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保釣運動

時間:2002-01-28 09:22   來源:
null



1970年8月12日,美國駐日本使館聲稱:“釣魚列島是琉球群島的一部分”,美國政府準備在一年之後將其與沖繩一併歸還日本。在此之前,日本國內就不斷有人製造輿論,稱釣魚列島是日本領土。在美國政府表態後,9月10日,日本外相愛知揆一公開聲稱:“尖閣群島(即釣魚列島)屬於日本,日本政府不準備同任何政府討論其領有權問題。”美國政府將中國領土釣魚島“歸還”日本的無理做法和日本政府企圖併吞中國領土、公然侵犯中國主權的行徑,引起了全體中國人民的極大義憤,形成了一場以海外臺灣留學生為主(當時大陸尚未向外派留學生)的聲勢浩大的保衛釣魚島運動。

   釣魚列島位於我國臺灣省東北方,北緯25度44分至25度56分和東經123度28分至124度34分之間,由釣魚嶼、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及其附近的三個小礁組成,陸地總面積約6.3平方公里。

  歷史文獻證明,釣魚列島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是我國臺灣蘇澳、基隆地區漁民的傳統捕魚作業區。明治維新後,日本出兵佔領琉球群島,隨即南下侵犯釣魚島。1885年10月,日本沖繩縣知事上書內閣總理大臣,要求在釣魚島“設立國標”。日本內閣畏于中國的壓力,未予同意。1894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日本政府認為“時機成熟”,不再顧慮清朝政府的態度,于1895年1月21日由內閣會議通過決議,同意沖繩縣在釣魚島設立“國標”,公然佔據釣魚列島,並將其劃入日本版圖,改稱為“尖閣群島”。1895年4月簽署的“馬關條約”中規定將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割讓日本,日本進而以條約的形式正式侵佔釣魚列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按照《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釣魚列島本應隨臺灣一起歸還中國,但腐敗軟弱的國民黨政府並未積極爭取。1951年9月,美國單方面召開對日和會,在簽署的“和約”中竟然將釣魚列島作為琉球群島的附屬劃歸美國託管。1970年,美日開始就歸還沖繩(即琉球)問題進行磋商,於是出現了本節開頭所敘述的美國準備將釣魚列島歸還日本的輿論。

  面對美日相互勾結、狼狽為奸,1970年11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中國臺灣留學生率先打破沉默,集會討論釣魚島主權問題。他們發表聲明,譴責美、日相互勾結,圖謀侵佔中國領土釣魚島,號召中國人團結起來,保衛國家的領土和主權。美國各地的中國留學生紛紛響應,在不到一年內,就建立了幾十個“保衛釣魚島行動委員會”,出版了大量保釣刊物,並在全美組織了幾次上千人參加的大規模遊行示威。他們到美國國務院等政府部門以及日本和臺灣當局駐美國的“使領館”遞交抗議書,聲討帝國主義侵犯中國主權的行徑,要求臺灣當局不要為了討好美、日而軟弱無力、喪權辱國,喊出了“外抗強權、內除國賊”的口號。加拿大、西德、比利時、日本等國的中國留學生和香港、澳門同胞也群起響應,成立各種“保釣組織”,舉行“保釣集會”,在全球範圍內掀起轟轟烈烈的保釣愛國運動。

  海峽兩岸在對待釣魚列島問題的態度上基本是一致的。1970年12月29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明確指出:“日本反動派妄圖把釣魚島等屬於中國的一些島嶼和海域,劃入日本的版圖。佐滕反動政府的外相愛知最近一再叫嚷,這些島嶼的‘領有權’屬於日本,‘防衛廳長官’中曾根甚至公然把這些島嶼列入日本第四個擴軍計劃的‘防禦’範圍。這充分暴露了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野心。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等島嶼,和臺灣一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這是任何人也改變不了的歷史事實。日本反動派不管製造什麼樣的藉口,玩弄什麼樣的手法,它企圖霸佔中國神聖領土的陰謀,都是絕對不可能得逞的。”1971年6月,美、日不顧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簽訂《歸還沖繩協定》,正式把釣魚“島列入歸還區域。12月30日,中國外交部正式發表聲明,嚴厲譴責美國和日本對中國領土主權的明目張膽的侵犯。聲明表示:“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等島嶼是臺灣的附屬島嶼。它們和臺灣一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日兩國政府在‘歸還’沖繩協定中,把我國釣魚島等島嶼列入‘歸還區域’,完全是非法的,這絲毫不能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釣魚島等島嶼的領土主權。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中國人民也一定要收復釣魚島等臺灣的附屬島嶼!”

  在釣魚島問題上,國民黨本來就負有不可推倭的責任。海外臺灣留學生的“保釣運動”興起後,臺灣當局雖然也反對美國把釣魚島交給日本,但態度總顯得被動,行動上也軟弱無力,不敢表達強硬的立場。直到1971年4月,臺灣當局的“外交部”才發表聲明,批評美國政府將釣魚島“歸還”日本。6月,臺灣當局再次重申,釣魚列島的主權為中國所有,不承認美日《歸還沖繩協定》有關把釣魚列島劃入“歸還區域”。由於當時中國與日本、美國沒有外交關係,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也仍被臺灣當局所竊據,因此,在外交上與美、日進行交涉,確保中國的領土釣魚島的主權不被侵犯,是臺灣當局理應負起的責任。但臺灣當局擔心得罪美國和日本,進而失去美國的軍事支援,所以不敢理直氣壯地維護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總是欲語還休,除了重申一些原則立場外,並沒有採取任何進一步的有力的行動。

  臺灣當局的軟弱和媚外,引起了廣大臺灣民眾的強烈不滿和義憤。在海外“保釣運動”的影響下,島內青年和知識分子也積極行動起來,譴責美日帝國主義的侵略,抗議當局奴顏卑膝、喪失民族立場的行徑,從而在臺灣島內掀起了“保釣運動”的新高潮。1971年4月,臺灣《大學》雜誌發表93名知名學者和企業家聯名的“我們對釣魚臺問題的看法”,帶動4000多名臺灣學生在臺北市舉行遊行示威。他們散發傳單,高呼口號,號召全體中國人民聯合起來,保衛釣魚島,保衛中國的領土和主權。“保釣運動”吸引了島內許多有為的熱血青年參加,喚醒了臺灣青年的愛國熱忱,沉寂多年的臺灣校園一時間興起了“關心國事”、“討論國事”的熱潮。

  “保釣運動”雖然未能阻止美國將釣魚島“歸還”給日本,但卻對海外和臺灣島內的青年學生的思想産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他們從美、日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和臺灣當局的軟弱無能中看清了國際強權政治的本質,産生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得出了這樣一條結論:要保衛釣魚島,維護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必須走統一之路,建立一個強大的、統一的中國,並由此産生了關於“臺灣前途”的大討論。“保釣運動”也逐漸發展成為“中國統一運動” 的一部分。


null

null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