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滿屏都是“我emo了” 網友們到底在説些啥?

2021-10-11 13:06:00
來源:揚子晚報
字號

  鋪天蓋地的 “破防”沒火多少時候,網友們的口頭禪迅速迭代,“emo”成了年輕人的新寵。“我emo了”一下子成了萬用語句,四六級過不了線、工作一直加班怎麼都忙不完……任何不順心的事都可以“emo”一下。這個並沒有啥明確含義的單詞,成為了網友們的新一代精神寄託。專家表示,網友對於“emo”的熱衷,其實是在尋找情緒共鳴。只是,負面情緒也會“傳染”,保持情緒健康,還是儘量減少對“emo”的關注為妙。

  實習生 柯龍婕旻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emo”成為網友“網際網路情緒”代名詞

  “快樂的人有著相似的快樂,emo的人卻似乎各有各的emo。”“四六級過不了線,我emo了。”“怎麼一直有加不完的班,我emo了。”這一階段,你一定可以在微博或是朋友圈裏看到這樣的句子。頻頻出現的“emo”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真的去考證源頭的話,“emo”這個詞其實“年紀不小”,根據網友的考證,從上世紀90年代末00年代初開始,“emo”就已經存在。只不過,在那個時間段,“emo”指代的含義還比較單一,是emocore的簡寫,全稱是Emotional Hardcore,即情緒硬核或情緒化硬核。這個詞條有著專門的解釋,是一種與朋克相似的搖滾樂,最初從Hardcore Punk(硬核朋克)中派生出來,但包含更為複雜的改編曲,歌詞更多觸及情感主題。

  “emo”原本是一種情緒化的音樂風格,但到了網際網路世界裏,被網友們衍生出“喪”“憂鬱”“傷感”等多重含義。也有網友將“emo”解釋為英文emotional(情感的,情緒激動的)的縮寫。在悲傷的基調下,一切的情緒不穩定皆可“emo”。網路上流行的“我emo了”主要是指情緒上不穩定的人,相關意思可以延展為“我頹廢了”“我鬱悶了”“我傻了”“我不開心了”等等。

  其實emo文化一直都存在,每個時代都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一位網友總結,70後的“emo”是在日記本裏摘抄詩歌和文字來抒發無處安放的情懷;80後則是聽著民謠和搖滾表達對生活的無奈;90後“emo”的陣地是QQ空間,留下了自己的非主流青春……

  在社交平臺上,還有人專門教你如何營造“emo”氛圍感:照片一定要憂鬱,同時還要配上一句悲傷的文案,emo氛圍感呼之欲出。互相聊天時,emo表情包也成為了年輕人的新寵,無論是互相調侃還是發泄情緒,動不動就來emo一下。

  如何度過emo時刻?網友們開始互相支招

  在微博有關“emo”的話題趨勢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晚上八點到次日淩晨一點之間話題熱度會呈現出一個高峰。一到深夜,網友們就愛胡思亂想。

  滿屏emo,到底應該怎麼辦?看不下去的網友“橘子海”在豆瓣開出了一個話題“如何度過emo時刻”,得到了幾百位網友的熱烈回復。“融小墨”寫下了自己對抗情緒問題的方法:“讓精神能量流動起來,就是在增加好的氣場。不要熬夜了,不要掏空自己。睡前的護髮、拉伸、涂護手霜和唇膏、閱讀,都可以讓身心都放鬆下來。”“融墨海”建議網友們尋找能夠打發時間的辦法,“去運動去早點休息去做美容去看個有深度的劇去獨自發一會呆,自己努力産生的多巴胺,才比較踏實長久。”

  “橘子海”也分享了自己與情緒和解的過程:最近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感覺正在慢慢地與自己和解了。如弗洛伊德所説,“未表達的情緒永遠不會消亡。它們只是被活埋,並將在未來以更加醜陋的方式涌現。”否認,無視,壓抑情緒,其實是在傷害自己。凡是存在,皆為合理。正視並接受自己所有的情緒好了,這樣才算是一個完整的我啊。歡樂就歡樂,悲傷就悲傷。

  也有網友表示,情緒“emo”的存在,得學會正視。“為什麼要逃避這個時刻,為什麼要擺脫這個時刻?人的情緒是多樣化的,為什麼要對抗呢,為什麼不能是好好享受emo時刻呢,就像享受快樂一樣。”

  專家:網友熱衷“emo”,其實是在尋找情緒共鳴

  滿屏都是“我emo了”,現在的年輕人到底都怎麼了?為什麼都愛在深夜情緒氾濫?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主治醫師劉曉雲解釋道:“一個人在深夜或者獨處的時候經常會回顧讓自己感覺不太好的片段,在心理學上,這叫思維反芻,即像動物反覆咀嚼已經吞咽的食物一樣,不斷思考、消化和沉溺于消極負面的情緒。”

  當人們説emo的時候,到底在表達什麼呢?劉曉雲認為,愛説“我emo了”的網友中,不乏“求流量,求關注”的群體,“通常來看,emo是在表達一種抑鬱的情緒,但也有部分網友只是調侃,追求潮流,用emo來尋求情緒上的共鳴,希望得到關注。”

  “emo”之所以可以被用以尋找共鳴,是因為它很複雜。“一個簡單的emo往往雜糅了多種多樣的情緒,有的人也許是不開心,有的人是感動,不同的人説emo時所表達出的意思有時大相徑庭,我們需要根據語境來分析説話者的情緒。而那些不能領會説話者真正想表達意思的人,也許就被排除在説話者所尋找的共鳴群體之外了。”劉曉雲解釋道。

  也正是因為emo的複雜,網路上的emo往往“真假難辨”。很多人説一句“我emo了”也許是出於調侃,但説者無意,聽者有心,也許瀏覽的人就會産生誤解,進而接收到了負面情緒。“負面情緒就像心靈感冒,很容易傳染,尤其在網路上,傳染速度更快。”劉曉雲特別建議,“考慮到現在使用emo這一網路熱詞的人多是青少年,家長們在平時也可以多多給予一些關注。不能讓負面情緒‘傳染’。”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