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糾偏“飯圈”,應是社會各界給予青少年的共同一課

2021-08-10 09:30:00
來源:文匯報
字號

  糾偏“飯圈”,應是社會各界給予青少年的共同一課

  ■本報首席記者 王彥

  類似場景日漸頻繁地發生在網路社交媒體平臺:因對一樁熱門事件的看法有分歧,又或者對不同熱門人物有各自不同偏好,萍水相逢的網友一不小心就“摩擦起火”,理性討論時而上升為參與者眾的“口水大戰”。

  “不良粉絲文化、‘飯圈’亂象,不單單是‘飯圈’內部存在的困境,而是已經悄然影響了青少年甚至一部分成年人對各類事物的判斷,讓網路世界時常暴露在戾氣之下。”一位長期從事青少年文化研究的學者不無擔憂地説,當“以流量淹沒流量”“無條件站隊”“抱團出擊”等典型的“飯圈”偏激思維出現在了各類網路熱點事件中,“我們是時候跳出‘孩子瘋狂追星’這單一維度來看待問題、尋找解決之道了。”

  事實上,法學、傳播學、社會學、教育學、文化産業研究等各方專家學者都已將“飯圈”問題納入了研究範圍,糾偏“飯圈”業已成為一項重要的社會性議題。專家們認為,不僅要從“飯圈”的本體——粉絲身上找癥結,也要從“飯圈”的外部約束力著手,從機制上收緊法律與道德的紅線,尤其是打擊寄生於“飯圈”的黑色産業鏈,已勢在必行。

  警惕“飯圈”擴大化,亟待補上“包容與尊重”的社會課程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林升棟將“飯圈”出現的病態問題歸為三類:不辨是非,以主觀喜好取代客觀評價;不容分歧,對利益衝突方、持不同觀點者進行攻擊、謾罵;不知理性,在産業鏈特別是灰色産業鏈的推波助瀾下,做出突破自身能力或有損公序良俗之事。

  值得警惕的是,雖然選秀出道的“愛豆”、流量明星仍然是“飯圈”不良傾向的對象主體,但其影響的外延有著擴大化的苗頭,“界飯圈化”似乎正在變得多發。

  比如某個影視獎項從提名到頒發的全過程,在豆瓣小組、微博、知乎等各個平臺,都能見到某兩位演員的粉絲群體針鋒相對。其“戰勢”從對比作品逐漸荒腔走板為對演員的造謠、抹黑,以及對彼此粉絲群體的人身攻擊。

  反觀這兩位演員本人,都是日常低調、只以一部部品質之作與觀眾見面的優秀行業代表。就連萬眾矚目的奧運會期間,也存在知名運動員的支援者相互詆毀、相互謾罵的情形。

  “飯圈”之所以有著“出圈”隱憂,歸根結底是其中的迷群效應通過一些網路紛爭被證明“行之有效”。“‘飯圈’最受人詬病的社會影響之一,就是二元對立、‘看不慣就開罵’的偏激態度。而當一些人發現網路爭執中‘飯圈’的行動邏輯往往奏效,這部分人便傚法‘飯圈’的做法來處理網路世界的不同聲音。”在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學者看來,教會青少年“包容與尊重”是如今家庭、學校、社會各界都應補上的一課,“對追星報以真情實感投入的粉絲也好,在網上容易被帶節奏跑偏的罵戰參與者也罷,往往是一群暴露在情緒消費主義下的年輕人。對他們,需要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幫助其端正心態,以追求精神的成長與完善來作為追星的行動力;同時,也要求每一個成年人從自己做起,共同營造一個充滿包容、尊重、理性的成長環境。”

  為粉絲“解綁”,戳破“人設” 幻象與打擊黑色産業鏈至關重要

  上海政法學院教授章友德提醒,在引導“飯圈”向陽而生的過程中,需要從情感根源也就是粉絲群體的“焦點”“痛點”“嗨點”找突破口。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愛豆”“偶像藝人”“流量明星”正變得越來越不稀奇。流量明星的陣營步入了高速迭代期,“粉絲不夠用”成為粉絲經濟的一道縮影。怎樣爭奪粉絲的注意力與偏愛?不同的利益相關方,採取了不同的手段。

  經紀公司、選秀類綜藝節目常會為藝人打造容易吸引粉絲的“人設”,通過不斷鞏固這一討人喜歡的“人設”,讓粉絲群體保持高黏度的“死忠”狀態,有時間的花時間打榜、控評,有錢的則花大把金錢支援藝人的電子專輯、電子雜誌、商業代言。但事實證明,許多“人設”多多少少帶著誇張的水分,經不起推敲。頗為典型的例子發生在今年高考揭榜時,某未成年藝人此前在經紀公司的包裝下一直以“好學人設”示人,結果高考成績公佈,過於慘澹的分數戳破幻象。

  既然有“人設”幻象,有各個方面對於粉絲的爭奪需求,在利益驅使下,一條緊扣粉絲“痛點”“嗨點”的黑色産業鏈也在暗中滋生。利用“飯圈”普遍唯流量論、拜金炫富等心理,一些經紀公司會安排“職業粉絲”混入粉絲群體,以“意見領袖”“大粉”的姿態指引“飯圈”過度應援。利用粉絲過度操心偶像事業的心態,行銷號一邊刻意挑撥群體間的攀比、煽動對立情緒,在罵戰中收割流量;一邊在利益驅使下,放似是而非的“爆料”引戰、抹黑特定的藝人。同樣利用粉絲心理,微博“熱搜詞條”成為“飯圈”大戰的重災區,無論是正向推薦某位藝人的關鍵詞,還是引爆某位藝人負面評價的“熱搜詞條”,都在別有用心的利益鏈中成為可以明碼標價的資本角力……

  從某種角度而言,“飯圈”的許多病態問題出自粉絲被此前投入的大量精力財力構成的“沉沒成本”綁架了,宛如穿上帶著魔咒的紅舞鞋,不由自主地泥足深陷。專家建議,整治“飯圈”亂象,應更深刻地理解當前粉絲群體的情感結構、文化經驗和自我認知,幫助他們打破幻象,對於偶像工業有更清醒的認知;同時,更應採取切實有效措施方法,限制資本對粉絲經濟的過度投機,摸清黑色産業鏈在網路的寄生規律,從而真正有效地為“飯圈”向陽而生肅清障礙。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