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南平原(二)

時間:2005-11-16 16:16   來源:

 
  臺灣是我國最重要的甘蔗産區之一,而臺南平原是臺灣栽種歷史最悠久、種植面積最大的甘蔗産區。早在元朝,汪大淵所著的《島夷志略》中,就有“煮海為鹽,釀蔗為糖”的記載。荷蘭侵略者佔據時期,從大陸移居臺灣的移民,便在這裡墾荒種植甘蔗,並逐年擴大種植面積,使甘蔗的種植在農業生産中越來越重要。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積極鼓勵官民開荒種植甘蔗,並從福建引進甘蔗苗,大大擴大了甘蔗田的面積。   

  日本侵略者佔領臺灣以後,甘蔗的種植和臺糖的生産,首先被日本侵略者所掠奪。他們曾説過:臺灣的糖業,就是甘蔗的農業;無甘蔗的農業,則無臺灣的糖業。在此期間,他們大力推廣種植白甘蔗,擴建新式糖廠等。甘蔗種植面積一度達到全島耕地面積的l/5,其蔗糖生産,在臺灣工業中的産值佔一半以上。蔗糖産量迅速增加,最高産量曾達到140多萬噸,僅次於古巴、爪哇,居世界第三位。砂糖源源不斷地從臺灣運往日本,到1941年前,日本每年從臺灣掠奪的砂糖幾乎佔臺灣全部蔗糖産量的80%-90%。 

  後來,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日本急需軍糧,才大大壓縮了臺灣甘蔗的種植面積,而擴種水稻。到l946年,甘蔗田面積僅剩下4萬餘公頃,不及甘蔗種植全盛時期的1/4。  
  日本投降以後,臺灣的糖業公司獨霸砂糖的製造與出口。為得到更多的外匯,又迫使農民恢復甘蔗的生産,到1950年,甘蔗的種植面積達到10萬公頃,同年糖的出口值佔到出口總值的74%。60年代以後,隨著經濟結構的不斷變化,在進出口物品中,農産品逐漸為工業産品所代替,甘蔗的種植面積又隨之下降。1977年,甘蔗的種植面積達到12萬公頃,為戰後最高水準,但蔗糖在農産品中的出口比重不斷下降。1978年砂糖和糖蜜的出口金額,僅佔當年農産品及農産加工品出口總額的5%。可見此時的蔗糖生産、在臺灣經濟中所佔的地位已無法與50年代相比了。臺南平原甘蔗的品種很多。50年代曾分別從夏威夷、菲律賓。澳洲及南非等地引進800多個品種,過去以從南非引進的蔗種最好,不僅産量高,含糖量也很高,並可縮根連續種植,很受蔗農的歡迎。到1954年該品種的種植面積佔全省甘蔗種植面積的81%。但1960年以後,此品種逐漸退化,而被新育成的品種所代替,新品的種植面積佔全省蔗田面積的90%。今日臺南平原上種植的甘蔗.幾乎都是這種新品種。臺南平原上的甘蔗生産,帶來了發達的制糖工業。平原上大大小小的制糖廠星羅棋佈。臺南縣糖廠最多,是臺灣省最大的蔗糖生産中心,新式糖廠也大都佈置在這裡。從糖廠伸出的條條專用鐵路縱橫交錯,一到甘蔗收穫季節,滿載甘蔗的小火車往來賓士。生産出的蔗糖,源源不斷地運往高雄港。
  
  臺南平原不愧為著名的蔗鄉。然而,由於臺灣的蔗糖生産完全依賴於國際市場,直接受國際市場糖價波動的影響,蔗農們常為此蒙受損失。
  
  臺南平原上的淡水養殖近年來增加較快。農民們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將低産的稻田改為魚塘,面積達16萬公頃。魚塘裏主要放養鰻魚、鯉魚、鰱魚、吳郭魚等,大都混合飼養。據漁農介紹,這種養法有不少好處,因為各種魚類生活習性不同,有的生活在水的上層,有的則生活在水的中層,也有的魚類喜歡在水底生活,將這幾種不同習性的魚類混在一起養殖,可以充分利用水面和飼料,提高單位面積産量。
  
  到魚鄉品嘗美味可口的魚鮮,大飽口福可謂快事。為了滿足遊人的要求,七股鄉建立了一處龍園。其式樣倣我國舊式庭園佈置,古色古香,寧靜優雅,並設有水上餐廳,遊人可以一面賞景,一面嘗鮮,別有情趣。在臺南平原的南端,曾文溪和二仁溪之間,坐落著臺灣最古老的城市─臺南市。臺南市被稱為臺灣歷史的發祥地。遠在幾百 年前,位於臺南市安平區的安平港一帶,曾是一片天然沙堤環護的淺海灣,當時稱為“大灣”,是臺灣原住民中平埔人最早進行農業墾殖的地方,也是祖國大陸沿海移民進入臺灣最早的地區。據《臺灣府志》等史書記載,在明萬曆年間,這裡已有福建泉州人的蹤跡,移民在這裡從事漁業捕撈、農業種植和與平埔人的貿易,使“大灣”一 帶成為臺灣最早發展起來的經濟活動中心。  
 
  臺南市古跡很多,為全省之冠。現有古跡70余處,佔全省的一半以上,其中列為全省一級古跡的有7處,多是荷蘭殖民者佔領臺灣時期和鄭成功時期留下的。全市古跡分佈可分為市內區和安 平區兩部分。市內的主要古跡有赤嵌樓、孔廟、武廟、延平郡王祠、竹溪寺、開源寺、大南門、小西門等;安平區則有臺灣城殘跡、延平街、二鯤(魚身)炮臺、德記洋行、東興洋行等。 

                                                                                                                                編輯:秋日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