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愛淩曾是我同學
時間倒轉回2014年一個夏日的午後,海淀黃莊的4年級奧數教室裏,我在黑板上描畫著老師課上點到的一個名字:(骨頭)+(愛心)+0。
沒錯,你猜對了,這是剛獲得2022北京冬奧會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臺冠軍的谷愛淩的名字。
友情有多種,一面之交,刎頸之交,我們則算是“課外班之交”。看見她在首鋼滑雪大跳臺上挑戰自我那英姿颯爽的樣子,我們當年在一起的一幕幕逐漸連接起來。這個女孩和我的其他興趣班同學不一樣,是個混血兒,所以我印象較為深刻。她的中文説得很溜,雖然語法上和我們講得稍有出入,但北京話的腔調兒比我還地道。
一個課間聽到樓下的電動三輪車不斷重復“倒車,請注意;倒車,請注意”,大家都聽得不耐煩了,谷愛淩來了一句“好了,好了,我知道你的車到了”,這一來,把我們都逗笑了。後來我總想起這個“倒”和“到”的轉換,究竟是她當時不理解倒車的含義,還是她知道倒車多數是在停車,説明真的是車“到”了而進行的有趣的轉換,這些年偶爾想起來我還是時不時疑惑一下。
有人調侃,海淀人海淀魂,我們這一代00後上過的課外班都不少,但能堅持運動的卻不多。上完奧數,有人接著去上語文、英語,或者圍棋樂器,谷愛淩則是去上籃球課。當時我對她還挺佩服的。我們也都上過各種運動課,但只是當作任務來完成的,卻忽視了運動並不只是學會什麼知識,而是長期的堅持才有成效。
谷愛淩再次進入我的視野,是在2019年的一篇報道中,講她與一位知名演員一起滑雪,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她的名字,我念著念著腦子裏就浮現出了2014年暑假的那塊黑板,我去搜索引擎敲入她的名字才發現她已是拿了無數塊金牌的滑雪名將了。2月8日,在北京首鋼滑雪大跳臺舉行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臺決賽中,谷愛淩第三跳挑戰從未做出的超高難度動作成功,獲得了冠軍。
其實奧運選手離我們並不遙遠。谷愛淩、蘇翊鳴、羽生結弦、特魯索娃……隨著科技的進步,國力的逐漸強盛,發達的網路讓我們從小就在觀察這個世界。當我們關注更多奧運選手的日常生活就會發現,運動員並不是天降的神仙,他們不乏和我們一樣的童真與歡樂,真正使得他們封“神”的地方在於他們有著常人所難以做到的堅持。我對他們的佩服並不全部來源於他們的成功,而主要在於他們為什麼能成功。有時候正是因為他們身上的這些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地方,才是他們突破極限、贏得讚賞的原因。
近年來,國家對體育活動的越發重視加上一場冬奧會的承辦激起了全民運動的熱潮,越來越多的冰雪項目開始在民間開展。各大公園湖泊上開辦的冰場,聽前輩們説,仿佛重現了上個世紀他們童年時代的光景。冰雪運動進校園也在這幾年很好地體現著。有的學校條件允許,冬天會在校園結冰的湖面上開展冰上活動;有的學校將草坡改造成雪坡開展雪上運動;條件不具備的學校,會在操場鋪上仿製的冰面供學生體驗冰上項目。各學校還組織運動團隊外出進行相應的體育活動或是參賽。
運動能夠自然地拉近人與人之間的社交關係。想像一下在跑步時,迎面而來的跑者對你説了一句“加油”,你不會因為他是陌生人而感到奇怪;在爬山時,前面的人在坡上向你伸出了手拉了你一把,你不會因為和對方的不熟悉而感到不自在;在雪場上,你願意同與你一起到達終點的人相視一笑,你願意給完成技巧動作的人一句由衷的祝賀……看到運動員賽場上絲毫不讓彼此,賽場下互相鼓勵打氣,甚至引起旁觀者産生作戲的質疑。而這恰恰正是我們這一代所需要的,在運動中喚醒自己積極向上的情緒,擁有足夠的同理心去理解別人的善意。運動時産生的樂觀情緒迎擊嘈雜生活中奔涌而來的壓力,在碰撞中煥發出無可抵擋的力量,踏遍雄關漫道,待到吹盡狂沙之時,總會是一番不一樣的姿彩。
今天是我18歲的生日。霍去病18歲,衝關破陣通西域;谷愛淩18歲,馳騁雪場摘金牌!在如今北京冬奧會賽場上,有很多各國18歲的青年在向這個世界發出充滿生命力的吶喊!我們這一代00後,已經開始有人走出父母庇護的羽翼,站在世界之巔燦燦發光。我呢,也許還沒有機會與實力在18歲的時候一戰成名,但我和我的同學們正在準備高考,也在迎戰屬於自己的未來。
有人説我們是平視世界的一代,在這個開放包容的時代下,我們對這個世界交流得更多,機遇更加豐富,思想更加開放,對外界的偏見越來越少。我們能夠在不忘過往之艱辛的情況下去熱愛與包容,在銘記歷史的前提下開創新的時代面貌。
依照規律,同一撥年輕人往往先是在體育賽事中嶄露鋒芒。我想,接下來會有更多的我們涌入強國大潮,擔起重任。
我們,願以親身體驗去描繪世界,俯瞰群山,仰望星河,給我們的祖國,給這個藍色星球,留下中國00後的烙印。
裴梓越(18歲)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