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
時間:2001-04-10 15:25 來源:
臺灣是中國的神聖領土,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完成國家統一,這是中國政府始終不渝的既定政策。但是由於朝鮮戰爭的爆發和美國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使中國人民解放臺灣的使命被迫無限期推遲。臺灣當局在美國的蔽佑下,偏安一隅,與大陸軍事對峙已近50年。
在兩岸軍事對峙時期,除了“金門炮戰”以外,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上沒有再對臺灣採取過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而蔣介石雖然把“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口號叫得山響,也只不過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自慰罷了。兩岸小的衝突時有發生,氣氛也一直緊繃,但本質上只是一種心理戰和政治鬥爭,也就是所謂“不戰不和,亦戰亦和”。
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蔣介石利用大陸連續發生“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和“文化大革命”的機會,不斷派遣小股武裝特務對大陸進行襲擾。他們或從海上偷渡登陸,竄往大陸某預定地區潛伏下來,建立“反共遊擊基地”;或以小股武裝在沿海偏闢地區、島嶼上岸摸哨、抓人、搶東西、破壞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有時也派出特務乘小舢板和漁船,在海上對我艦艇進行突然襲擊,但均收穫不大,全部被我警惕性極高的沿海軍民粉碎。據臺灣方面自己承認,在1961年到1965年的四年間,臺灣特務機關派往大陸的1800名武裝特工人員,只有不到500人生還,大批船隻、登陸工具等被擊沉或繳獲。從60年代後期以後,國民黨軍事和特務機關對大陸的武裝偷襲也就逐漸減少了。
臺灣特務機關不僅經常派出人員到大陸收集政治、經濟和軍事情報,進行偷襲和破壞,還曾計劃對我黨和國家領導人實施暗殺行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製造了“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暗殺矛頭直指周總理。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第一次亞非會議在印度尼西亞首都萬隆舉行。這是第一次由廣大發展中國家自行召開的大型國際會議。為了加強與亞非國家的關係,擴大國際和平統一戰線,推動世界民族解放運動,中國政府決定派出以周恩來為團長的代表團應邀出席大會,並租用印度航空公司的“克什米爾公主號”客機,取道香港前往萬隆。周總理原定也乘座這架飛機,後因緬甸總理吳努和印度總理尼赫魯邀請他到緬甸商議會議期間的有關協作事宜,臨時決定改乘專機從昆明經仰光飛萬隆,而代表團的其他工作人員、記者和三位國際友人,仍按原定計劃乘“克什米爾公主號”于4月11日經香港飛萬隆。
4月3日,公安部長羅瑞卿接到廣東省公安廳的密報,稱國民黨特務機關已獲悉我代表團的行蹤,可能採取行動。9日晚,進一步詳細的情報傳來:國民黨特務將破壞代表團所乘飛機,並備有定時炸彈。消息報到雲南昆明,周總理立即發出指示,要求通過外交渠道向英國政府進行交涉。10日上午9時30分,外交部歐非司副司長張越緊急約見英國駐華代辦處參贊艾惕恩,請他轉告香港當局注意國民黨特務機關的動向。新華社香港分社不僅在9日晚即將這一情況正式通知港英當局,而且還在11日淩晨1時30分和上午10時兩次約見印度航空公司駐香港分公司經理。該經理表示一定採取安全措施,嚴加防範,不讓任何外人接近飛機,就連上食品、加油、押運作李等工作都一律由公司派人負責。
4月11日上午,“克什米爾公主號”準時到達北京,接載中國代表團八名工作人員和三名外國記者。由於高度保密,當時人們並不知道周總理不在機上。12時15分,“克什米爾公主號”抵達香港啟德機場,稍事休息,待加滿油後即按時起飛,直奔印尼首都萬隆。下午6時30分,在飛越北婆羅洲沙撈越以北100海裏的上空時,機艙內突然發出爆炸聲,隨即多處地方起火。機長決定強行降落,並用無線電發出三次求救信號。雅加達機場當即詢問周總理是否在機上,機長答覆不在,隨後信號中斷,飛機與地面失去聯繫。由於機身損毀嚴重,完全失去控制,伴隨著一聲巨大的爆炸聲,飛機墜入大海,炸成幾段。除三名機組人員奇跡般生還外,機上所有乘客,包括三名中國政府代表團工作人員、五名中國記者和一名越南代表團工作人員、一名波蘭記者、一名奧地利記者以及機組其餘人員全部遇難。此時距雅加達約有1小時30分鐘的航程。
“克什米爾公主號”失事事件引起國際社會的極大震驚,臺灣國民黨特務機關則以為暗殺周總理成功而欣喜若狂。事件發生後,中國政府要求英國和港英當局進行徹底調查,並提供了一些重要線索。後經港英政府查實,證明這是一起由國民黨保密局香港情報站策劃、針對周總理的暗殺活動。定時炸彈從臺灣基隆秘密運港,然後由任職香港航空工程公司清潔工的國民黨香港情報站特務周駒,于4月11日上午將其偽裝成一包西藥帶入機場。“克什米爾公主號”抵達香港後,周駒乘打掃衛生之機,將炸彈安放在飛機右翼輪艙附近。
在港英當局對事件進行調查期間,周駒于5月18日逃往臺灣。雖然事實十分清楚,但港英當局卻以“證據不足”為由,將已經拘捕的要犯全部無罪釋放,驅逐臺灣,使這起震驚世界的案件不了了之。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