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南縣:山派海派旗鼓相當,民進黨後來居上

時間:2006-09-22 13:34   來源:中國網

  臺南縣位於臺灣島西海岸南部,西臨臺灣海峽,南、北、東被高雄縣、嘉義縣所包圍。全縣面積2016公里,人口110.7萬人(2001年底)。下轄1市(新營市)、7鎮(鹽水、白河、麻豆、佳裏、新化、善化、學甲)和23鄉(後壁鄉、東山鄉、柳營鄉、六甲鄉、下營鄉、北門鄉、將軍鄉、七股鄉、西港鄉、安定鄉、官田鄉、大內鄉、楠西鄉、南化鄉、山上鄉、新市鄉、永康鄉、仁德鄉、歸仁鄉、關廟鄉、龍崎鄉、左鎮鄉與玉井鄉)。縣治設在新營市。

  臺南縣是本省開發較早的地區,畜牧業較為發達,盛産甘蔗。工業主要有制糖、肉類、食品加工、造紙、制藥、成衣等。臺南縣已建立臺灣第二個科學園區即臺南科學園區,目標是要把農業大縣轉型成為科技大縣。

  臺南縣政壇權力結構已由過去國民黨內的山派、海派、高派三大派系的互動已轉變為以國民黨、親民黨為主的泛藍陣營與以民進黨為主的泛綠陣營的兩大政治力量對抗的權力鬥爭格局,但地方派系仍然存在與發展。

一、地方派系概況

  臺南縣地方派系發展過程大致是,先在沿海的北門地區形成一股強大的政治與經濟勢力,稱為“北門派”,也稱“海派”。為對抗“北門派”,位於山區一帶有實力的地方人士組成“三新派”,“三新派”後來又演化出以胡龍寶為領袖的“山派”或“胡派”。山派在發展過程中又分化出“高派”。

  北門派-海派。北門派主要是以地緣為基礎、以出身北門地區政治人物為核心形成的一股政治勢力。其中,吳三連、高文瑞與陳華宗被稱為早期北門派的三大領袖。北門地區靠近海邊,因此又稱海派。

  海派曾在臺灣地方與“中央”均有相當實力。50年代,北門地區出身的多位政治人物身居政界要津。政壇名人吳三連曾當選省參議員,後任臺北市長;高文瑞曾任第一、二屆臺南縣長;陳華宗則任縣議會議長。後來海派代表人物有劉博文、李雅樵、洪玉欽、方醫良等。劉博文曾任第五、六屆縣長,李雅樵任第十、十一屆縣長,洪玉欽更曾連任六屆“立法委員”。目前海派掌門人為前縣長李雅樵。

  海派是一支龐大的政治與經濟利益集團。海派區域性聯合獨佔經濟與勢力主要分佈在臺南縣永康鄉農會、西港鄉農會、麻豆鄉農會、學甲鎮農會、臺灣省合作社聯合社、臺灣省蔗農消費合作社與彰化銀行等。其參與投資經營的企業主要有中國人造纖維、臺灣合成橡膠、環球水泥、臺灣風梨、三福化工、國賓大飯店、統一企業、臺南紡織等企業及與相關房地産事業。其中,擁有多個大企業的“臺南幫”基本上是海派的支援力量。在1996年臺灣領導人選舉時,國民黨在臺南縣的競選組織中,臺南幫的統一集團重要人物高清願任競選總部主任委員及後援會會長,海派大將及“立法委員”洪玉欽為競選總部總幹事,統一集團董事長吳修齊任顧問團團長。

  山派。新營地區出身的地方精英楊群英聯合新化、新豐地區與北門派對抗,號稱三新派,楊群英因此為三新派最初領導人。善化鎮出身的胡龍寶在國民黨的大力提拔下成為三新派的領導人,逐漸發展成山派,也稱胡派。因胡氏家族世居善化,勢力又分佈在善化、新化與新豐等山區,因此稱“山派”。山派區域聯合獨佔經濟主要包括臺南縣善化鎮農會、安定鄉農會、臺南縣農會、善化鎮合作社、土地銀行、第一銀行等。參與投資經營的企業主要有農林公司、華夏海灣塑膠、大魯閣纖維、臺灣農林、正豐化學、臺灣機械等公司及相關營造企業。

