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吳國楨事件

時間:2001-04-10 15:12   來源:
  逃臺初期,蔣介石曾以“改造國民黨”為由,剷除了CC係等黨內異己。但是,舊的矛盾解決後,新的問題又不斷出現,國民黨內的權力鬥爭一直沒有間斷。對於黨內異己勢力,蔣介石的做法是軟硬兼施,不擇手段,堅決打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吳國楨事件和孫立人事件。
  吳國楨,湖北省建始縣人,生於1903年。早年就讀于清華大學,後公費保送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留學,1927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回國。曾受蔣介石器重,歷任國民政府外交部秘書、湖北省稅務局局長、蔣介石侍從室秘書、重慶市市長、外交部政務次長、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上海市市長等要職。國民黨逃臺後,為了爭取美國的好感和支援,1949年12月,蔣介石任命吳國楨取代陳誠出任臺灣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
  還在1948年上海市市長任內時,吳國楨就與太子蔣經國發生衝突。當時,為了挽救面臨崩潰的經濟,整頓日益混亂的經濟秩序,同時也為了給蔣經國培養日後接班的資本,蔣介石派蔣經國赴上海出任經濟督導員。蔣經國年輕氣盛,用鐵腕手段堅決打擊不法投機商人,引起了外界許多非議和上海商界的反彈。對蔣經國的做法,市長吳國楨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經濟問題需要用經濟手段解決,政治上的高壓於事無補。兩個月後,蔣經國上海“打虎”失敗,事後卻將失敗的原因歸咎於吳的不合作。到了臺灣後,蔣經國掌握特務大權,對島內民眾濫捕亂殺,大搞白色恐怖,又引起了受過美國教育的吳國楨的不滿,時常利用省主席的職權對蔣經國進行牽制。此外,吳在舉辦臺灣縣市政權選舉等方面也與蔣氏父子的看法不合。雙方矛盾越積越深,尤其是吳與蔣經國的暗中較勁日益公開化,經常在蔣介石面前發泄對蔣經國的不滿,甚至説蔣經國“仗勢越權,必將成為人民仇恨的焦點”。
  在50年代初,蔣介石有求於美國,因此對於吳國楨尚能容忍。隨著美臺關係的加強,吳國楨被蔣介石用於向美國示好、拉關係的作用已經不大,於是,在吳與小蔣的爭權中,蔣介石開始公開偏袒蔣經國,排斥吳國楨。據説,蔣介石還曾想製造車禍暗害吳國楨。在這種情況下,吳國楨自感已成蔣氏父子的眼中釘,難以繼續在臺灣立足,乃于1953年4月以“健康欠佳”為由辭去臺灣省政府主席職務,遠赴美國。但老父幼子卻被留作人質,不準同行。
  1953年11月,蔣介石以“矇混舞弊,不盡守責”罪名突然免去了“總統府”秘書長王世傑的職務。王與吳國楨關係十分密切,王下臺後,從臺灣傳出他曾擅自批准吳國楨套購外匯12萬美元的消息,實際上是影射吳“攜資外逃”,臺灣當局並要求他儘速返臺。吳國楨認為這是蔣氏父子蓄意陷害,於是拒絕返臺,並致函要求國民黨辟謠。在得不到國民黨的答覆後,吳又想在臺灣報紙刊登澄清廣告,但居然沒有一家臺灣報紙同意刊登。於是,吳國楨決定向蔣氏父子發難。
  1954年2月7日,吳國楨接受美國一家電視臺的專訪,批評國民黨“一黨專政”,稱如不從速實行民主,臺灣難以得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支援;並表示他出走美國完全是因為與蔣氏父子政見不合,不為所容。此言一齣,即在美國引起巨大反響。一週以後,吳再接受美國一家通訊社記者採訪,指責蔣介石任人唯親,排斥異己,獨斷專行;國民黨鉗制言論,大搞特務政治,並要求徹底清查國民黨的經費來源。蔣介石聞言惱羞成怒,除組織島內輿論進行圍剿外,並於3月17日以“總統”名義發佈命令,指吳國楨“背叛國家,污衊政府,分化國軍,挑撥政府與人民及僑胞與祖國的關係,居心叵測”,網羅了十三條罪狀,宣佈解除吳國楨所有職務,開除黨籍;對於有關“違法瀆職”罪行,將徹底查辦。臺灣當局並向美國政府提出引渡吳國楨回臺的求,但遭美國拒絕。
  吳國楨後來一直在美國居住,從事教育和寫作。1984初年曾接受《蔣經國傳》作者江南的採訪,披露了大量當年與蔣氏父子尤其是與蔣經國的恩怨情仇。1986年6月,吳國楨在美國病故。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