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選出籠
臺灣是全球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高山座座雄偉險峻。為了推展登山活動,1970年臺灣省體育會山嶽協會時期籌組之百岳俱樂部,開始萌生選定臺灣百岳之構想。由林文安先生著手規劃,並於1971年中央山脈大縱走結束後,同蔡景璋、邢天正、丁同山等岳界耆宿,經數度磋商後始告定案。
評選標準
臺灣百岳之選定以標高10,000英尺或3,000米以上,擁有奇、險、峻、秀,且山容起伏明顯的山峰,在地圖上注有山名,且有三角點者為優先選錄標準,希望借此帶動臺灣高山的登山風氣。最後選定的臺灣百岳名單,臺灣五大山脈之首的中央山脈就獨佔了69座,雪山山脈有19座,玉山山脈有12座,而阿里山山脈和海岸山脈因高度皆不足三千米而未有任何山峰入選。
百岳名山
臺灣百岳名單選定之後,攀登百岳頓時成為臺灣喜愛登山者的重要目標之一,不過,百岳全部登頂並非易事,於是,在臺灣百岳之中,特別聳立、壯麗、獨特,最能代表臺灣高山雄偉氣勢的“五嶽三尖一奇”,便成為有志攀登臺灣百岳者的首選名山;此外,尚有“十峻”、“四秀”也是臺灣百岳中的熱門山峰。
“五嶽”
五嶽是指高山峻嶺且能鎮護地方之山。臺灣百岳中具大山之勢的五嶽分別是:
玉山:3952米,為玉山山脈最高峰,不僅是臺灣、大東亞第一高峰,也使臺灣島成為世界地勢高度第四高的島嶼。
雪山:3886米,雪山山脈的最高峰,為臺灣第二高峰。
秀姑巒山:3825米,為中央山脈的最高峰,絕壁聳立,礫石遍地,山脊似刀刃斜豎。
南湖大山:3740米,為中央山脈中央山脈北段的最高峰,在臺灣高山中,最具磅薄之帝王山勢。
北大武山:3092米,為中央山脈中央山脈南段最後超過3000米的高山,巍峨壯碩,其旁即為臺灣第二大的潮州大斷層崖,峭壁絕立。
“三尖”
三尖是指臺灣百岳三座特別尖聳陡峭,山勢呈金字塔狀的高山,分別是:
中央尖山:3705米,位於中央山脈北段,山形呈金字塔形,有寶島第一尖之稱,其南有死亡棱線。
大霸尖山:3492米,位於雪山山脈聖棱線北端,似覆置的酒桶,有世紀奇峰之稱。
達芬尖山:3135米,位於中央山脈的大水窟山南棱上,三尖中最嬌小的一座。
“一奇”
一奇是指臺灣百岳中最為奇險難登的奇萊主山北峰。
奇萊主山北峰:3605米,位於中央山脈主棱北段,因險峻詭譎而有“黑色奇萊”之稱。
“四秀”
又稱武陵四秀,因近武陵農場,且四座連峰而得此名,四座山峰各有其特質:
品田山:3524米,以險峻危崖出名;
池有山:3303米,其側的草原多池而得名;
桃山:3325米,其峰頂頗似桃尖之美而得名;
喀拉業山:3133米,山名是由泰雅語譯而來。
“十峻”
十峻指“五嶽三尖一奇”之外,臺灣百岳中另十座山勢高大而險峻者:
玉山東峰:位於玉山主峰東側,形如僧帽。
玉山南峰:位於玉山主峰南側,形如遊龍。
馬博拉斯山:位於秀姑巒山北側,氣勢磅薄,不遜於其旁的秀姑巒山及玉山。
關山:位於南部橫貫公路南側,有南臺首岳之稱,山勢雄偉,南北觀之如金字塔聳立,自東望之,則如嶺雄峙,真正是"橫看成嶺側成峰"。
奇萊主山北峰:位於合歡山東側,山形奇特,俯瞰東側平原,因此花蓮舊稱"奇萊"。
大劍山:雪山主峰西南側,氣勢雄渾,頭角崢嶸。
品田山:武陵四秀最高峰,大漢溪發源於此,與大霸尖山並峙。
無明山:北二段名山,南側的無明斷崖、北側的鬼門關斷崖,使攀登此峰更形困難。
能高南峰:在箭竹草坡中拔地而起,雄霸一方。
新康山:位於三叉山東棱,山形尖銳,有東臺一霸之稱,自六十石山望之,鷹喙般的山峰直欲衝入雲霄。
“八秀”
山容秀麗,坡度和緩,淺竹如茵,無巨石叢林者。包括:
玉山北峰
向陽山
東巒大山
志佳陽大山
桃山
郡大山
鈴鳴山
閂山
“十崇”
山高而大,有高低起伏,頂部寬闊,坡度和緩,有敦厚詳和之氣勢。包括:
南湖北山
大雪山
三叉山
東郡大山
馬西山
北合歡山
奇萊南峰
卑南主山
太魯閣大山
內嶺爾山
“三高”
指名稱有高字的三座高山。包括:
新高山
次高山
能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