  山派主要起源於國民黨提拔胡龍寶為國民黨臺南縣黨部主任,從事部署輔選組織工作,逐漸形成一股政治勢力,進而當選兩屆臺南縣長,形成一大地方派系。胡龍寶,1911年生於臺南縣安定鄉胡厝寮(後改屬善化鎮)一個地方望族之家。1938年,他出任安定鄉莊助役(副鄉長),兼産業組合長(農會前身),光復後出任安定鄉鄉長。1946年,他當選為縣臨時議會的縣參議員,後又當選縣農會及省農會理事,奠定了胡日後在地方政壇的發展基礎。胡龍寶從此在家鄉的善化、安定與新化三地建立了自己的基層力量。

  為了鞏固政權,國民黨當局在基層起用了一批臺籍政治精英與有實力的地方人士。在地方頗有聲望的胡龍寶自然被國民黨所看重,不久被吸收入黨。1950年,胡參加在陽明山舉行的“國民黨革命實踐研究院”的黨訓工作,與國民黨上層開始建立起關係。1951年,胡龍寶被吸收為臺南縣國民黨改造委員會委員及臺縣農民運動委員主任委員。同年,胡龍寶以高票當選第一屆臺南縣議員。1952年,胡龍寶被國民黨提拔為縣黨部主任委員。在整個50年代,臺灣各縣市出任縣市國民黨黨部主任委員的只有胡龍寶與雲林縣的林金生。胡任縣黨部主委後,積極吸收新黨員,發展地方組織,甚至提出“一鄰一個黨員,一村裏一個小組”的口號。胡龍寶從此打下了紮實的地方黨務方面的力量與基礎。在1957年的第三屆縣市長選舉中,國民黨提名胡龍寶競選,胡龍寶大勝北門派,以17.8萬張選票高票當選。三年後,胡龍寶又連任第四屆縣長。胡龍寶在七年縣長任內,建立了勢力強勁的山派,臺南縣政壇由北門派獨佔的局面被打破,出現了門北派與山派分庭抗禮的局面。

  從臺南縣政治傳承看,胡龍寶家族成員直接活躍在政壇舞臺上的人不多,但在地方仍具影響力。除胡龍寶本人外,他的女婿張文獻也是一個代表人物。張文獻在1963年就在胡龍寶的支援下當選第三屆省議員,後又出任國民黨省黨部總幹事,1972年與1975年兩次當選增額“立法委員”,1980年當選增額“監察委員”,1986年連任。胡龍寶的兒子胡雅雄曾任臺南縣衛生局長,1985年出馬競選第十屆縣長,敗給海派的李雅樵。在1992年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中,山派內訌,山派的蘇火燈因證券交易稅案被國民黨撤銷“立法委員”提名,但他仍違記參選,與山派的胡雅雄及競選連任的李宗仁展開競爭,結果,蘇火燈當選,胡雅雄與李宗仁落敗,山派勢力發展受到影響。目前,山派的重要政治人物還有楊寶發、洪清賢、吳木桐、週五六等。

  高派。高派領袖是連任數屆“立法委員”的高育仁。高育任與張文獻是大學同學。張文獻在任省議員期間,向其岳父胡龍寶推薦高育仁競選省議員,並在山派的支援下,高育仁當選省議員。高育任在省議員屆滿後,與張文獻同時爭取國民黨縣長黨內提名縣長而發生矛盾,高育任脫離山派,逐漸形成高派。在第七屆縣長選舉中,山派的張文獻與海派的楊雅樵競爭激烈,不分上下,最後讓無派系的高育仁當選。高當選後,勢力迅速擴張,成為臺南縣一個新派系。高育仁後來官運亨通,先後任“內政部”常務次長、省議長和多次當選“立法委員”等,高派的勢力增強。高派也有較強的經濟實力,高育任擔任倫飛電腦公司及其他十多家公司的董事長,高派參與投資經營的企業還包括第一銀行、土地銀行、國揚建設、中國人造纖維、華夏海灣塑膠、東帝士企業、證券公司與多家高科技公司等。高派其他代表人物還有廖乾定、戴再生、周清文與劉武雄等。

  從臺南縣實施地方自治以來的歷次公職選舉看,北門派支援的對象較具自由色彩,在某種程度上具有黨外意識。山派一直是堅持支援國民黨的政治路線。然而,民進黨的陳唐山與蘇煥智長期經營地方,分別形成臺南縣唐派與蘇派兩個強大的民進黨基層政治勢力。

