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清朝,臺灣巡撫劉銘傳興建鐵路第一階段:基隆—臺北開啟臺灣鐵路建設的先河,也是全中國的二條官辦鐵路,總共28.6公里,為1.067寬窄軌。
1888年:清朝,臺灣由英國進口(騰雲、禦風號)兩部蒸氣機車。
1889年:清朝,臺灣鐵路建設由臺北延伸到新竹,全長106.7公里。
1891年:清朝,劉銘傳興建鐵路鐵路第一階段:臺北—基隆鐵路完工。
1893年:清朝,第二個階段鐵路建設,至臺北經桃園、中壢至新竹共78.1公里,完工通車。
1898年:日據,日本總督府繼續將臺灣鐵路向南建設,完成縱貫線:自新竹-苗栗-臺中-彰化-臺南-高雄稱,同時也完成臺北-淡水支線、高雄-九曲堂支線。
1908年:日據,日本政府為了開發臺灣資源,將鐵路由新竹延伸到高雄完成南北縱貫線。
1917年:日據,完成東部鐵路花蓮港-玉裏全長87.1公里,歷時八年採用和糖業鐵路相通0.762軌距系統。因此可以和臺東糖業公司原先所興建的玉裏臺東83.3公里糖業鐵路連軌。
1919年:日據,完成基隆-臺北之間雙軌工程。
1922年:日據,完成海線鐵路:自竹南-後龍-大甲-清水-彰化,歷時三年。
1924年:日據,完成宜蘭線:自八堵-瑞芳-宜蘭-蘇澳歷時七年。
1926年:收購臺東糖業公司原先所興建的玉裏臺東83.3公里糖業鐵路。完成“東線”鐵路,全長170.3公里,也在陸續完成完成臺北-竹南,臺南-高雄之間雙軌工程。
1927年:日據,收購電力公司建造水力發電廠而興建的産業鐵路成為集集支線。
1929年:日據,收購自臺陽媒礦公司産業鐵路 成為平溪線。
1941年:日據,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爆發,臺灣鐵路遭受盟軍轟炸,軌道路線、場站設備受到嚴重破壞。
1947年:發生“二二八事件”,波及部份鐵路員工,八堵車站目前建有紀念碑。
1948年:啟用大陸人才管理鐵路,省政府將臺灣鐵路管理委員會改組成為臺灣鐵路管理局。臺鐵改組首任局長:郎鐘騋。
1949年:臺灣鐵路第二任“局長”:莫衡,莫衡是鐵路專家,在大陸曾經擔任交通部主任秘書、隴海鐵路局長,是歷任局長在位最長的,共12年,1972年退休。
1949年:“對號特快”,是臺灣鐵路史上最早的“特快車”
1950年:美援鐵路顧問進駐臺灣
1951年:內彎線完工(27、9公里),臺北高雄間,開行銘傳號、成功號列車。
1954年:九月分開行“飛快車”,北高之間五小時半。
1955年:飛快車開始進用飛快車小姐,在列車上服務,比照飛機空中服務員辦法,施以嚴格的服務訓練,免費供應茶水、報章雜誌、午餐供應排骨。開啟餐旅服務先河。
1956年:臺北—高雄開行柴油飛快車。
1957年:神岡線完工 8.7公里,臺北-桃園間完成自動閉塞行車號志系統。開行對號特快車使用坐臥兩用座椅。
1958年:金門發生823炮戰,鐵路高雄港、神岡支線擔任重要補給運輸任務。
1959年:東勢線完工14.1 公里,八七水災大肚橋斷,山線鐵路遭受嚴重破壞。
1960年:啟用“中央控制行車制CTC”,該列車密度高、便利列車交會,節省人力,降低成本,動力柴油化,開始引GM進柴電機車。
1961年:臺北—高雄開行觀光號特快車。
1963年:將“觀光號”加裝空調,這是臺灣鐵路冷氣客車的開始。
1964年:海線竹南彰化完成啟用CTC行車號志系統。
1965年:中和線完工6.5 公里
1966年:開行“光華號”,北高間四小時四十分更刷新了臺鐵速度紀錄。
1967年:林口線完工6.5 公里
1968年:臺灣鐵路與大專院校“建教合作”,培養鐵路人才,由鐵路提供學費,併發給學生生活津貼,成為鐵路現今高級幹部。
1970年:彰化-臺南雙軌工程完工,臺鐵開行了“莒光號”。
1972年:新建完成七堵駝峰調車場:以適應基隆港腹地狹小,選擇在七堵設置分類調車場,將基隆港基隆車站的貨物拖到七堵駝峰調車場重新編組,這是一種效率極高的調車場,調車機將貨車推到駝峰高點,再由塔臺調度員控制,使車輛溜放進入分類車道,車道同時裝設自動減速裝置。
1974年:臺中港線完工7.8 公里。
1979年:西部幹線電氣化完工,行駛EMU100自強號列車。
1980年:北回鐵路完工,開行“冷氣對號”,初期附挂在莒光號的後面,又稱“莒興號”。
1982年:花蓮 /年東(拓寬) 為1.067M,長162.2 公里。
1985年:南回鐵路卑南-知本通車營運。
1989年:臺北市鐵路地下化第一期工程完工通車。
1991年:購入第一批“EMU400通勤電車”。
1996年:購入“PP推拉式自強號”。
編輯: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