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八二三炮戰”

時間:2001-04-10 15:12   來源:
  進入50年代中後期,世界形勢發生巨大變化,亞非拉各國反帝、反殖民運動風起雲湧。在非洲,各國人民擺脫殖民地宗主國的控制、要求獨立建國的呼聲空前高漲。而在中東,1958年5月9日,黎巴嫩人民舉行武裝起義,反對親美的夏蒙政府。7月14日,伊拉克發生軍事政變,推翻了親美的費薩爾王朝的統治,並宣佈退出由美國一手扶持、操縱的“巴格達條約”。
  面對急劇變化的中東局勢,美國出於其爭霸全球的戰略需要,公然派出海軍到黎巴嫩附近海面活動,並於7月15日以保護美國僑民為由在黎巴嫩登陸,佔領首都貝魯特。兩天之後,英國也派兵進入約旦。臺灣的國民黨軍隊也蠢蠢欲動,在美國第七艦隊的支援下,派出飛機深入大陸,空投特務,散發傳單,對浙江、福建進行轟炸,叫囂要反攻大陸。美國海軍參謀長伯克甚至揚言説美國海軍準備隨時像在黎巴嫩一樣在中國大陸登陸,氣焰極其囂張。
  為了懲罰蔣介石匪幫對大陸的倡狂侵擾、打擊美帝國主義對中國領土臺灣的侵略行徑、支援中東人民的反美正義鬥爭,同時,也為了回擊當時蘇聯對美國所採取的姑息政策,中共中央決定對金門實施大規模炮擊。
  炮擊金門既是一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更是一場由毛主席親自導演的與美國的政治較量。對於炮擊的時機與策略,毛主席都經過反覆斟酌,多方考量。除了上述目的外,毛主席還想通過炮擊這一有限的軍事行動,摸清楚美國對於新中國的意圖,尤其是對於履行美蔣“共同防禦條約”的底線。基於這種考慮,他要求負責指揮此次炮擊的福建軍區第一政委葉飛,在炮擊中只打蔣艦,不打美艦,以此試探美軍的反應。
  經過一個多月的精心準備,1958年8月23日下午5時50分,一串串紅色信號彈升起,廈門前線萬炮齊發,2600余發炮彈從各個不同方向同時瀉落在金門島北太武山國民黨陣地上。頃刻間,整個金門島地動山搖,完全籠罩在一片硝煙和火海之中。
  對於解放軍的這次大規模炮擊,金門守軍事先毫無知悉。當天正值週末,金門防衛總司令胡璉正召集軍官設宴招待前來視察的“國防部長”俞大維。飯後,胡璉正要往外走,聽見俞大維叫他等一等,於是停住腳步,未走出餐廳。俞大維話音剛落,解放軍的第一批炮彈就落在餐廳門口。如果不是被俞大維叫住,或解放軍的炮彈晚打一分鐘,金門防衛司令胡璉就註定要一命嗚呼。
  聽見炮聲,參加聚會的國民黨軍官大多就地臥倒,倖免于難;而聞聲向外衝的國民黨空軍副司令章傑、海軍副司令趙家驤都被擊斃。從外視察返回的金門防衛司令部副司令吉星文也被炮火擊中,三天后死去。
  強大的炮火將金門所有的通訊線路和電線打斷,在十幾分鐘裏,國民黨駐軍各指揮所間失去聯繫,茫然不知所措。二十分鐘後,國民黨軍開始組織還擊,但很快就被解放軍的炮火壓住。炮擊持續了近一個半小時,解放軍共向金門島發射炮彈3萬餘發。
  蔣介石對解放軍的炮擊驚慌失措,一方面緊急部署空防措施,以防止解放軍進攻臺灣;同時向美國政府告急,要求派兵防守金門。而遠在華盛頓的艾森豪威爾也深感震驚,他摸不清楚解放軍炮擊的真實意圖,以為中國政府在實施炮轟後,將大舉渡海解放臺灣,於是下令將停泊在地中海的美軍第六艦隊半數艦隻調往臺灣海峽增援。這樣,加上第七艦隊,集結在臺灣海峽的美軍就有7艘航空母艦、3艘巡洋艦和40艘驅逐艦,以及第46巡邏航空隊、第一海軍陸戰隊航空隊,總兵力達到1.5萬人。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軍最大規模的一次軍事集結,臺灣海峽的緊張氣氛驟然升溫,而中東緊張形勢得以緩解,達到了毛主席制訂的牽制美國在中東行動的預期目標。
