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無效健身、過度健身都是假健身

2021-08-08 09:06: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無效健身、過度健身都是假健身

  【把脈】 

  女子10米氣步槍,楊倩最後一槍逆轉;舉重男子67公斤級,諶利軍最後一舉翻盤;女籃晉級關鍵戰,李月汝讀秒罰籃絕殺……東京奧運會賽場上,一個個勝負攸關的決勝時刻,中國健兒沉穩應對、果敢亮劍,彰顯出中國體育的獨特氣質。

  從1984年許海峰奪得奧運會中國首金,三十多年來,體育在中國不斷被賦予更新的內涵和外延,從人民身心健康到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人的全面發展到經濟社會發展,從競技硬實力到文化軟實力,體育正前所未有地融入每個人的生活。

  國務院日前印發的《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明確,到2025年,人民群眾體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熱情進一步提高,各運動項目參與人數持續提升。全民健身是實現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幸福生活的基礎保障,關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關乎國家和民族未來。

  全民健身的熱潮中仍存在一些認知偏差

  當前,我國已轉入高品質發展的新階段,全民健身理念逐步成為一種社會主流認識。民眾參與,已從“要我健身”的被動鍛鍊轉化為“我要健身”的主動作為,健身已成為人們追求文明生活方式的一種時尚。

  然而,在全民健身的熱潮中仍存在著一些認知偏差,比如朋友圈病態追求“瘦身”、打卡“漫畫腰”、反手摸肚臍、鎖骨放硬幣等一系列挑戰活動,引起不少人跟風模倣,這傳遞的是畸形審美下對身材管控的焦慮。部分自媒體在行銷過程中為了博取流量,打出諸如“每天堅持這個動作,就比同齡人活得久”之類的吸睛標題,消費人們的健身熱情,傳播“野路子”鍛鍊方法,其安全性、規範性有待考證。這一系列不恰當運動所帶來的損傷,非但沒有起到健身效果,反而損害著人們的身體健康。

  健身可貴,科學為先。人們在開展自我健康管理的過程中,存在一些事與願違的情況。如果運動強度過低,沒有鍛鍊效果,屬於無效健身。但長時間大強度的運動,則過猶不及,導致身體機能失調、免疫功能下降、運動損傷增加。

  有這樣一個真實案例,23歲的陳先生與好友比賽,做了80個俯臥撐沒有分出勝負,於是繼續比,他又堅持了15分鐘。次日,陳先生便身體酸痛,手臂抬起困難,小便顏色變深。第五天,陳先生全身酸痛無力,小便顏色像醬油一樣深,緊急送醫後發現已經出現“橫紋肌溶解”導致的腎功能損傷。橫紋肌溶解,是指過度運動導致肌肉損傷,肌肉細胞被“溶解”,産生毒性物質,釋放肌紅蛋白,進入血液,堵塞腎小管,從而導致腎損傷或腎衰竭,嚴重時會危及生命。

  盲目打卡一些高難度動作,會導致或加速關節受損,進而使關節周圍的韌帶、肌肉、軟組織受損。由此引發的健身過度還會造成骨密度流失嚴重,增加骨折或者骨裂的風險,還可能導致心肌結構永久性改變,造成心率失常,嚴重的會引發猝死。

  此外,販賣焦慮有時會讓一些健身者只顧運動,忽略營養的補給。在缺乏營養補充的狀態下進行高強度健身運動,長時間會導致免疫力下降,對身體造成傷害。如果缺乏專業知識,跟隨自媒體網紅模倣一些不科學的健身動作,很可能導致拉傷肌肉。更有甚者忽略自我保護機制産生的疼痛,堅持繼續練習,會逐漸轉成慢性疾病,如骨質疏鬆、關節炎等。

  循序漸進,避免無效、有害健身

  回歸健身的初心,避免無效健身、有害健身,應該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用科學與理性的態度,安全健身、有效健身、精準健身。

  安全健身。要掌握運動技能,科學合理健身,避免運動風險。做好相應防護措施和熱身活動,健身結束後及時對身體進行拉伸放鬆,消除運動中能源物質代謝産物——乳酸,緩解運動帶來的疲勞。在健身過程中,要重點避免因運動量超過身體負荷帶來的傷害。切忌盲信盲從沒有資質的自媒體教練,尤其中老年人在健身的時候,要隨時關注心肺耐力、柔韌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體成分等身體指標的變化。如果在健身過程中出現以下情況,則很有可能出現了過度健身,此時需要立即叫停:一是健身後沒有受傷但是肌肉持續酸痛,時間持續一週或以上;二是健身後精神狀態非常差,這有可能是身體激素分泌紊髮發出的“求救信號”;三是健身後大腦受到過度刺激,引發持續性失眠。

  有效健身。進行每週3次以上、每次3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運動,或者累計150分鐘中等強度或75分鐘高強度身體活動,才能算是有效健身。日常生活中儘量達到每天6000至10000步的身體活動量,形成運動自覺。有效提升心肺耐力,可以開展有氧運動如步行、慢跑、騎自行車等;有效提升肌肉力量耐力,可以開展器械運動,如杠鈴、啞鈴、彈簧、彈力帶等;有效提升柔韌性適能,可以嘗試瑜伽或肌肉拉伸練習,包括壓腿,坐位體前屈等。但要注意量力而行,選擇與自身體質相適應的運動方式。

  精準健身。精準健身是指根據不同人群的年齡結構、身體機能、健身需求等因素開具“運動處方”,是因人而異設計的一種有計劃、週期性運動的指導性運動方案,使人在享受健身樂趣的同時獲得健康的身體。“運動處方”可以分為競技訓練運動處方、體育教學中的運動處方、預防保健運動處方、臨床治療運動處方四類。其中,預防保健運動處方又包括有氧運動處方、抗阻力訓練處方、柔韌訓練處方、平衡訓練處方等。如減脂塑形,除了有氧運動,還應該加上肌肉力量鍛鍊,以避免肌肉和骨骼重量的下降;若是為了增肌,只做力量是不夠的,還要加上高蛋白膳食的攝入。“運動處方”是體育訓練、運動醫學、康復醫學等多學科的融合,可以規避運動風險,做到科學運動。目前,“運動處方庫”正在積極籌建,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讓“運動處方”更加科學、更具指導性。

  運動健身,已經成為民眾提高生活品質的重要方式,需要熱愛生活、熱愛運動的人和組織回歸初心,以科學與理性的態度在健康健身的賽道上奔跑,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作者:楊蓉,係國家社科基金“推進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政策體系研究”項目組成員,南京航空航太大學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