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海作戰的日子終於來臨,清順治18年(1661年)4月21日中午,鄭成功在金門料羅灣誓師出發。鄭成功在出發前的《祭海表文》等文告中宣告:收復臺灣,上報國家,下拯蒼生,建立萬世不拔基業;我師一舉一動,四方瞻仰,天下見聞,關係實為重大。
誓師結束,鄭成功一聲令下,30000名官兵和家眷乘坐400余艘戰船,向臺灣進發。由“參軍”陳永華留守廈門,負責後勤供應。從整個行動安排中,可以看出鄭成功的成熟和週到。
鄭軍進軍順利,第二天水師順利到達澎湖馬公港。鄭成功親率護衛軍駐紮在媽宮嶼媽祖廟,並多次到媽祖廟朝拜和其他島嶼察看地形。由於氣候惡劣,鄭軍被困在澎湖。
考慮到所帶糧草不多,鄭成功一反常態,于4月29日晚,下令全軍冒著呼嘯狂風啟航。豈知出海不久,天氣竟然轉晴,風向由逆風變為順風,直指90公里外的臺南。4月30日上午收復臺灣的大軍到達鹿耳門水道,因為航道水勢淺險,荷蘭人也沒有設防,戰船無法通過而停留在外海。這是鄭成功第一次見到臺灣島。
真是天有不測風雲,時過不久,中午時分,不到漲潮時間的鹿耳門水道開始漲潮,再加上順風,鄭成功指揮軍隊在這裡順利登陸。深受殖民統治之苦的數千名臺灣民眾,前來迎接來自大陸的軍隊,支援趕走外國強盜的壯舉。這一點在時任荷蘭總督的揆一(Frederick Coyett)以“C.E.S”筆名所寫的回憶錄《被忽視的福摩薩》一書中,對他親眼見到的中國人民自發的愛國主義不得不敬重的描述。殖民者看到了人心向背,看到了殖民政策不得人心。
鄭軍登陸後,在鄭成功的指揮下,立即投入戰鬥,擊退了普羅文查(赤坎樓)城代理司令描難實叮(Jacobus Valentijn)指揮200余名士兵的進攻,控制了赤坎街(今天的民權路一帶);切斷一鯤鯓島上的熱蘭遮城和隔臺江相望赤坎城地區的聯繫;派出“宣毅前鎮將軍”陳澤駐紮北線尾,控制鹿耳門水道,保護進出大員、臺灣與廈門的水上要道,防止荷軍從背後突襲。
同時,鄭成功專門送信給荷蘭殖民當局,表示“你們必須明白繼續佔領別人的土地是不對的,如果你們能用友好的談判方式讓出城堡,生命和財産安全將受到保障,否則,所有的人都將難以倖免。”鄭成功的好意,換來的是荷蘭方面的進攻。
在登上北線尾第二天淩晨,陳澤率軍消滅前來偷襲的、由被中國人稱為“拔鬼仔”的荷軍上尉彼德爾指揮的250名士兵,高喊“聖明的主與我們同在”的彼德爾也成為異鄉鬼魂,第一仗荷軍敗北。
第二仗在臺江。北線尾之戰的同時,“左虎衛”陳衝又指揮戰船在三鯤鯓激戰裝備優良、由巴圭亞中校指揮的荷軍“赫拉托號”、“格裏弗蘭號”、“白鷺號”、“瑪麗亞號”4般軍艦。指揮艦“赫拉克號”被鄭軍擊沉,僅次於它的“格裏弗蘭號”見狀,掉轉艦頭,連衝帶撞,衝出重圍,逃往日本。
第三仗是在當天晚上。由荷蘭軍官阿爾多普指揮的200名荷軍士兵,乘坐幾艘快艇,在夜色掩護下,離開熱蘭遮城,橫渡臺江,增援赤坎城。荷軍在第二天淩晨陷入中國軍隊的包圍之中,在描難實丁救應下,阿爾多普逃入赤坎城,清點人數,已經少了140人。接連三仗,荷蘭人連戰連敗。
荷蘭人沒有忘記這一失敗,揆一在筆名C.E.S寫的《被忽視的福摩薩》書中説:“分別抗擊敵人的三路軍隊,一路在海上,兩路在陸上,都已失敗而告終,於是我們再也沒有力量和方法阻止敵人前進了。”時至此時,荷蘭殖民者已經沒有獲勝的希望。
(責任編輯: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