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380年前的渡海之戰(一)-荷蘭侵佔中國臺灣

時間:2005-11-23 15:20   來源:

最能體現兩岸人民心連心的是共同保衛臺灣。臺灣與大陸血脈相連,臺灣與大陸更是休戚與共。為維護祖國的尊嚴、為保衛祖國主權和領土的完整,為保衛臺灣民眾的勞動果實,兩岸人民與外國侵略勢力和內部分裂勢力進行過堅決的鬥爭,在中華民族反分裂反侵略鬥爭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發生在380年前的渡海之戰,鄭成功勝利收復臺灣,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偉大壯舉。

  荷蘭人侵佔中國臺灣

  在近代西方一些國家綜合實力開始增長以後,隨著綜合實力的增長,殖民擴張成為這些西方國家的基本國策。中國和許多尚處於封建階段的國家一樣,成為西方列強侵略的對象,中國的臺灣,則成為西方殖民者侵略的第一批目標。

  荷蘭掠奪澎湖 1600年,強盛起來的荷蘭擺脫了西班牙控制,開始向外擴張。為實施對東方的控制,于1602年成立“東印度公司”。東印度公司得到國會授權,可以直接對商務地區的主權者簽約、駐軍、築城、鑄幣以及任命地方行政長官和法官,實際上成為擁有各種權力的政治大本營。東印度公司在印尼爪哇島的巴達維亞(今雅加達)駐有遠東分公司,巴達維亞分公司全面指揮侵佔中國臺灣的戰爭。

  400多年前的荷蘭人在亞洲的胃口很大,巴達維亞公司成立後,通過非法貿易、強賣強買、搶劫掠奪、武裝侵略等手段,明搶暗奪,東方國家和人民的無數財富成了他們的戰利品。到1615年間,巴達維亞公司先後搶奪各國商船540艘,擁有800艘武裝商船,已經成為進行非法貿易和武裝侵略的大本營,成為荷蘭在遠東活動的指揮中心和行動基地,攻佔中國臺澎地區成為它的主要目標。

  荷蘭對臺澎的野心由來已久,早在1604年8月,荷蘭武裝船隊在韋麻郎(W.V.Waerwijk)指揮下,在進攻已被葡萄牙人佔領的澳門的計劃破産後,開始轉向當時因為春汛結束沒有明朝駐軍的澎湖島,在島上“伐木築舍”,為長期佔領澎湖作準備。得知這一消息後,明朝福建都司沈有容率領武裝在澎湖登陸,嚴令韋麻郎退下海去。面對武力威逼,荷蘭軍隊被迫退出澎湖,回到巴達維亞。為紀念沈有容不畏強暴、斥退侵略的壯舉,當時民眾立下了一塊刻有“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被稱為“臺灣第一座石碑”的石碑,1919年出土後改立在臺南天后宮清風閣右壁處,它今天成為西方殖民勢力侵略臺灣、中國人民反對侵略的見證人。

  第一次失敗後荷蘭一直在籌劃新的戰爭,沒有停止對臺澎地區的侵略野心,東印度公司一再要遠東分公司在中國沿海地區建立貿易地點,販運中國的生絲和瓷器,以“帶來更多的收入和繁榮”。1621年11月間,東印度公司開始策劃侵略中國的行動。1622年6月29日,在雷約茲(Cornelis Reijersz )的指揮下,東印度公司的17艘武裝商船到達澎湖島馬公港,7月11日荷蘭殖民者在澎湖馬公紅木埕登陸,8月1日開始在澎湖風櫃尾修建城堡。荷蘭人在澎湖搶走中國人的600余艘各類漁船,強迫中國人為他們修築工事、炮臺和城寨。在苦役中,有1300名中國人餓死累死,有270多人被掠往爪哇做苦役,從中可以看出新興殖民者的貪婪、無恥、殘忍。以後荷蘭利用在澎湖的基地,不斷搔擾中國大陸,嚴重危害東南沿海民眾的生産和生活。

