒賞的網友。用戶“竹雨沐沐”的評論高居前位:“歡迎老師!超想多讀讀中國傳統文學經典,可惜大學專業與文學毫不相關,只能來您這裡上課啦!”
不僅是駱玉明,隨著短視頻平臺影響力增大,不少專家學者在這裡成功“破圈”: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戴建業、陜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于賡哲……短視頻平臺成為他們傳播知識的舞臺。
“大家好,我是汪品先,我是同濟大學海洋地質係的教授,我研究深海的海底。”1月21日,2021年“百大UP主”頒獎儀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的發言顯得格外嚴謹認真。
去年6月,汪品先以“汪品先院士”的賬號發佈第一條視頻,並定期分享有關海洋的科普知識。在他的專欄中,包含了“百慕大三角的傳説是真是假?”“馬利亞納海溝再往下是什麼?海溝中有生物嗎?”等海洋科普知識,最高一條播放量超過378萬。評論區裏,有網友受到汪品先學術熱情的感染,留下文字:“將來有能力有條件的話,我也想把自己的一生獻給祖國的海洋事業。”
戴建業以幽默的授課風格“走紅”短視頻平臺,他將古典詩詞作者杜甫、孟浩然、李清照等編排成別樣段子,讓許多年輕人耳熟能詳,他的視頻也成了很多觀眾追看的網紅課程。
在戴建業的感染下,一些網友也坐不住了。不僅要上課,還要寫詩,而且別出心裁、自成一體。戴建業隨即開設了“寫詩鬼才”這一專欄,專門刊登網友投稿的詩詞。“連讀四首,寫得真好,我提不出意見。”最新一期視頻中,戴建業在鏡頭前欣慰地説。
在陜西師範大學,于賡哲便以講課風趣幽默著稱。在短視頻平臺上,他已經擁有超過46萬粉絲,“歷史那些事兒”“歷史趣談”等一系列歷史講座十分受歡迎。于賡哲認為,“明星教師”在社交媒體上走紅是好的現象。“新一代年輕人已經長大了,他們對知識和學術有更迫切的渴望,作為學者去滿足他們的需求責無旁貸。”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視頻的絕大多數觀眾年齡不大。2021年中國網路表演(直播與短視頻)行業年度峰會上,嗶哩嗶哩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穀雨透露,該站的活躍用戶是2.23億,用戶的平均年齡是22.8歲。
“目前移動網際網路已經日趨主流化,通過視頻社區、短視頻平臺進行日常學習,在廣大青少年中間已經成為非常普遍的選擇和習慣,看視頻、直播等並非只是既往僵化印象中的消遣娛樂,也被賦予了學習等主流文化功能。”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孫佳山告訴記者。
復旦大學教授李若山化身“復旦山哥”,用會計學知識解讀社會熱點,實現教學相長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會計係教授李若山有許多頭銜:新中國第一位審計學博士、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專家委員會委員……但在B站,他是6級用戶“復旦山哥”。
2020年6月,李若山註冊了自己的賬號,迅速收穫了大量粉絲。在視頻中,他用會計學解讀社會熱點,其中談論“中國的金融系統”一條視頻,播放量超過50萬次。
李若山告訴記者,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發和學校嚴格的防控措施,是他接觸“網上講課”的契機。“當時大家足不出戶,我們也轉而上網課。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與視頻網站合作,開始在網上放一些課程。後來,他們覺得我的視頻播放量特別大,聯繫我問能不能單獨開一個專欄,我就想嘗試一下。”
在學校上一堂大課,需要幾個小時,甚至一整天;而視頻的內容短則七八分鐘,長也不超過二十分鐘。“一開始也不太習慣,覺得太碎片化,但這裡的年輕人很多,能夠了解到他們的想法,所以越來越喜歡用這種方式與他們溝通,這其實也是一種教學相長。”
在李若山的個人賬號裏,有著各種各樣的話題。獐子島的扇貝、跑路的“獨董”,甚至熱門電視劇中的案例,都是李若山的取材方向。“我喜歡關注熱門話題,用一些貼近生活的案例,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來講課,大家會更容易聽進去。”
他也會瀏覽網友的評論。“大家的評論對我絕對會有很大的幫助。在相互的交流中,對我自己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聊到自己做的視頻中印象最深的一期,李若山想到的是一起牽涉多家銀行、保險和信託機構的事件。他注意到,關注這一事件的人群中,許多是年輕人。“年輕人關心國家大事,對反腐倡廉、中央八項規定等都有了解,對腐敗極為痛恨,這讓我印象十分深刻。”
記者發現,在李若山的個人賬號裏,除了講課,還有他的業餘生活,包括舉辦家庭音樂會的視頻。他説:“在學術場合我是一本正經的,但是私底下的我十分放鬆、有自己的平常心,面對不同的生活狀態,人有不同的角色,平時的我就是一個過著退休生活的老人,希望大家把我當成一個普通人來看待,多和我討論,特別期待聽到更多意見不同的聲音。”
對於在視頻平臺上受到關注的專家學者而言,“桃李滿網路”意味著更高的要求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9月,已有超過300位名師學者入駐B站,覆蓋近百個學科專業,800多個認證高校號、近萬個學院號也已入駐。
