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第一港——高雄港
時間:2005-11-18 10:50 來源:
高雄港位於臺灣島西南端,為全省最大的商港,也是軍港和漁港,扼臺灣海峽與巴士海峽交匯之要衝,是美、歐、亞海運必經之道。港口呈狹長條形,航道水深11-16米。第一港口寬120米,可通行3萬噸級船舶;第二港口寬250米,可通行10萬噸級船舶。兩港口航道長18千米,是臺灣貨物進出口的首要門戶與集散中心。壽山、旗後山雄峙于第一港口兩側,外觀壯闊,氣勢雄偉。自第一港口的旗後山至第二港口,有一條狹長沙洲,形成天然防波堤,港內水域寬敞,水面平靜,水流穩定,內陸腹地遼闊,有縱貫線鐵路、南北高速公路及省屬公路幹線與港區相銜接。高雄港全年氣候溫和,春、夏、秋三季風力平均2-3級,平均大潮潮差0.88米,平均小潮潮差0.49米,是一極具潛力的天然良港。
港區土地面積1390萬平方米,水域面積1276萬平方米。到90年代初,高雄港有營業碼頭75座,碼頭長度16443米,浮筒25個,可同時靠泊138艘商輪;倉庫、通棧89棟,總容量為60.7萬噸;露天堆置場18處,總容量為6.5萬噸;貨櫃儲運場4處,面積162.5萬平方米,儲放貨櫃5.06萬個標準箱(TEU);4萬噸與8萬噸穀倉個兩座,年運轉量可達500多萬噸;各型港勤作業船舶138艘,集裝箱起重機73臺,堆高機233臺,駁船9艘,拖船33艘。
高雄港有四大集中箱儲運中心,並有一大批工程在興建之中。
第一集裝箱儲運中心:位於中島商港區,有40、41、42、43號4座深水碼頭,全長838米,集裝箱起重機3臺,儲運場地10公頃,可儲放貨櫃2500個標準箱。
第二集裝箱儲運中心:位於前鎮商港區,有63、64、65、66號4座深水碼頭,全長1189米,集裝箱起重機8臺,儲運場地45公頃,可儲放集裝箱1.2萬個標準箱。
第三集裝箱儲運中心:位於小港商港區,有68、69、70號3座深水碼頭,全長960米,集裝箱起重機10臺,儲運場地60公頃,可儲放集裝箱1.7萬個標準箱。
第四集裝箱儲運中心:位於中興商港區,臨港水線2280米,興建水深14米集裝箱碼頭7座,集裝箱起重機13臺,儲運場地92公頃,可儲放集裝箱3.2萬個標準箱。
其他重要工程包括:一是第五集裝箱儲運中心,已接近完成。二是大仁商港區,計劃興建7座深水集裝箱碼頭,一座多用途碼頭,水深14-16米,臨港水線長2654米。三是安平港三、四號碼頭新建工程。為開發安平輔助港1990年度起投資興建駛上、駛下碼頭2座,碼頭全長370米。四是新濱碼頭旅運大樓工程。為服務來往臺灣島與澎湖島及國際航線客輪旅客,在高雄港一號碼頭後側興建旅運大樓,1992年6月底起用。五是72號穀倉工程。臺灣是世界穀物大宗進口者,其中高雄港進口約佔全部進口的三分之二。為緩解進口穀物的運輸擁塞及減少船舶滯港時間,1987年始在72號碼頭投資興建一座8萬噸穀倉,1991年7月完工。
高雄港是以工業港為主的綜合性商港。主要出港貨物為基本金屬、化學製品、非金屬礦物製品、紡織品、加工食品與木竹製品等;進口貨物主要為能源礦産品(石油、煤炭、鐵礦)、農産品(小麥、玉米等)、林産品與化學製品。高雄港進出船舶與吞吐量不斷增長。2002年,高雄港進出港輪船計36484艘,總噸位為65493萬噸。其中,進港船舶18241艘,總噸位32767萬噸;出港船舶18243艘;總噸位32726萬噸。
高雄港集裝箱裝卸量在90年代初期一度出現俳徊,在1997年高雄港與福建馬尾、廈門港口實現“試點直航”後,集裝箱裝卸量開始穩步上升,2001年為750萬個標準箱,2002年達到849.3萬個標準箱。不過,由於臺灣總體經濟形勢大不如前,港雄港的貨物裝卸量增長趕不上大陸及韓國大港的增長速度,使得港雄口的集裝箱裝卸量的世界排名迅速後移,2000年被韓國釜山超過,從世界第3位降為第4位;2002年被上海港超過而降為第5位;2003年第一季度又被深圳鹽田港超過降為第6位,高雄港衰落甚為快速。
高雄港地位的相對衰落,一方面是高雄港口缺乏大陸這種龐大的經濟腹地(韓國港口的崛起也是依靠大陸東北貨物運輸)。二是大陸港口基礎設施的改善,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大陸港口貨源充足,集裝箱裝卸量迅速增加。三是兩岸不能直航,部分外商撤離高雄港,轉運中心的地位受到挑戰。目前高雄港集裝箱裝卸量只有不足一半是島內的貨物,而轉口量超過50%。如2002年,轉口集裝箱量為451.9萬個標準箱,佔裝卸總量的53.2%。轉口貨物主要是東南亞地區與歐美的往來貨物,而無法大量運輸大陸與歐美的轉運貨物。而且由於不兩岸不能直航,不僅外國航商撤離,而且臺灣航商也轉到大陸與其他地區發展。1999年,美國海陸運輸公司結束在高雄港的營運中心,轉向深圳鹽田港租用專用碼頭,就已顯示高雄港的東亞貨櫃樞紐中心在改變。目前,越來越多的航商不再派3000個標準箱以上的遠洋幹線母船挂靠高雄港,而改派小型的支線集裝箱貨船。法國達飛輪船公司決定自2003年2月起,與南美北亞輪船公司聯營的亞洲--地中海航線,取消灣靠基隆港,將營運中心轉移到大陸。臺灣建恒海運公司所經營的南北、南美、西非與美國西岸等航線,也減少灣靠臺灣港口航班一半以上。因此,在兩岸不能直航的情況下,臺灣港口面臨邊緣化的危險。
目前,臺灣當局積極致力於改善與發展高雄港口發展。臺灣“交通部”將目前與高雄港競爭的港口分為主要競爭區與次要競爭區,主要競爭區域港群為香港、上海港、廈門港與鹽田港。這些港口與臺灣的國際港口地理位置相近,貨源重疊,港口設施發展迅速。其中認為目前最大競爭對手是香港,最大潛在競爭對手是上海港。為此,主張大力發展臺灣的港口建設。除採取多項港口費率優惠措施外,其目標是發展成為“洲際貨櫃轉運中心”,並已列入“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2002-2008),未來進一步規劃發展為“自由貿易港區”。2003年4月,臺當局正式開放大陸所有貨物經臺灣各港口進行各種方式的轉運,有利高雄港轉運業務的發展。這一政策的開放,有利高雄港地位的提升。然而,臺灣“經建會”則認為臺灣港口吞吐量供過於求,于2002年11月建議“行政院”凍結政府投資港口擴建,甚至要求重新評估高雄港“洲際貨櫃中心”594億元經費的擴建計劃,這使得高雄港口的發展又面臨新的變數。
(來源:中國網)
(編輯:秋日)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