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事件(下)
時間:2001-04-10 15:29 來源:
函電往來間 部隊已經登陸
在函電、手稿的交錯往來間,21師登陸基隆,“二二八”的血流成河已勢所難免。
在蔣氏致陳儀的第16號手稿,蔣問及;“各處倉庫所存械彈約有幾何,請詳報,此時應先做控制,臺北、基隆二地之交通通信與固守待援之準備,臺南則固守高雄與左營勿失為要,日內即有運輸登陸艇兩艘駛臺,可派其和沿海各地口岸聯絡及運輸之用,基隆與臺北情況每日朝午夕作三次報告。”
但其時任臺灣參政會議長的黃朝琴仍致電蔣,説明行政公署施政有失民心;外傳臺灣人要獨立及托治並非事實,懇求蔣氏在第38號及54號手稿,命令“嚴禁軍政人員旅行報復(對臺灣人民),否則以抗令論罪。”“此應特別注意對殘區之肅清,切不可孟浪從事,稍有損失以張匪焰,尤應特別注重軍紀,萬不可拾取民間一草一木,故軍隊補給必須充分週到,勿使官兵藉口敗壞紀律……”
3月19日,由白崇禧呈送蔣的信函,提及暴徒散處新竹、臺中、嘉義山區,總數已不及2000人。
國防部長白崇禧在56號電文中,則向蔣報告:“此次臺變,其企圖不僅出於不滿現狀,直欲奪權,現正徹底肅清叛亂分子以安地方。”
陳儀瞞實情 否認殺戮無辜
在58號電文中,白崇禧並報告蔣氏,在事變中,“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基隆要塞司令史宏熹、馬公要塞司令史文桂等鎮壓最為得力。”
此時,臺灣已一片神哭鬼嚎,四處是尋找親人下落的呼聲,茍延殲喘的仕紳仍努力透過管道營救無辜者,這些聲音難免傳至蔣氏耳朵。
在蔣介石的詢問下,陳儀致電報告幾個人的下落並強調“各部隊除迎擊攻襲機關要塞等暴徒外,絕無殺戮無辜之事,復請察核。”
然而,街頭巷尾,林茂生等無辜被殺去處不明,至今其後代仍未得到交代,到底“二二八”的喪生者有多少,下落何在,仍沒有一個説法。
在97號簽呈中,參軍長薛岳則報告蔣,臺灣“二二八”事件請免移送法院一案,呈蔣核批。這封簽呈也提到,“魏主席(道明)曾一再電請白部長(崇禧)仍維持軍法審判辦法,迅予結案在卷……”
“二二八”事件中,臺灣警備總部參謀長柯遠芬及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兩人,事後卻有不同際遇。4月17日,白崇禧致電蔣,參了柯遠芬一本。
“柯遠芬處事操切、濫用職權,對此事變,舉措尤多失當,且賦性剛愎,不知悛改,擬請以撤職處分,以示懲戒而平民忿,當否,乞核奪。”蔣則批示“應先調回候審”;陳儀則在致蔣電文中,建議擢升彭孟緝。
5月16日,魏道明在改制的省府就任,他向蔣氏報告,已吩咐孟緝在同日清晨解除戒嚴、結束清鄉、停止新聞郵電檢查等。
然而,天地不仁,臺灣的5月清鄉掀起漫天血雨及白色恐怖,不過,那是臺灣人民的另一段悲情歷史了。
機密透真相 陳儀嚴密操控
[臺灣《中國時報》2月28日報道]題:陳儀利用流氓滲透 擴大“二二八”衝突(記者 林淑玲)
由國安局保管了50多年的機密資料“臺灣二二八事件反間工作報告”首度證實,“二二八”事件發生時,臺灣行政長官陳儀曾利用流氓、角頭等不良分子,入各地進行反間,擴大不安與衝突。另一份會議紀錄則記載,民國36年3月31日上午,彭孟緝等人在國防部長白崇禧指示下在臺北賓館會商,討論拘捕人犯處理原則,當時臺灣全島在押人數已高達704人。
3月1日開始的“二二八事件檔案展”,以119件首次曝光的珍貴史料最受矚目,包括當年引發衝突的“煙販林江邁筆錄”、“專賣局查緝私煙經過”、“鐵路警察署報告”、“搜查私煙與發生衝突調查”、“臺中可能再發生暴動情勢調查”、“警總繕造叛逆名冊”、“反間工作報告”、“白崇禧呈蔣主席簽呈”等,對臺灣史的研究極具價值。
林江邁的筆錄將事件具體還原。當時40歲的林江邁是新竹人,到臺北販賣私煙,專賣局人員查緝私煙時,以槍托打傷她的頭部,引起附近圍觀者的不滿,乃“二二八”事件導火線。國家圖書館的展覽會場還把她接受診療的診斷證明展示出來,事後長官公署只補助她醫藥費57元。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