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當五月五日,是夏天的第一個節氣。《禮記.月令》記述:“立夏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因夏天吹南風,所以“迎于南方”,皇帝親自迎接夏神,可見這個節氣之重要性。其實立夏是告訴我們夏天快到了,這時春天也到尾聲,播種的農作物都已長大,但是離真正的夏天還有一段時間。
小時候,左鄰右舍在立夏這天都煮匏仔麵食用,外婆在這天也會煮給大家吃。有一次,聽大姐問外婆原由,外婆説:“古人傳下一句話─立夏,補老父;雖然阿祖已過世了,也可補其他人哪!”我知道外婆沒有媳婦,她是補外公,吃這種補,比起冬天時喝的那碗黑黑油油的補湯,要好吃多了。外婆説:“現在天氣要轉熱,不適合熱補,吃匏仔面是涼補。”後來知道了另一句俗諺─“穀雨,補老母”,才知道雖只是民間習俗,都充滿孝親的內涵,在今天特別有意義。許多子女因上班就學的關係,難得跟爸媽一起吃飯,這一天煮鍋面大家一起吃,讓雙親覺得很快樂,這是“補”的現代意義。
在宜蘭礁溪這個地方不煮匏仔面,而是煮甜麵條大家吃。而客家人通常會到野外採鼠鞠草製作成草仔粿或做米苔目供大家食用,據説是可以減少夏天生疔長瘡。
另有一項立夏的民間習俗,是煮七家粥或七家茶。也就是由左鄰右舍七戶人家互贈米麥,再各自加上自家的五種不同顏色的豆類,煮成稀飯,除了全家人食用外,也饋贈親友,據説可以保夏天一季平安,也兼具尊親睦鄰的效果,更為夏至一到,忙碌的田務、收穫期即將來臨,大家需相放伴作暖身。
立夏,這一天也是預測本季天氣的關鍵日子。“立夏之日螻蟈鳴,螻蟈不鳴水潦淫漫。”是指青蛙若不叫,恐易鬧水災;“立夏起東風,十塘九塘空”、“立夏北,無水通磨墨”是説立夏日若起東風或刮北風,就不下雨,主乾旱,與“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相同意義;相反的“立夏的雨水潺潺,米粒刈到無處置”表示立夏日下雨,五穀豐收。
桑椹、櫻桃此時盛産,象徵母愛的金針花、康乃馨也在此時盛開,除了送母親表示謝意,還可以做美容酒給媽媽喝。立夏得食李,能令顏色美,中國人逢年過節,習慣上都吃別致的食品,據説把李子榨成汁,混在酒中,在立夏日喝,便能青春永駐,故稱美容酒。
這個時節去踏青,可看見相思樹上盛開滿樹的小黃花,還有幸運草,是由酢漿草突變而來的;俗稱鬼針草的大花咸豐草,蟛蜞菊、土人蔘、水芹菜等野花都陸續盛開,可帶著孩子到郊外找找看,採回家學壓花,親子同樂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