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郵政業發展概況
時間:2005-11-09 13:06 來源:中國網
臺灣郵政由“交通部”下設的“郵政總局”經營管理。“郵政總局”下設北、中、南三區“郵政管理局”及“郵政儲金匯業局”。在各區“郵政管理局”之下,設立各級郵局、支局等,另設有委託民間代辦的郵政所和代售處等機構。到1997年底,臺灣有郵政機構13961處(1996年最多,為14638處),平均每一局服務面積為30平方千米,平均服務人口1.7萬人。
臺灣郵政業務範圍主要有信函、包裹收寄與投遞、儲金、匯兌與簡易人壽保險等。
在信函、包裹等投遞方面,臺灣不斷推動“郵務處理機械化”,實施快捷郵政服務編號網,加快郵遞。1984年10月10日,臺北市等20個地區創辦省內郵件快遞業務,此後逐漸擴大快遞地區。同時,臺灣積極發展國際郵件快遞業務,先後與香港、荷蘭、英國、法國、新加坡、美國、南非、韓國、澳大利亞、瑞士、日本、馬來西亞、德國、加拿大、盧森堡、泰國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互換快遞郵件。
1985年7月1日起,臺灣實施五位數郵遞快件郵政編號網。前三位為鄉、鎮、市、區的行政區編號,後兩位數為投遞區段編號。90年代始,臺灣加速實現郵件處理自動化,積極推廣傳真郵件業務,自1991年1月起受理公眾交寄傳真郵件,同年6月29日起已在臺灣全面展開。同時,1991年,臺灣制訂“郵遞區號制度改進方案”,修訂原五位數位郵遞區號書寫方式,並自同年2月1日起實施。
臺灣郵政金融業務範圍不斷擴大,並不斷發展儲匯業務電腦化。臺灣已陸續開放以媒體轉賬方式代發勞保局各項保險支付、代發現金股利以及繳退綜合所得稅等,金融業務範圍日趨勢靈活與擴大。90年代初起,臺灣陸續推動實施儲匯電腦聯線、郵件處理自動化、窗口服務設施自動化與郵務資訊自動化四大目標,建設現代化的郵政業務營運體系。
50多年來,臺灣的信函與包裹郵遞成倍增加,並沒有因現化通信手段的發展而有所改變。1952年時,信函收寄業務量為6229萬件,1981年增至10億件,2002年達28.8億件;同期,包裹業務量也從43萬件分別增至921萬件與2000年的1729萬件,此後因大幅下降,2002年只有797萬件。其中,信函與包裹收寄以水、陸投遞為主,航空為輔。在包裹投遞方面,1982年以後島內不再使用航空投遞;在國際包裹投遞方面,1972年起,航空投遞則超過水、陸投遞,成為主要投遞方式。
郵政儲金業務包括存簿儲金、劃拔儲金、支票儲金、儲金郵票及懸賬儲金等5項活期儲金以及整存整付、零存整付、分期付息、整存零付及定額存單等5項定期儲金。1952年,郵政儲金存款2.2億元新台幣,結存餘額2976萬元新台幣;2002年分別達到7.5萬億元新台幣與3.1萬億元新台幣。
郵政部門在匯兌與保險方面也發揮重要作用。1952年,開出匯票金額與兌付金額均為2.5億元新台幣;2002年則分別達10353億元新台幣與5580億元新台幣。1952年,郵政簡易人壽保險月保險費為7325新台幣,投保額計399萬新台幣;2002年則分別達到81億元新台幣與6922億元新台幣。
編輯:何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