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雲林縣:派系政黨縱橫交錯,權力爭奪複雜激烈

時間:2006-09-22 13:29   來源:中國網

  雲林縣位於臺灣中南部,南邊以北港溪與嘉義縣相接,北部以濁水溪與彰化縣相鄰,東面與南投縣相鄰,西臨臺灣海峽。全縣面積1290.8平方公里,人口74.4萬人(2001年底)。下轄1市(斗六市)、5鎮(鬥南、虎尾、西螺、土庫、北港)與14個鄉(古坑、大埤、莿桐、林內、二侖、侖背、麥寮、東勢、褒忠、臺西、元長、四湖、口湖與水林)。縣治設在斗六市。除斗六、古坑與林內鄉毗鄰山區外,其餘多屬平地。其中,斗六、虎尾與西螺三鎮人口集中,是選舉的重要票源地。

  雲林縣地處嘉南平原,河川縱橫,北部為濁水溪,南部為北港溪,灌溉條件十分良好,為臺灣農業大縣,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仍達50%左右。工商業不夠發達,到90年代中期,全縣商業家數為2.4萬家,其中製造業為2400家,佔十分之一。現正在推動離島基礎工業區、科技工業區與斗六工業區,主要發展資本與技術密集工業。工業主要集中在斗六市、虎尾鎮、北港鎮與鬥南鎮。經濟落後造成人口的外流,全縣人口從1971年的80多萬人降至目前不足75萬人,是中部地區唯一人口負增長的地區。教育不夠發達,有3所大專院校,即雲林技術大學、雲林工業專科學校與環球商業專科學校。

一、地方派系概況

  雲林縣方派系與政治力量較為複雜,特別是黨外力量長期在地方政壇扮演重要角色。全縣主要有四大派系,即林派、許派、廖派、福派。

  林派。最初領導人為林金生。他曾任第三、四屆縣長。林派早期三大將是林恒生、黃鎮岳與陳錫章,三人幾乎掌握了雲林縣早期的政治資源。林恒生曾任第七、八屆縣長,後擔任省自來水公司董事長及“國大代表”;黃鎮岳任職“監察委員”多年,稱霸山區;陳錫章為第二屆“立法委員”,雄居海區。林派的後起之秀是連任兩屆縣議會議長的張榮味。張與其他派系維持較好的個人友誼。在1997年第十三屆縣長選舉黨內提名時,張榮味因未被提名而退出國民黨,雖然在選舉中失敗,但在兩年後的縣長補選中當選,進而連任第十四屆縣長。

  張榮味地方勢力強大,在所謂的雲林“海線”與“山線”都有基礎。張榮味在縣議會任內也發展了一批力量,支援者包括水利會長及“國大代表”張輝元、前省農會總幹事廖萬金、四湖鄉長蘇金煌、縣議員林中西與前省議員曾蔡美惠佐等。

  林派另一位重要政治人物為第四屆“立法委員”林明義。不過,民進黨執政後,林明義投靠民進黨,並於2002年率許多林派成員集體加入民進黨,林派的黨派性質發生新的變化,並對日後選舉具有不可輕視的影響。不過,林明義在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中敗北。

  林派區域性聯合或獨佔經濟領域主要為雲林縣大埤鄉農會、虎尾鎮農會、斗六信用合作社、臺灣省合作社聯合社、嘉南農田水利會等,同時參與投資多家企業。

  許派。代表人物主要為許文志。許文志曾任“省政府秘書長”,後任第九、十屆兩任縣長。林派大將林恒生在第八屆縣長任期屆滿後,全力推薦林派的縣政府建設局長陳新登接棒,競選下任縣長。但時任省政府秘書長的許文志結合地方實力派人物廖泉裕,共同對付獨霸雲林縣政壇多年的林派,終於獲得國民黨上層的提名,並競選成功,林派力量一度受挫,許派興起。許派後起之秀為許文志之子許舒博,曾為省議員,後當選第三、第四與第五屆“立法委員”,也是國民黨青壯派後起之秀。另外還包括“立法委員”曾蔡美佐與環球商專學校校長許舒翔。許派區域性聯合獨佔經濟為宜蘭汽車客運公司,同時擁有或參與許多企業。

  廖派。代表人物為廖泉裕。廖泉裕從基層做起,逐漸發展為雲林縣一大地方勢力。他先當選西螺鎮鎮長,接著當選省議員,進而當選第十一、十二屆縣長。廖泉裕曾是許派人馬,隨著其勢力的增強,逐漸從許派分離出來,成為廖派。四湖鄉農會是廖派的重要領地。另一代表人物為候惠仙,她曾任兩屆縣議員,後在廖泉裕的大力支援下高票當選省議員,後又當選“立法委員”。在1997年縣長選舉中,她大力支援蘇文雄當選,她支援的縣議員與鄉鎮市長也均當選,顯示了其在地方有相當群眾基礎。