  “八二三炮戰”後,解放軍開始對金門實施全面封鎖,完全切斷了金門唯一的港口料羅灣與臺灣之間的海上通道。解放軍集中炮火,專打向金門補給的海上運輸船,多艘國民黨艦船被擊沉擊傷。到封鎖的第十天,金門島上國民黨軍隊的彈藥和糧食補給已十分困難。9月3日,毛主席宣佈自次日起暫停炮擊三天。9月4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宣佈在中國12海裏的領海範圍內,一切外國飛機和軍用船舶,未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許可,不得進入中國的領海和領海上空。9月6日,周恩來總理又針對美國國務卿杜勒斯發表的有關準備動用美第七艦隊為蔣艦護航的聲明,明確指出,“解放臺、澎、金、馬是中國主權,任何外國不得干涉。若美國不顧中國的再三警告,把戰爭強加於中國人民頭上,則美國政府必須承擔由此産生的一切嚴重後果。”
  9月7日,美國無視中國政府的嚴正警告,派出巡洋艦“海倫號”為首的編隊,為國民運輸船向金門補給護航。毛主席明確指示葉飛,“照打不誤,只打蔣艦,不打美艦”。中午12點,美蔣海軍聯合編隊到達料羅灣,葉飛一聲令下,解放軍炮火齊向蔣軍船隻開火,美國軍艦不顧蔣艦,掉頭便跑,有三艘國民黨運輸船被擊沉。美蔣的所謂“同盟關係”,經毛主席巧妙的一試,完全暴露無遺。
  面對不利局勢,美國開始在華沙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大使級談判中玩弄“停火”陰謀,企圖使自己從金門、馬祖脫身,在臺灣海峽劃一條永久停火線,把金門、馬祖劃在停火線以西,以達到使其佔領臺灣的行為合法化、割斷臺灣與大陸聯繫的目的。毛主席對美國的陰謀洞若觀火,他決定利用美蔣在是否從金、馬撤軍問題上的矛盾,保留金門、馬祖這條絞索,繼續套住美國的脖子,不讓其脫身,粉碎美國搞“兩個中國”的陰謀。10月6日,新華社發表了由毛主席起草以國防部長彭德懷名義發佈的《告臺灣同胞書》,明確指出:“臺、澎、金、馬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是另一個國家。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兩個中國。美國人總有一天肯定要拋棄你們的。你們不信嗎?歷史巨人會出來作證明的”。文中並宣佈自10月6日起,暫以7天為期,停止炮擊,以便於金門補給,“但以沒有美國護航為條件”。《告臺灣同胞書》的發表,標誌著金門炮擊進入以政治和外交鬥爭為主、軍事鬥爭為輔的新階段,其特點是打打停停,半打半停。
  7天之後,10月13日,國防部長彭德懷發佈命令,再停止對金門炮擊兩星期,條件仍是美艦不得護航,如有護航,立即開炮。命令明確指出這是“為了對付美國人的”。10月20日,在杜勒斯到達臺灣訪問前夕,由於又有美艦參與護航,彭德懷下令恢復炮擊,以示“懲罰”。
  對於美國逼迫國民黨從金門、馬祖撤軍,企圖搞“兩個中國”的圖謀,蔣介石也是反對的。為了擴大美蔣矛盾,進一步揭露美國製造“兩個中國”的陰謀,10月25日,新華社發佈毛主席以國防部長彭德懷的名義撰寫的《再告臺灣同胞書》,宣佈解放軍“逢雙日不打金門的飛機場、料羅灣的碼頭、海灘和船隻”,允許補給,以利國民黨“長期固守”,這樣做的目的是要蔣介石不從金門、馬祖撤軍,但條件仍是不能有美艦護航。從此,福建前線基本上維持了這種雙日不打單日打、以零星炮擊為主的局面,直到1979年1月1日。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