  明朝政府決心把荷蘭殖民者從澎湖趕走,保衛臺灣海峽的正常生産秩序,1624年2月8日,福建巡撫南居益派遣守備王夢熊率領的水軍,在澎湖北部吉貝嶼、白沙島東部登陸,向荷蘭殖民者發動進攻,雙方激戰數次。荷蘭殖民者難以堅持,8月間退守風櫃尾的荷蘭新任司令宋克(Martinus Sonck)同意撤出澎湖,福建當局則允許他們到臺灣進行貿易活動。這為荷蘭侵佔臺灣提供了機會。

  荷蘭人佔領臺灣

  臺南地區對荷蘭人來説很熟悉,早在1622年7月荷蘭人侵佔澎湖時,雷約茲則來到臺灣大員港(臺南)的海域和陸地進行偵察和測量,也進行過一些商業貿易活動,這無疑是為侵臺行動作準備。

  當時的大員外海共有11個島嶼,寬約半華里的臺江口南航道以北,是北線尾、加老灣、隙仔港、海翁仙4個島嶼,臺江口南航道以南是從一鯤鯓到七鯤鯓排列著7個島嶼,由北向南組成天然屏障,形成最闊處為6余裏、長30余裏、可以同時停泊千余艘船隻的大型良港。此外,在北線尾北端的鹿耳嶼和加老灣之間則是寬約1華里的鹿耳門水道,則是進入臺江的主要航道。如果沒有大潮的話,鹿耳門航道太淺,難於通過吃水較深的戰船,因而易守難攻,具有較高的軍事價值。

  殖民者為達到侵略目的無所不用其極。1624年9月,宋克指揮的荷蘭武裝船隊,在離開澎湖風櫃尾後來到臺灣大員。當時,裝出一付可憐樣的荷蘭人提出只要借用“一張牛皮大的地方”就行了,善良的中國人當然信以為真,以為荷蘭人只是為停船上岸,所需地方不大,也就同意了。殖民者的狡猾騙過了中國人。

  殖民者眼中的一張牛皮大的地方有多大呢?荷蘭殖民者首先佔領一鯤鯓,即今天的臺南安平一帶,並且在大興土木,修建“奧倫治城”。當地的中國人要求荷蘭人承諾“一張牛皮大的地方”時,無恥的殖民者竟然把一張牛皮分割成很細的皮線,連接起來圈地,這就是“一張牛皮”。奧倫治城,後來改為荷蘭的一個“州”,定名為“熱蘭遮城”,成為荷蘭駐臺灣的“總督府”。內城于1632年底完工,外城在2年後完工,它是建立在中國臺灣的第一個外國侵略者的據點。

  第二個據點是“赤坎樓”。在修建熱蘭遮城的同時,又在臺江對面的赤坎修建倉庫、住宅、商業區,定名為普羅文查城,後改名為赤坎樓。以後還在臺江口兩側修造了堅固的堡壘炮臺。靠欺騙佔領臺灣的荷蘭人,對借給他們土地的中國人不僅不領情,反而予以殘酷掠奪、鎮壓,殖民者在臺灣犯下了無法饒恕的罪行。

  臺灣豐富的物産成為殖民者掠奪的對象。荷蘭人掠奪的主要物品是臺灣特産鹿皮、樟腦、檳榔、米和砂糖等。鹿皮,是當時中國臺灣的主要輸出物資,在高峰的1638年,荷蘭從中國臺灣僅輸往日本的鹿皮就達15萬張。當時日本處於戰國時期,日本武士最喜歡用鹿皮製作“陣羽織”。殖民者掠奪臺灣的財富難以計算。

