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灣傳統大戲:正音戲

時間:2008-02-29 09:33   來源:中國文化網

 

  最早傳入臺灣的是傳統京劇的前身——次簧曲調(即西皮、二簧)。

  閩南所流行的地方劇種如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薌劇、竹馬戲等皆用閩南方言演唱,過去俗稱“土戲”或“白字戲”。而早在3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閩南有一種唱官話(類似今天普通話)的戲,雅稱“官音戲”、或“正音戲”、“正字戲”,從閩南地區傳入臺灣。

  據《臺灣通志》卷六《學藝志藝術篇》記載,17世紀前半期,皮簧曲調已從大陸傳入臺灣了。那時,民族英雄鄭成功的重要部將何斌,會懂荷蘭話,曾任“通事”(即翻譯):“每年有數萬兩銀入手,不喜娶妻,廣造住宅花園……家中又造下二座戲臺,又使人入內地買二班官音戲及戲箱戲服,若遇朋友到家,即備酒食看戲或小唱觀玩。”《臺灣後紀外傳》與《平海氛記》中也有同樣記載。

  那麼,300多年前曾存在於閩南一帶的“官音戲”(又稱“正音戲”)究竟是什麼劇種?它是屬於明代弋陽腔系統的劇種。據明嘉靖《碣石衛志》“民俗篇”記載:“明洪武年間,衛所戍兵軍曹萬有餘人。”為避免官兵之間“散蕩飲喝、聚賭博弈乃至肇事鬥毆”,於是軍曹總官便“先後數抵弋陽、泉州、溫州等,聘請正音戲班”。由此可知,閩南一帶早在明末就已經開始流行唱官話(普通話)的劇種了,並由閩南隨鄭成功部下流傳至臺灣,它對普通話在臺灣的流傳起到先聲的作用。

  這種唱普通話的“正音戲”或“官音戲”由於文武兼備,字正腔圓,很受臺灣同胞歡迎。當唱普通話的京劇從閩南一帶傳入臺灣後,臺灣同胞也把京劇稱為“唱正音”。

編輯:賀晨曦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