二、地方權力之爭

  在臺南縣政治發展史上,儘管國民黨長期居主導地位,但一直面臨黨外勢力的競爭,後來更被民進黨的勢力超越。在前11屆縣長選舉中,臺南縣三大派系相互掌控了縣長職位大權,而且基本上由國民黨的地方派系輪流執政,除高派任一屆縣長外,幾乎是海派與山派每兩屆一輪換。。民進黨成立後,已成為臺南縣政壇一支重要力量,並且于第十二屆縣長選舉開始,取代國民黨成為臺南縣執政黨,並連任第十三屆與第十四屆縣長。在總計14屆當選的縣長中,海派有6任,山派4任,高派1任,民進黨3任。

  臺南縣地方權力中心仍是縣政府。縣長一職就成為各政治勢力爭奪的最重要目標。在80年代以前,縣長一職基本上是國民黨內的地方派系競爭。80年代以來,黨外在臺南縣開始臺頭,對國民黨的縣政府執政大權開始造成威脅。

  在1981年第九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籍的山派李寶發競選連任,結果僅以2萬張票險勝剛從軍中退役、無黨籍的蔡四結,國民黨在選舉中不再佔有絕對優勢。在1985年第十屆縣長選舉中,黨外陣營中的陳水扁與蔡四結有意問津縣長寶座。國民黨不敢小視,提名海派實力人物李雅樵競選。結果,李雅樵取得成功,保住了國民黨的執政大權。在1989年第十一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提名李雅樵連任,與民進黨的候選人農業博士李宗藩展開競爭。李雅樵儘管在海派與國民黨的全力支援下取得勝利,得以連任,但較民進黨的李宗藩僅多7千余票,顯示了民進黨已有足夠的勢力問鼎縣長寶座。

  在90年代第一次縣長選舉中,國民黨首次提名女性候選人、時任省議員的黃秀孟(具海派色彩)。民進黨則推出因黑名單流亡海外29年、並以一曲“回鄉的我”唱遍大街小巷的物理學博士及“臺獨”大將陳唐山出馬角逐。結果,陳唐山獲得27.5萬張選票,取得縣長大權;國民黨的黃秀孟以23萬張選票敗北,國民黨首次淪為臺南縣的在野黨。其中在31個鄉鎮中,國民黨的黃秀孟在七股、將軍、北門、玉井、楠西、南化與械鎮等7鄉超過民進黨的陳唐山,其餘鄉鎮均是陳唐山領先。

  1997年第十三屆縣長選舉,只有國民黨的“立法委員”洪玉欽與民進黨的陳唐山兩位候選人參與選舉,因此是國民黨與民進黨的一次大對決。國民黨為了奪回臺南縣執政權,十分重視這次選舉,提前半年便展開宣傳活動。儘管的洪玉欽對民進黨執政者發起一波又一波的施政不佳的攻擊,包括水災責任、兌現老人年金、陳唐山“國籍”等問題,但收穫不大。民進黨的優勢在於擁有行政系統優勢,又爭取到臺南科學園區與工業研究院臺南分院的政績,加上陳唐山任內清廉,頗受民眾肯定。因此選舉結果,民進黨大勝,陳唐山取得32.7萬張選票;國民黨的洪玉欽只得17.1萬張選票。特別是在31個鄉鎮中,洪玉欽只有北門鄉票數超過陳唐山,其餘30個鄉鎮全輸。在臺南縣,國民黨有9萬多黨員,而民進黨只有幾千黨員,國民黨卻輸給了民進黨,值得國民黨反思。國民黨失敗的關鍵不僅在於地方派系不團結,而且在於整體環境已發生重大變化。

  在2001年第十四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提名前“教育部政務次長”吳清基、民進黨提名蘇煥智,加上退出民進黨的魏耀乾,共三人參選,但主要是國民黨的吳清基與民進黨的黃煥智兩人對抗。儘管同屬泛藍軍的親民黨未推薦人選,國民黨提出“國結的國民黨,對抗分裂的民進黨”,要“光復臺南縣”,但因臺南縣是陳水扁的故鄉,大力支援蘇煥智,加上蘇在基層實力雄厚,蘇煥智如願當選,民進黨繼續維持臺南縣的執政權。

