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臺灣軍民的抗英鬥爭

時間:2004-04-06 17:24   來源: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的開始。這場戰爭也波及到臺灣,激起了臺灣人民的反侵略鬥爭。
  早在1824年,英國船隻就曾在臺灣沿海遊弋,進行測繪工作,這是英國覬覦臺灣的一個前兆。英國的商船也常常潛入鹿耳門、雞籠和淡水等港口,進行私售鴉片和收購樟腦等非法活動。同廣東、福建一樣,臺灣也是當時鴉片走私最猖獗的地區。
  1840年,英國以中國嚴禁鴉片輸入為藉口,直接發動了侵華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戰爭爆發之後,英軍見廣州防衛嚴密,無隙可乘,遂轉而向北窺伺。7月初,英國侵略軍進犯廈門,被擊退後又北駛浙江,攻佔防禦薄弱的定海。面對閩浙沿海警訊頻傳的緊張局面,閩浙總督鄧廷楨意識到臺灣防務的重要,他在奏章中指出:“閩洋緊要之區,以廈門、臺灣為最,而臺灣尤為該夷歆羨之地,不可不大為之防”,並飭令臺灣鎮、道及澎湖協營等準備防務,嚴守口岸。道光皇帝也認為,“臺灣孤懸海外,防毒事宜尤宜準備”,並諭令加派水師名將、提督王得祿協力嚴防。
  7月16日,守軍在鹿耳門外海作面發現一艘雙桅英國軍艦。在軍事緊急聲中,臺灣兵備道姚瑩、臺灣鎮總兵達洪阿同心協力,積極籌防。他們一方面添設炮墩,整備火器槍械,調集養兵、鄉勇、屯丁、水勇分守澎湖、安平、滬尾、雞籠諸要口,一方面在全臺各地舉辦團練,預備一旦有警,“半以守莊,半以聽候調用”。此外還動員群眾在臺灣府城周圍密樹木柵,擇險挖壕設伏,並利用舊船裝載巨石,預備事急時將鹿耳門等次要港口填塞。
  1841年五月,英軍發起突然襲擊。2月,攻陷虎門。4月,英國派亨利璞鼎查來華擔任商務監督。8月,璞鼎查率英艦北犯,于21日攻佔廈門。廈門是臺灣與內地聯繫的最主要通道,廈門的失守,使臺灣的形勢愈覺孤危。9月中旬,臺灣南北路各口洋面均發現英國軍艦遊弋,戰爭一觸即發。9月30日晨,英軍雙桅桿大型運輸規“納爾不達”號駛入雞籠港,炮轟二沙灣炮臺和清軍兵營。當地軍民立即還擊,參將邱鎮功親自發炮擊中某艦,打斷英艦的桅桿索械,英艦狼狽敗逃,慌亂之中,觸礁船碎,英兵紛紛落水,艦上人員除34人乘僅有的一艘救生艇逃往廣東外,其餘240人或溺水,或被俘。臺灣守軍分頭追逐格殺,這一戰共斬殺英軍32人,擒獲133人,繳獲大炮10門,並繳獲炮彈、圖冊等物,取得了抗英鬥爭的首次勝利。
  10月19日又有英軍三桅艦船一艘駛抵雞籠口,初挂紅旗,繼換白旗,並於當日下午駛近萬人堆,聲言欲索還被俘英軍,每名願送洋銀百元,守軍居民均置之不理。邱鎮功、曹謹等一面在各要隘佈置防禦工作,一面將口內居民疏散,打算堅壁清野。27日,英艦突然駛入港內,直撲二沙灣炮臺,大炮齊發,轟毀炮臺石壁和營房數處。守軍立即開炮還擊,在當地民眾配合下,與敵激戰兩天,擊斃英兵二人。英軍見山險人眾,守軍戒備森嚴,不敢登岸仰攻,乃于29日逃跑,夥同口外某艦向外洋北去。
  璞鼎查在浙江獲悉英艦在雞籠被中國守軍擊破、英軍士兵被俘的消息後,即于1842年初派顛林率兵船多艘及多名漢奸前來臺灣探聽情況。3月5日,顛林所率艦隊到達臺灣。姚瑩、達洪阿遵照“不與海上爭鋒”、“以計誘其擱淺,設計殲擒”的戰略,嚴行戒備。11日,一艘軍艦在淡水、彰化交界的大安港外洋欲行入口,被守軍所雇募的漁船誘入土地公港,觸礁擱淺。守軍伏兵趁勢放火炮,義首兵勇奮力圍擊,殺死侵略軍數十名,“生擒白夷十八人,紅夷一人,黑夷三十人,廣東漢奸五人,奪取夷炮十門”。另外還奪回英軍自定海營中所搶去的鐵炮、鳥槍及腰刀等物,又取得了一場勝利。
  中國自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後兩年多來,沿海各地損兵折將,喪師失地,惟獨臺灣的抗英鬥爭連戰皆捷,其原因除了侵臺英軍非其主力之外,還與臺灣軍民團結一致,英勇殺敵,地方官員嚴密防範,指揮得當有關。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但臺灣百姓同仇敵愾,不怕犧牲,保家衛國,堅決反對外來侵略的行動卻永留史冊。
  資料來源:《話説臺灣》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