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前期臺灣兩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朱一貴起義與林爽文起義
時間:2004-04-12 16:37 來源:
1683年9月,清政府佔領臺灣,為加強對臺灣的管理,曾採取了若干措施,但清政府的吏治敗壞,使得臺灣人民與清官府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因此屢有暴動起義的事情發生,可謂“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有據可查的大小反清鬥爭,約40次。清代前期的反封建起義比較重要的有: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的吳球起義,170I年(康熙四十年)的劉卻起義,1721年(康熙六十年)的朱一貴起義,1732年(雍正十年)的吳福生起義,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的黃教起義,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的林爽文起義,1795年(乾隆六十年)的陳週全起義,1796年(嘉慶初年)的黃鬥奶起義,1805年(嘉慶十年)的林瓶起義,1823年(道光三年)的林永春起義等,其中規模和影響最大的有朱一貴起義、林爽文起義。
朱一貴起義。朱一貴,原籍漳州長泰縣,9歲時,隨父親到臺灣,在臺灣縣的羅漢內門以養鴨為生,平素好善樂施,廣交朋友,有“小孟嘗”的雅號。1721年(康熙六十年),臺灣知府王珍施政暴虐,人民群情激憤,朱一貴便聯絡黃殿、李勇等人削竹為槍,準備起事。當年5月14日,朱一貴率眾1000多人起義,因朱一貴自稱是“明室後裔,鄭氏遺臣”,被奉為“大元帥”。起義軍連夜攻克岡山汛,兩日後,又將清軍前隊打敗。鳳山杜君英聞訊,率眾數百人起義,草潭、週邊、下埤頭、小琉球各地群眾也相繼響應,聲勢浩大,幾天之內發展到數萬人。朱一貴等率眾進佔臺灣府治和鳳山縣,殺死總兵歐陽凱,從清軍軍火庫中繳獲大量彈藥武器。清駐臺官吏們爭先恐後攜帶家眷,逃往澎湖避難。起事只七天,除北部淡水外,全島就落入義軍手中。
5月26日,起義軍正式建立政權,建元“永和”,朱一貴為“中興王”,下令兵民蓄髮,恢復明制。清政府大為震驚,遂派南澳總兵藍廷珍、水師提督施世驃(施瑯的兒子)率領6000多人由鹿耳門攻入臺灣,朱一貴率眾拼死抵抗,後逃入灣裏溪,途中被擒,後又被押往北京處死。朱一貴雖然死了,但抗清余眾還繼續堅持鬥爭。直到1723年(雍正元年)前後,這場歷時兩年的反封建起義才被殘酷地鎮壓下去。
林爽文起義。林爽文,原籍漳州平和縣,來臺後居住彰化縣,因募眾墾田致富。1783年,大陸的秘密結社“天地會”傳入臺灣,很快就遍佈全臺,擁有廣泛的會眾。林爽文入會後,成為了天地會在臺灣北部的首領。1786年,清政府嚴令解散“天地會”,並緝捕會黨。11月底,知縣俞峻率兵300人到大屯,勒令莊民擒獻會黨,並焚燒附近村莊,這激起了群眾的極大憤慨。林爽文乘機在27日夜起兵,率眾攻入清營,短短幾日,連續攻下彰化、淡水、諸羅諸縣,完全控制了臺灣北部。林爽文在彰化被推為盟主,奉明制度,建元“順天”。鳳山天地會首領莊大田起義響應,自稱“南路輔田大元帥”,于12月13日攻下鳳山,19日與林合兵圍攻臺灣府城,聲勢大振。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清政府見局勢嚴重,派陜甘總督福康安為欽差,調四川、湖南、貴州、廣東四省官兵入臺鎮壓起義。12月初,福康安率兵抵鹿港。不久,清軍攻陷彰化,經過血戰,雙方死傷甚眾,林爽文率殘部退人深山。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2月I0日,林爽文被捕。莊大田率眾退至郎嶠拼死抵抗,在傷亡2000余人後被擒,後被押送北京處死。
林爽文起義,因義軍有組織、有信心,力量強大,清軍先後三次調兵I0萬餘人,耗軍費1000余萬兩白銀,歷時1年又3個月,才得平定。清乾隆帝曾將該役列為他的“十全武功”之一,可見林爽文起義的規模和影響之大了。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