三、地方權力結構的重組

  臺南縣地方權力結構基本上由國民黨與民進黨壟斷,民進黨勢力已超越國民黨,連任三年臺南縣長。

  國民黨在臺南縣的力量不斷下降。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民黨在重要民意代表選舉中已不再有優勢。在1994年第十屆省議員選舉中,國民黨獲得27.2萬張選票,取得5席中的2席,較民進黨少了1席。在1992年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中,國民黨取得應選5席中的3席(其中包括違紀參選的蘇火燈),共得30萬張選票;在1995年第三屆“立法委員”選舉中,國民黨取得6席中的3席,得票數為25萬張;在1998年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中,國民黨取得8席中的5席;在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中,國民黨取得8席中的2席(郭添財與李全教),總得票數降為21萬張。尤其是在2000年臺灣領導人選舉中,國民黨候選人連戰獲得不足16萬張選票,得票率僅為24.7%。

  在縣議會與地方基層,國民黨雖佔優勢,但比例在降低。在1998年第十四屆縣議會選舉中,在應選50名議員中,國民黨取得22席,較上屆少2席,得票率在40%以上。在該屆縣議會正副議長選舉中,各方達成一項協議,國民黨籍的原副議長週五六當選議長,李和順當選副議長。週五六後因當選“立法委員”,由龔吉本任縣議會議長。在2002年第十五屆縣議會選舉中,國民黨僅獲得18席。在1998年鄉鎮市長選舉中,國民黨取得31席中的21席,較上屆少3席;在2002年鄉鎮市長選舉中,國民黨獲得18席,又減少3席。

  黨外及民進黨或泛綠陣營力量一直處於上升趨勢,並獲得優勢地位。民進黨延續臺南縣黨外勢力,在上世紀90年代以來逐漸發展壯大,在各種大選中頗有收穫。民進黨建黨後,在參加的四屆縣長選舉中,連創佳績,第一次參選僅較國民黨少7千多票失敗;第二次參選取得執政權,第三次與第四次兩度連任。在“中央”級民意代表選舉中,民進黨也顯示了其強大的實力。在1994年第十屆省議員選舉中,民進黨3位候選人全部當選,佔了5席中的3席,共得25.3萬張選票,其中民進黨的葉宜津以10萬張選票高居第一。在1992年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中,民進黨獲得應選5席中的2席,共得票19.3萬張,其中蘇煥智以第一高票(10萬)當選;在1995年第三屆“立法委員”選舉中,民進黨取得6席中的3席,總得票20萬張;在1998年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中,民進黨取得9席中的4席;在2001年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中,民進黨取得9席中的5席,總得票24.4萬張,得票率為45.8%。

  民進黨儘管在基層選舉中仍處於劣勢,但仍穩步上升。在90年代以來到2002年舉行的四屆縣議員選舉中,民進黨的席位不斷增加,第十二屆到第十五屆的席次分別為2席、4席、5席與11席。不過,在鄉鎮市長基層選舉中,民進黨的勢力進展不大,在首次參加的第十一屆鄉鎮市長選舉中,民進黨未取得1席;第十二屆以後,每屆均只有2席。

  無黨派在臺南縣基層有較大力量,不論在縣議會選舉,還是在鄉鎮市長選舉中,無黨籍是第二大勢力,席位僅次於國民黨,遠在民進黨與其他政黨等之上。其中不少無黨籍在地方有較強的家族勢力,或者與國民黨有密切關係。它們在數量上雖多,但不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無法形成一股地方上強大的力量,只是影響其他政黨的選舉席次。

  就臺南縣總體政治力量對比觀察,泛綠陣營略佔優勢,特別是民進黨連續三屆當選縣長,在最新一屆“立法委員”選舉中佔了8席中的5席,得票數26.6萬張,得票率超過50%;在2000年臺灣領導人選舉中,民進黨的陳水扁獲得34.7萬張選票,得票率達53.9%,超過泛綠陣營的總和,也是導致民進黨在這次選舉中勝選的關鍵地區之一。泛藍陣營相對處於劣勢,目前僅有3席“立法委員”(國民黨2席加親民黨1席),得票數為25萬張,得票率為46.9%。在2000年臺灣領導人選舉中,泛藍陣營得票數為29.7萬票,得票率近46%,均少於陳水扁。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