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月十八日,承香林教授賜函,並惠賜《崇正總會三十週年紀念特刊》一書,不勝銘感,先生戲我將臺灣羅姓分佈概況,作一簡述,俾便增進了解。自覺學歷淺薄,文不成章,恐有負所托,然以師命在前,故就據先人筆不及長輩口信,將《陸豐縣黃堂大安屯方角都》之羅族,遷臺前後之情況,作一概述。因文獻短拙,錯誤不免,祈我族內賢士有所指正。
嵌,又烏嵌搭船過東海,陸豐縣黃堂大安屯上寮鄉,祖堂公厝豫章堂。又言分支于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又上黃堂大安屯方角都,為吾族遷粵始祖。由上言可知,陸豐之羅氏是由閩西南遷入廣東諸羅族之一小部分而已。
今日在臺灣羅族分佈 如下;
(1)、來自陸豐者:桃園縣新屋鄉九斗村,苗栗縣頭屋、銅鑼、以館三鄉;新餘縣湖口鄉。
(2)、來自梅縣者:苗栗縣分館鄉。
(3)、來自大埔者;新竹縣關西鎮境內。
(4)、來自潮州者:分佈在彰化縣東勢角莊。
我本人之來臺祖,是十一世祖 允玉公,居陸豐縣。十二世以前之祖先可考者,公到九世祖,茲錄如下:
九世祖:名不詳,生於天啟二年,卒于康熙三十七年。
十世祖:名國桂公,葬于白藤逕(土名),坐坤向分金。妻陳氏,葬在大安屯榮華山。
十一世:十世祖國桂公生下三男;志毅,志仁(即俊德公〈為來臺允玉公這父)。俊德公(志仁),乳名茂,生於康熙甲辰年,葬在錕蓋冊。妣徐氏,名受娘,葬于錕蓋山。妣徐氏名愛娘葬于錕蓋山。
考吾羅族之源流,出自夏氏集團北支。早在顓頊時,顓頊之孫重黎為祝融,司火正。吾夏民族始由茹毛飲血,進入熟食。文明賴以昌,種族得以繁衍。故授姓羅氏,開族豫章。東晉五胡亂華,唐末黃巢作亂,中原大族,經濟崩潰,無以為生,相繼輾轉南下,以避兇難。吾族姓係一大族,支脈甚眾,遷徙情形至議雜。家書有言:“水路去廈門,搭大船過汕頭,又汕頭搭船過碣石,又碣石搭船經廈門,渡海過臺灣。允玉公落籍新竹縣二堡大溪唇九斗莊(今桃園縣新屋鄉九斗村),並建祖祠一處。二男允文公下落不明,三男如和公落于苗栗縣屋獅潭。當時四男如雲公,仍留在廣東,經營祖業,其後十六世祖新賢公亦于光緒甲午年,輾轉來臺,現居途徑可能記載譜牒中,後世子孫,由陸豐遷臺,亦同走水路,先至福建漳州廈門,再轉來臺,而不取較近之汕頭。故在此可證明香林教授所指出的客家人最重視譜牒,並遵守祖先之指示,在分離之際和必將譜抄下,得以“崇先報本,啟裕後昆”。
祖先來臺,較福佬人少,時是亦較晚。平原沃土均為福佬人所佔,故僅領有山地、臺地、丘陵。雖然居此遐陬之區,但仍克苦耐勞,剛強弘毅,篳路籃縷,以啟山林。在生活上與大陸無甚差異。語言方面,可分三類;
(1)四縣音:以梅縣腔為主,分佈最廣,以苗栗為中心。
(2)饒平音:以屏東及桃園中瀝鎮一小部分為主。
(3)海陸音:即是海豐、陸豐之音調,其分佈亦廣,我現在所講即是這種。
當時在廣東之情形不甚清楚,家書僅載:“陸豐縣上吉康都河田黃塘寮下宗祠堂。國桂公分開移居大安屯斁寮第二祠堂,十一世祖俊德公移第三祠堂在大安墟,後十二世允玉公始東進臺灣。
十一世祖俊德公生下四男;允玉、允文、如和、如雲。長男允玉于康熙于己年偕二男允文公及三男如和公,由粵東祖居起身來臺,其經過家書有言:“由粵東祖居惠州府陸豐縣大安墟上寮鄉石寨,在黃姓莊後(係南溪黃姓),豫章堂本鄉起身,首至八萬,經過三十里,至坡溝,去瓜潭,又經三十里由瓜潭到東店,由東店搭船至朝陽縣,搭小火船至汕。
追懷我祖,冒風濤,涉巨浪,人荒陬,拓殖斯土,為子孫萬年這業,其功偉矣,有父滿堂,為九斗莊羅族族長,深以譜牒未修,愧於遠祖。然斷簡殘編,捶羅匪易,口傳之史,未足以證。故譜牒仍缺,今後輩向房族宗親,説明原委,盼賜文獻,俾使豫章子孫,毋忝厥祖,聿修其德。
(臺灣源流考錄臺灣《羅氏歷史文獻》)
(來源:羅氏通譜網 2004年3月4日)
編輯: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