  福派領袖人物為廖福本。廖福本也是雲林縣政壇異數。他靠著廣結良緣,建立關係,發展成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廖福本不僅與林派重要代表人物關係良好,也與許派的許文志與廖派的廖泉裕關係也佳。他自1989年起連任四屆“立法委員”,是地方實力型政治人物,但爭議性甚大,被指為是地方黑金政治人物的典型,因而在2001年“立法委員”中未獲國民黨提名參選,加上後繼無人,福派在地方勢力有所下降。

二、地方政治權力的爭奪

  早期對縣政大權的爭奪,雖有黨外勢力的競爭,但力量不大,主要是國民黨內的派系之爭。民進黨成立後,縣長權力的爭奪主要變為政黨力量的較量。

  在1989年舉行的第十一屆縣長選舉中,民進黨首次投入選舉。在野的廖大林代表民進黨參加角逐,國民黨提名廖派的廖泉裕參選。民進黨雖敗給國民黨的廖泉裕,但卻標誌著民進黨爭取地方執政權的開始。在1993年第十二屆縣長選舉中,現任縣長廖泉裕開始宣佈不再連任,希望國民黨的林派“監察委員”黃鎮岳參選,但在廖派與福派的堅持下,廖泉裕又爭取連任,並獲國民黨提名競選。林派與許派推出“立法委員”陳錫章因不滿選舉暴力而宣佈退選。民進黨推出省議員蘇洪月嬌競選,與廖泉裕展開競爭。結果,廖泉裕僅以8千多票險勝,顯示了民進黨力量增長迅速。

  到1997年第十三屆縣長選舉,派系、政黨鬥爭達到一個新的高潮。這次共有4人參選,分別是國民黨提名的蘇文雄、民進黨提名的廖大林、退出國民黨自行參選的前現任縣議會議長張榮味與前議長歐明憲。其中,蘇文雄曾任虎尾鎮農會總幹事,有較強的地方實力。由於蘇文雄是國民黨唯一提名的候選人,因此得到黨務系統的全力支援。同時國民黨積極整合派系力量,爭取到廖派的支援。斗六市後備軍人輔導中心主任林國本一係人馬也表示支援。結果,蘇文雄以12.5萬張選票險勝退黨的張榮味。但張榮味在這次選舉中仍拿下12.2萬張選票,僅輸蘇文雄3千多票,顯示了張在基層仍有很強的實力。民進黨的廖大林也得到10萬張選票,基本上反映了民進黨在雲林縣的支援群眾,特別是民進黨在都會型的鄉鎮市獲得較多的支援。

  在1998年縣議會議長選舉中,競爭十分激烈,張榮味領導的議長派與縣長蘇文雄領導的縣長派展開競爭。國民黨提名的是縣長派的陳清秀,副議長開放參選,實為爭取民進黨的林源泉;現任議長張榮味與陳國益合作競選正、副議長。民進黨看到國民黨的內訌,便推出林慧如。但實際上仍是議長派與縣長派的爭奪。在投票前的關鍵時刻,張榮味看到形勢不好,宣佈棄選,轉而支援陳國益與前民進黨員林慧如合作參選。民進黨縣黨部主任王麗萍與中央黨部組織部主任陳昭南則立即宣佈,林慧如恢復黨籍,民進黨推出林慧如與蔡秋敏合作競爭正、副議長,並爭取加入縣長派的林源泉。在先進行的議長選舉中,由於陳源泉與縣長派合作,陳清秀以22票對民進黨的21票僅多1票的優勢獲勝當選議長。在隨後的副議長選舉中,國民黨支援的林源泉以22票比2票贏了同黨的蔡秋敏當選副議長。民進黨黨部則認為林源泉與國民黨合作,給予黨紀處分。議長選舉顯示,在地方政治權力結構中,派系與政黨之間十分複雜的縱橫交錯關係。

  1999年,蘇文雄在縣長任內病逝,隨後展開縣長補選,競爭十分激烈。國民黨內的陳清秀、林明義、許舒博、歐明憲、簡錦金結盟,在蘇文雄靈前宣勢,希望國民黨在五人之中提名,其他四人全力支援。同時無黨籍的張榮味也投入選舉,並加入國民黨,而且爭取到國民黨的提名與支援,從而得以當選。在2001年縣長選舉中,國民黨提名的張榮味與民進黨提名的林樹山展開競爭,由於泛藍陣營只有1人參選,並實現了地方派系的有較整合,張榮味以20.6萬張選票的較大優勢當選,得票率高達61.5%,民進黨僅得12.5萬票。

三、地方權力結構的演變

  在雲林縣政治發展歷史上,雖沒有黨外人士當選縣長,但黨外力量在雲林縣發展甚早,可以説雲林縣是臺灣在野力量發源地之一。沿海出身、留學法國的李萬居,,被在野人士稱為雲林縣“民主聖火”的創始者,在臺灣民主動發展史上曾扮演了重要角色。張東賢是最早進入省議會的黨外人士。蘇東啟曾參加縣長角逐,給國民黨以很大壓力,後因政治案件入獄。他的妻子蘇洪月嬌受其影響後來步入政壇,進入反對黨陣營,並連任四屆省議員。以無黨籍身份問政的代表人物還有蔡誅、蔡連德與蔡昔及第一屆縣議會會長王吟貴等人。