年輕人聚集的短視頻平臺對知識共用的重視有目共睹。在抖音平臺上,同濟大學物理學教授吳於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等“學術大牛”廣受歡迎。
法律、文學、科學、藝術……這些內容在各大平臺有著上億規模的播放量,成為年輕一代獲取知識的途徑。
孫佳山認為,年輕人之所以願意在視頻社區“上課”,主要原因在於可以最大化利用碎片化時間。“傳統學習模式都要用整段時間。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把零碎的時間有效利用起來,打破傳統學習模式的時空限制。另一方面,中、短視頻中的學習模式更活潑,也符合年輕人的媒介習慣,因此更受歡迎。”
“一開始只是覺得有趣,覺得這麼大的教授,這麼高深的話題,怎麼會出現在視頻平臺上?這我得點進去看看。”網友“Abby小鈴鐺”告訴記者,自己是一名本科二年級的學生,專業是土木建築,但對人文社科類的話題很感興趣。“看久了,我發現教授們都非常用心,深厚的學術功底加上精心的剪輯,讓這些課程很容易被看進去、聽進去,而且記得很牢。”
讓“Abby小鈴鐺”尤為受到感染的,不僅有硬核的科普內容,還有教授們幽默而接地氣的表達方式。“他們都是‘學術大牛’,但完全沒有架子。我記得汪品先院士在一個視頻的結尾,用上了短視頻網站的‘行話’——‘如果你喜歡我的話,就請記得關注,並且一鍵三連’。85歲的院士啊!那一刻顯得特別俏皮,讓我們非常有親近感。”
另一方面,對於在視頻平臺上受到關注的專家學者而言,“桃李滿網路”也意味著更高的要求。與課堂上年齡相倣、經歷相似的學生相比,網路觀眾差異更大,其中不少人有著相當高的學術素養。如何把學術性強的知識講得雅俗共賞,是一種挑戰。
“我覺得有一個平臺能面向社會大眾,邀請人們來上課,這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戴建業在一次採訪中曾説,在第一次上網課前,他做了充分的準備,但面對鏡頭仍然感到拘束,有彈幕指出了這一點:“戴老師的雙手簡直無處安放”。
“什麼都逃不過網友的眼睛,實際上是我緊張了。”戴建業説,起初,他把網課看得過於簡單,沒想到每次錄製都要花費不少精力。在很多人印象裏,網課是科普性內容,和中文系課堂相比難度更低,但在戴建業看來,“網課的觀眾更廣泛,有不少中小學老師在聽我的課,他們提出的問題也很專業。”
在李若山看來,即使是專家教授,也難免會有局限性。走上網路與年輕人交流,對自己也是一個學習提高的過程,“在我這個年紀還能給年輕人做一些交流,帶來啟示,也是人生很愉快的事。我們可以説是一種‘雙向奔赴’。”
越是在眾聲喧嘩的時代,越需要真正的學者發出理性的聲音,年輕人也要增強定力,增強獨立思考能力
在自媒體時代,人人皆可成為博主,發出自己的聲音。然而,片面的、情緒化的資訊也會在網際網路上被不斷放大,容易對“觸網”的年輕人甚至低齡學段的學生造成誤導。因此,越是在眾聲喧嘩的時代,越需要真正的學者發出理性的聲音,用專業知識破除迷障。
在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馬皚看來,現在短視頻平臺上不乏關於犯罪心理學的錯誤導向。“有的喜歡作出一些絕對化的結論,而這些結論常常都是偏頗或者是錯誤的。”
不專業的“短視頻學者”“短視頻科學家”有時會刻意用一些獵奇的手法來博取流量,對觀眾産生了混淆甚至錯誤引導,這引發了馬皚想要在視頻平臺上發聲的念頭。2021年1月,馬皚在B站開設了自己的賬號。“當時的想法就是,作為中國犯罪心理學的頭部資源,我們一定要在短視頻上作出專業的表達,不能丟失這塊陣地。”
在孫佳山看來,在一些社交媒體平臺上,存在著“流量至上”、資本操縱輿論的情況,這需要充分警惕。“尤其是在面對一些熱門話題時,學者、專家也好,大學、研究機構也好,都不要輕易被輿論綁架,對混淆視聽的言論更要敢於正面批駁。”
“對粉絲量大的創作者來説,首先要圍繞專業知識相關的內容來講課。涉及到不了解的內容時,一定要謹慎,以免對觀眾造成誤導。”李若山同時建議,希望年輕人在加強學習的同時,也要增強定力、獨立思考。“所謂的大咖觀點也並不一定完全正確,我們要有辨別的能力。”
在專家學者持續“出圈”的同時,學界也響起了另一種聲音:視頻平臺上的“碎片化”學習越來越有市場,學術的嚴謹性會不會受到挑戰?
“這個問題不能片面來看。”李若山認為,“碎片化”的學習固然不夠系統,但不失為一種引發年輕人學術興趣的好方法。“運用零碎的時間進行自我提升,提高學習的興趣,對於年輕人進一步接觸完整、系統的知識絕對是有幫助的。”
同時,李若山也建議,年輕人如果有機會,還是要沉下心來,到學校或是採用系統教材進行紮實的學習。“花費一個學期、一年、兩年或更長的時間打好基礎,對年輕人一定有更大的幫助。”
在孫佳山看來,“碎片化”也意味著更加靈活。“短視頻的傳播打破了時空限制,是一個全球流行的文化現象,主流文化包括學術界需要適應這種節奏。不是動輒長篇大論才能保持學術的嚴謹性,不可能要求所有的青少年都去聽幾個小時的大課,這顯然不現實。對學者、專家而言,幾個小時的課要講,十幾二十分鐘的課也要講。”
“我們還是要鼓勵更多的學者、專家,高校、研究機構在視頻社區、短視頻平臺開課,傳播真正有價值的知識,積極、正面利用移動網際網路的媒介迭代效應,提升全社會的認知水準。從長期來看,這對於推動社會發展是有好處的。” 孫佳山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