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林芝4月4日電 題:西藏察隅僜人文化:雪域高原的一抹“芭蕉風情”
作者 劉蔭
位於西藏東南部的察隅縣有著“西藏小江南”之稱,與人們對西藏的傳統印象不同,這裡獨特的亞熱帶氣候適宜水稻、芭蕉等亞熱帶作物、植物的生長。尤為特殊的是,這裡居住著與藏文化截然不同的僜人部落,察隅僜人文化亦如雪域高原盛開的“芭蕉花”,別具風格。
4月2日,僜人現場製作“僜人手抓飯”。製作“僜人手抓飯”時,為確保食物的原汁原味,除食材原生態外,連烹飪器皿蒸鍋、拌勺等也都是自己打制。中新社記者 劉蔭 攝
據2012年數據統計,中國境內的僜人僅有約1500余人,有其獨特的語言而無文字,是中國56個民族之外的一個族群。千百年來,僜人一族傳承著其獨特的文化,生活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與世隔絕”的他們如今更渴望與世界“對話”。
居住在察隅縣沙瓊村的本婭是僜人部落德高望重的“老輩人”,也是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僜人服飾的唯一傳承人。由於僜人沒有歷算,本婭不知道自己的年齡,據記者目測應已年過七十。
4月2日,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僜人服飾的唯一傳承人本婭製作僜人服飾。本婭説,年輕時她每年可以做幾十套僜人服飾,現在年紀大了但每年也都做衣服、手包、腰帶等近20件。本婭教授著十幾位徒弟,希望可以將僜人服飾製作技藝傳承下去。中新社記者 劉蔭 攝
記者見到本婭時,她身著傳統僜人服飾,佩戴著祖傳多代的僜人銀飾,坐在自家木屋陽臺上紡線織布製作僜人筒裙。“以前做衣服要上山採香茅草,搗碎做成麻線,用野果染成黑紅兩種顏色,較容易掉色。”本婭告訴記者:“現在去縣城買五顏六色的線,又結實又好看。”
由於僜人部落曾經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男人常在外伐木打獵,僜人特殊的服飾製作技巧可使衣服既美觀又耐磨,多年不破,蘊含著僜人的智慧。如今,這項技藝的傳承面臨著不小的困難。“現在我有十幾個徒弟,但能完全繼承我手藝的也只有一個人。”本婭説。
本婭的兒媳瑪玉青跟著本婭學習了多年,如今已基本掌握了這門手藝。“但現在很少做了,每個僜人自己有一套服飾就夠了,遊客倒是很喜歡,只是來這裡的遊客不多。”瑪玉青説:“但這門手藝我們有責任去學習傳承。”
4月2日,中新社記者鏡頭下的“僜人農家樂”。廣東省深圳市援藏項目為僜人貧困戶修建了這座寬敞漂亮、具有僜人風格的“僜人農家樂”,讓過往遊客了解體驗僜人文化。中新社記者 劉蔭 攝
其實,年輕僜人對僜人文化的保護愈發重視,他們更希望通過與外界交流將僜人文化傳播出去,通過傳播進行保護。達瓊村的松海告訴記者,村裏的年輕人很注重對下一代僜語的教育,他們還在自發蒐集老輩僜人口述的歷史,進行翻譯保存。
如今,大部分僜人家庭早已開始通過網際網路、電視了解世界萬象,年輕僜人也有不少走出村莊,將僜人文化帶往各地。
松海説,現在村裏每年都有不少去林芝市、拉薩市甚至內地城市讀書的僜人學生,而像他一樣留在村中的年輕人也在通過網路傳播著僜人文化。“現在網路上已經有很多關於僜人的資料,越來越多遊客也慕名而來,我們很高興。”松海説:“希望外界可以對我們多些了解,這樣更利於僜人文化的傳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