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運幹線
西部幹線
西部幹線為臺灣西部的“縱貫線”及“屏東線”之合稱,皆為臺灣“鐵路管理”所經營的傳統鐵路幹線。
縱貫線:1887年(光緒13年),清朝第一任臺灣巡撫劉銘傳開始動工,興築中國第一條官辦客運鐵路,這條鐵路是以當時的臺北大稻埕為中心,預計從基隆建到臺南。1889年,從大稻埕到松山的鐵路完工通車,當時行駛的火車頭‘騰雲一號’,目前尚陳列在臺北新公園內,供遊客觀賞。1891年,大稻埕到基隆的鐵路也完工通車。1893年鐵路延伸到新竹後,因接任的巡撫不主張興築鐵路,南北縱貫鐵路就此停工。日本侵佔臺灣後,于1899年(明治32年),以劉銘傳的南北縱貫鐵路路線為藍本,擬定南北縱貫鐵路建設計劃,從南北兩端同時動工,預計十年內完成,全長約408.5公里。1904年,除濁水溪、三義之間的路段外,其餘路段都已經陸續完工。因日俄戰爭情勢緊迫,1905年5月趕工完成濁水溪至豐原間的鐵路工程,並加速進行縱貫線中最艱難的三義、豐原間路段的工程,到1908年4月縱貫山線終於全線開通,長約91.4公里。之後,由於臺灣産業的日趨發達,原有鐵路不敷使用,乃計劃興建縱貫線竹南到大肚的支線,1919年(大正8年)開工,三年後完工通車。隨後,又將這支延長到彰化。這支線就是現在的縱貫線海線。
縱貫線 (北段)
海岸線 (海線)
成追線
臺中線 (山線)
縱貫線 (南段)
屏東線:1907年(明治40年),開通高雄港、九曲堂間路段,1913年(大正2年)開通九曲堂、屏東間路段,並陸續延伸到潮州、溪洲(今南州),于1927年通車到枋寮,全長約68.2公里。
南回線
南回線:南回鐵路西起屏東線枋寮站,東至臺東新站,全長98公里。1980年開始興建,1991年12月完工通車,自此全省環島鐵路系統完成。南回鐵路工程的艱巨更甚于北回鐵路,全線共修築大、小橋梁158座,隧道34座,總長38,202米,最長的中央隧道長達8,070米,是目前島內最長的隧道。
東部幹線
東部幹線為臺灣東部的“宜蘭線”“北回線”及“臺東線”之合稱,皆為臺灣“鐵路管理”所經營的傳統鐵路幹線。
宜蘭線:自1917年(大正6年)開工,由南北兩端同時進行,到1919年,開通了南部的蘇澳、礁溪間路段,和北部的基隆、瑞芳間路段。1920年,南部路段延伸到大里,北部路段延伸到猴硐(今日的侯硐),工程進行順利,後因經費不足暫緩施工,延至1924年始南北全線通車,全長約95公里。
北回線:北起宜蘭線蘇澳新站,南抵花蓮新站,全長79公里。1973年開工,1980年2月完工。沿途穿山越溪,築有大、小橋梁共91座,隧道16座,全長達31,029米,其中觀音隧道長7,740米,是當時島內最長的鐵路隧道。
臺東線(花東線):花蓮港、玉裏間鐵路于1909年(明治42年)開工,至1917年完工通車。1922年收購臺東開發公司所經營的臺東鐵路,改名臺東南線,營運範圍臺東到裏瀧,原臺東線花蓮港到玉裏路段,改名為臺東北線。1926年兩線連接全線通車,改名為臺東線。1939年將鐵路由花蓮港延伸到東花蓮港。1982年,全長約168公里的花東鐵路,將軌距從.762米拓寬為1.067米,在花蓮連接北回線、宜蘭線而與縱貫線相通。
客運支線
平溪線:本線為從宜蘭線三貂嶺站分歧到菁桐坑的支線,原為臺陽礦業所有的運煤專用鐵路,1929年(昭和4年)由政府收購,改為一般客貨運運輸營運鐵路,全長約13公里。
內灣線:西起新竹站,經竹東後至橫山鄉內灣村,全長27.9公里,是臺灣省光復後才興建的第一條鐵路。1947年開始興建,1948年10月新竹至竹東段通車。1950年12月延伸到合興,1951年9月延伸到內灣。
六家線
集集線:自彰化縣二水到南投縣車埕的支線鐵路,原為臺灣電力公司所有,1927年由政府收購作為一般客貨運輸營運鐵路,全長約30公里。
林口線(一部分于2005年10月27日起試辦客運,曾有改建機場快線計劃)
高雄臨港線(環狀線,曾行駛客運,臺鐵高雄機廠於此線中,未來計劃改建輕軌)
貨運支線
臺中港線
花蓮臨港線
中興一號特種支線(軍用)
林口線
客運計劃
基隆臨港線(部分廢線,有計劃改建輕軌)
深澳線
廢線
東港線
東勢線
神岡線
舊臺東線(花蓮舊站=臺東舊站間)
用地轉移
淡水線(改建為捷運)
新北投線(改建為捷運)
新店線(南段改建為捷運)
中和線(中和端改建為捷運南勢角站與中和機廠)
復駛計劃
舊山線(三義=後裏間舊線,政府正推動復駛)
計劃線
沙崙線
恒春線
海生館線
北宜直線鐵路
中橫鐵路
編輯: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