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灣閩南語與廈門話之比較

時間:2005-12-26 15:07   來源:SRC-423

  一般而言,在所有的閩南語當中,臺灣閩南語與廈門話在發音上最為接近。但是,已經有學者指出,從語言形成的角度來看,這兩種語言也有以下四個不同的地方:

  臺灣各大城市的居民並非直接由漳州和泉州搬過來的;而廈門的居民則大多直接遷自漳州和泉州。

  早在17世紀明末清初的時候,大批的移民就已經移居臺灣,因此臺南建府的時間相當早;而廈門市的急速興起,則是19世紀五口通商以後的事。

  臺灣由於交通、學校制度、電視、廣播事業發達,工商業、徵兵、就業、就學所帶來人口的流動量和交流量遠超過福建,以致于臺灣閩南語的內部差異微小,互相通話毫無阻礙。廈門話雖然素有“閩南話的標準話”之威信,範圍卻只限于廈門市和它的近郊,不論是人口或地域,都不如內部差異微小的臺灣閩南語。

  廈門的住民和泉州、漳州之間的來往從來沒有斷絕過;而臺灣跟祖國大陸居民的往來,曾有清代的海禁、日本的統治、戰後的暫時分離等,彼此影響的機會比較小。

  而歷來對於臺灣閩南語與廈門話語言本身的比較研究,學者們一致的結論是:雖然臺灣閩南語與廈門話都是由漳州話和泉州話混合而成,但二者混雜的方式不太一樣。其中在語音及語法上的差異很小,尤其臺灣閩南語中的臺北話跟廈門話在語音上最為接近。臺灣閩南語和廈門話最主要的差異是在詞彙方面,約有10﹪的不同(王育德 2002;鄭良偉 1987;周長楫 1996;張振興 1997;梁淑慧 2004)。這些詞彙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兩地因受本身自然或文化環境的影響而産生的特有詞彙。如:河洛話的大甲藺、在來米、九孔、花枝、唐山……等。

  對於同一個事物或概念的用詞有異。如:“黑板”在臺灣閩南語是“烏枋(o-pang)”,廈門話是“烏牌(o-pai)”。“鈔票”在臺灣閩南語是“銀票(gn/gn-pi帙)”,廈門話是“紙字(ch帙a-lī)”……等。

  有些詞語,詞義範圍的大小不同。如:“烏白(o-pe?h)”在臺灣閩南語可指(a)黑和白。(b)胡亂。如:烏白講、烏白做。廈門話則無(b)義。又如“古意(k帙-岥)”在臺灣閩南語意為“忠厚老實”;廈門話除此意之外,另有“古道熱腸”之意。

  由於兩地的華語詞(普通話)不同而帶來的差異,表現在現代的、科技的詞彙上。如:河洛話的“電腦”廈門話稱為“電腦”。臺灣閩南語的“計程車”廈門話稱為“出租汽車”……等。

  臺灣閩南語因歷史背景而特有的外語借詞,尤其是日語借詞為數眾多,是其他各地閩南語所沒有的。如﹕甲(土地面積單位,荷蘭語)、放送(廣播,日語)、tha-tha-mih(榻榻米,日語)、水道水(自來水,日語)……等。

  廈門自19世紀中葉成為通商口岸以後,逐漸發展成為閩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廈門話也逐漸成為閩南地區的優勢方言,取代了早期泉州話、漳州話的地位而被視為是閩南話的代表(周長楫 1996;張振興,1997)。而臺灣在日本侵佔時期到40、50年代之間,也確實有把廈門話視為臺灣閩南語的標準語並加以仿傚的傾向(王育德 2002;鄭良偉,1987)。但這種觀念在現在已經消失,由臺灣民間語言及媒體語言的自然使用、字典詞典及教科書的編輯等看來,所使用的都是臺灣閩南語而不是廈門話(鄭良偉 1987)。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