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五八號決議”
時間:2001-04-10 15:27 來源: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通過2758號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席位,同時將臺灣國民黨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機構中驅逐出去。
與尼克松訪華相似,臺灣當局對自己在聯合國中的席位可能不保也有所了解。事實上,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臺灣國民黨集團佔據中國席位的合法性在每年聯合國召開大會時都受到質疑。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新中國力量的日益壯大,以第三世界國家為主的要求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席位的呼聲越來越高漲,臺灣在聯合國的處境越來越困難,只不過由於美國的操縱和極力阻撓,臺灣才得以竊據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長達22年之久。美國玩弄程式手段,先是以自己的影響,不讓聯合國大會討論中國代表權問題;繼而從1961年開始,每年在聯合國內設法通過一項動議,將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席位問題列為需要2/3會員國通過的所謂“重要問題”。1970年的第25屆聯大,要求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提案首次以51票贊成、49票反對、25票棄權獲得多數票,但由於此前已經通過美國的上述所謂“重要問題”程式性動議,未達到2/3的多數,因而提案仍未通過。
到了1971年的第26屆聯大,美國眼見再難以控制多數票,決定調整政策,在繼續提出“重要問題”提案的同時,拋出了所謂的“雙重代表權”提案,即接納我國的代表進入聯合國,同時保留臺灣國民黨集團的席位。1971年8月2日,美國國務卿羅傑斯發表“關於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的聲明”,聲稱:“美國將在今秋的聯合國大會中,支援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入會的行動;同時,美國將反對任何排除‘中華民國’、剝奪‘中華民國’在聯合國代表權的行動。”根據羅傑斯的聲明精神,美國駐聯合國首席代表布希8月17日向聯合國秘書長遞交了一封信和備忘錄,正式提出“雙重代表權”提案。按照尼克松的設想,“雙重代表權”是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一方面向中國送了一個順水人情,同時通過“重要問題”提案和“雙重代表權”提案的雙保險,在若干年內臺灣當局仍能保住它在聯合國的席位。
“雙重代表權”提案的實質是要在聯合國搞“兩個中國”、“一中一台”。8月20日,中國外交部發表聲明,堅決反對美國此一製造“兩個中國”的圖謀,明確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必須完全恢復,必須把蔣介石集團從聯合國及其一切機構驅逐出去。只要聯合國裏出現‘兩個中國’、‘一中一台’、‘臺灣地位未定’或類似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就堅決不同聯合國發生任何關係”。而蔣介石對此卻是左右為難,有苦難言:同意吧,有違自己長期堅持的一個中國政策;反對吧,自己在聯合國的地位肯定不保。因此,出現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當一些國家向國民黨駐美“大使館”詢問自己國家應對“雙重代表權”提案持何態度時,得到的答案竟是請他們根據本身的判斷投票。
1971年10月25日夜,紐約聯合國大廈燈火輝煌。根據大會程式,首先表決美國和日本提出的“重要問題”提案。結果59票反對、55票贊成、15票棄權,需要2/3多數通過的“重要問題”提案被大會否決。緊接著對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國提出的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和立即把蔣介石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的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的2758號提案進行投票。表決前,美國代表布希請求發言,他表情嚴肅地走上主席臺,要求刪除23國提案中關於立即驅逐蔣介石集團的代表出聯合國的內容,但此舉遭到代表們的反對。大會主席馬立克裁定,徑行對23國提案進行表決。大會議廳裏一片寂靜,人們都睜大眼睛,等待著大會主席宣佈結果。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通過啦!頓時,會議大廳一片沸騰,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經久不息。坦尚尼亞代表首先離席,在主席臺前歡快地跳起熱情奔放的非洲舞蹈。接著,各參與提案國紛紛起立,相互擁抱、親吻,擊掌歡呼。有著金黃色圓屋頂和黃色地毯的會議大廳成了歡樂的海洋。此情此景,在聯合國可以説是前所未有。
這是中國外交取得的重大勝利。2758號決議,不僅以簡單多數通過,而且贊成票超過2/3的多數。也就是説,即使美日的“重要問題”提案能夠成立,也不能阻止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中的一切合法權利和立即將蔣介石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所有機構中驅逐出去提案的通過。由於通過了23國提案,美國提出的“雙重代表權”提案未經表決,即胎死腹中。在全場的歡呼聲中,美國代表表情茫然,呆坐席上;而臺灣的“代表團長”、“外交部長”周書楷則早在“重要問題”提案被否決後即已知大勢已去,用英語結結巴巴地講了幾句誰也聽不清的話,然後帶著一乾人等神色黯然地退出了會場。
聯合國表決2758號決議的時候,基辛格正第二“次來華訪問,為尼克松訪華作準備。10月25日晚是北京時間26日上午。9時,當基辛格離開釣魚臺國賓館趕往機場時,23國提案通過的消息剛好傳回國內,但為免使客人過於難堪,周總理在為基辛格送行並未提及,只是悄悄告訴了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在去機場的路上,喬冠華故意問基辛格:“現在聯合國大會正就恢復中國席位問題進行表決。博士,您看此次聯大中國能恢復席位嗎?”基辛格不假思索地回答説:“我估計你們今年還進不了聯大。估計明年還差不多。等尼克松總統訪華後,你們就能進去了”。喬冠華聞言仰天大笑:“我看不見得吧!”幾十分鐘後,基辛格的飛機從首都機場騰空而起,向美國飛去。飛機剛起飛,基辛格就收到聯大表決結果的消息。葉劍英副主席望著遠去的飛機,對身邊的人員説:“不知基辛格得知聯大的消息後會作何感想”。
感到難堪的並不僅僅是基辛格。就在聯大表決的時候,臺灣當局“駐美大使”沈劍虹正在康涅狄格州向耶魯大學學生發表演講,演講的題目竟是:“為什麼不能讓中共取代我們進入聯合國”。
維持與美國關係和確保在聯合國的席位是臺灣當局“外交”政策的兩項基石。然而,在1971年的下半年,這兩項基石都發生了動搖。被趕出聯合國,對國民黨集團來説是繼“尼克松震撼”後又一次沉重的打擊。其嚴重性還不在於聯合國本身,而是由此産生的骨牌效應。幾乎在一夜之間,有20多個國家與臺灣“斷交”,轉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到1973年,世界上僅有39個國家和臺灣保持著所謂“外交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得到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認同。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