  80年代興起的在野代表人物為朱高正。他以無黨籍身份返回家鄉雲林縣角逐增額“立法委員”選舉,他首創以各村裏舉辦説明選舉會方式,並以優秀的口才橫掃雲林縣農村,風靡嘉南地區,以高票當選。

  民進黨成立後,本地黨外人士紛紛加入,得到迅速發展,黨外歷史也告結束。但民進黨是各種黨外力量的聯合,內部也存在著不同的派系與力量。基本上包括了蘇洪月嬌係、林國華係與廖大林係。林國華以“5.20”農民大遊行而出名,後任“臺灣農權總會會長”。三大勢力各有自己的支援者,每在黨內初選,均會因政治利益而發生矛盾。

  經過多年各種選舉的洗禮,民進黨在雲林縣已成為可以與國民黨抗衡的政治力量。原省議會是民進黨爭奪的重要目標,民進黨籍的蘇治洋曾當選第十屆也是最後一屆省議員。1989年臺灣舉行第一屆“立法委員”的全面選舉,民進黨創黨黨員朱高正再次投入雲林縣的“立法委員”選舉,並以高票當選,民進黨勢力在雲林縣得以發展。朱高正後來不滿民進黨的“臺獨”主張退出民進黨,成立社民黨。在1992年舉行的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中,民進黨的廖大林也以高票當選,進而當選第三屆“立法委員”。在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的黨內提名初選中,民進黨的廖大林(現任)、林樹山與林國華榜上有名。選舉結果,民進黨只有林國華一人當選,民進黨得票數為7.5萬票,得票率從上屆的29.4%降為21.1%。在2001年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中,民進黨獲得2席(蘇治芬與林國華),得票率上升為35.1%。在2000年臺灣領導人選舉中,民進黨獲得15.8萬張選票,得票率達到47%,顯示民進黨在中南部地區有較強的支援力量。在2001年縣長選舉中,民進黨得票率為38.5%。由此觀之,民進黨在雲林縣重大選舉中有35%左右的支援票源,與民進黨總體支援票源相近。

  民進黨在基層的力量較弱,即使執政後也未有大的改變。在1998年第十四屆縣議員選舉中,在計43席議員中,民進黨只佔2席,與上屆持平;得票率未超過10%,還從9.0%降為7.5%。在2002年第十五屆縣議員選舉中,民進黨也只獲得5席,即使加上臺聯黨的1席,總計只有6席,遠少於國民黨的20席。在1998年舉行鄉鎮市長選舉中,民進黨只佔有1席,即林中禮連任兩屆西螺鎮鎮長,得票率從4.1%上升為10.1%;在2002年鄉鎮市中選舉中,民進黨仍為1席,再次顯示民進黨在基層力量不足。

  國民黨仍是雲林縣最具實力的政黨。在以前省議會與“立法院”的席次均較民進黨為多。在第十屆省議會選舉中,國民黨佔居4席中的3席,分別為候惠仙、曾蔡美佐、蘇文雄。在1995年第三屆“立法院”選舉中,也佔有多數,包括廖福本、林明義與許舒博等。在1998年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中,國民黨有5人當選,分別是侯惠仙、許舒博、曾蔡美惠、廖福本與林明義,國民黨得票總數為22.7萬票,得票率與上屆相當,分別為63.7%與64%,顯示國民黨在雲林縣勢力較大。在2001年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中,由於親民黨的成立,國民黨當選者減少,只有曾蔡美佐與許舒博2人當選,親民黨1人當選。特別是在歷屆縣長選舉中,一直由國民黨獲勝當政,為臺灣各縣市所少見。只是在第13屆縣長補選中,因國民黨內鬥,由退出國民黨的張榮味繼任,張后又加入國民黨。

  在縣議會與鄉鎮市等基層權力結構中,國民黨仍佔絕大多數。在1998年第十四屆縣議會選舉中,國民黨取得43席中的25席,較上屆增加2席,得票率達51.9%,較上屆54.1%略有下降。在2002年第十五屆縣議會選舉中,國民黨仍獲得20席。在1998年鄉鎮市長選舉中,國民黨拿下20席中的16席,較上屆增加1席;得票率也從58.4%升為63.2%。在2002年鄉鎮市長選舉中,國民黨仍獲得20席中的15席。

  其他黨派在雲林縣力量較小。一般認為新黨在雲林縣有1萬多票的支援者。親民黨成立後,許多新黨支援者轉向親民黨。宋楚瑜在2000年臺灣領導人選舉中獲得11萬票,得票率為27.7%,具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在2002年縣議會選舉中,親民黨獲得1席。另外,泛綠陣營的臺聯黨也獲得1席縣議員,但整體力量較小。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