  與掠奪同時進行的是轉口貿易,荷蘭人在高峰年代每年從中國大陸運貨來中國臺灣的商船超過百艘,從臺灣輸出的貨物價值幾百萬荷蘭盾。他們把臺灣的米、砂糖、鹿皮和藤輸往日本,甚至波斯;把從荷蘭運來的金屬、藥材,從巴達維亞運來的香料、胡椒、琥珀、錫、鉛、棉布、鴉片等,經由中國臺灣輸往中國大陸;再把中國大陸的生絲、瓷器、絲織品、黃金等貨物,經臺灣轉口輸往巴達維亞或歐洲地區。在這類不平等貿易中,荷蘭從中國的大陸和臺灣掠奪了無數的貨物,也通過對在中國臺灣地區經商的中國、日本和南洋等地的商人,抽取高額稅收,獲取鉅額利潤。荷蘭人從事的轉口貿易,有著濃厚的殖民性質。

  在荷蘭殖民者統治的地區,種地要交租,狩獵、捕漁要辦理許可證,人口要交人頭稅,殖民者瘋狂掠奪當地的中國人。在今天的臺南、嘉義等地,還有一些名為“王田”的村莊。“王田”是指荷蘭人從高山族搶到的土地,再交給當地商人和地主承租。

  荷蘭人在臺灣掠奪了大量財富,當時一位荷蘭總督稱:“臺灣真是公司的一頭好奶牛”。在東印度公司在亞洲的25個商館中,在中國臺灣的荷蘭殖民者上交利益位居第二,佔總利潤的25.5%。 年均運回荷蘭的財富達40萬荷蘭盾,相當於4噸黃金。在當時的生産力狀況下,這已是天文數字。

  400年前的荷蘭人在臺灣的行為,充分暴露出殖民本性。在荷蘭殖民者中,有一名叫做君士坦丁諾貝爾的劊子手,他把中國人稱為“豬玀”、“野蠻人”,嗜殺成性,他親手殺害的中國人就達100人以上。多少手無寸鐵的中國人,死在殖民者的刀槍下。

  殖民者慣用手段之一是大屠殺。1635年11月,荷蘭駐臺的第4任總督普特曼(Hans Putmans)帶領軍隊,殺害了麻豆村的包括婦女、兒童在內的26名村民,燒燬民房,砍伐椰樹和檳榔樹,逼使麻豆村頭人簽訂和約,接受荷蘭人的統治。在風景秀麗的小琉球島,1636年5月至7月,又是普特曼這位殖民者,帶領軍隊上島,捕殺和掠走當地居民千人以上。……

  荷蘭人一方面實施恐怖統治、進行掠奪性貿易,一方面進行文化侵略。為擴展基督教勢力,強迫當地居民信教。如在1658年,一次放逐了298名平埔族婦女,其中250人被活活餓死,另外48人發誓信奉基督教後才准許回家。從中可以看出,西方殖民者在佔領別國領土、掠奪別國人民的同時,十分重視文化侵略,以圖牢固、永遠地控制佔領區。

  荷蘭佔領臺灣38年,共有12任總督。荷蘭在臺灣的駐軍、官員、商人和家屬經常保持2000-3000人,其中軍隊有1000余人。靠這批力量,要實施有效統治是十分困難的。進島後,他們像在麻豆村、小琉球島上的強盜行徑一樣,強迫當地居民臣服。到1636年底,已經在57個村落簽訂協議,以保持荷蘭人對這些地區的統治。到1645年底勢力範圍擴展到已經開發的西海岸平原的中部地區和東部部分地區。統治當地居民約6萬餘人,佔當時人口的40-50%。

  刺刀下的協議是不可能長久的,被侵略被壓迫的人民總是要起來反抗的。中國人民不會屈服,對於荷蘭人在臺灣的殖民統治,中國人民一再進行頑強的反抗,其中著名的有1652年秋發生的甲螺郭懷一起義。這次起義因為叛徒的出賣很快失敗,郭懷一在作戰中犧牲,副指揮龍官等9000多人被殺。郭懷一起義在荷蘭人的血腥鎮壓下雖然失敗,但也表明荷蘭人的殖民統治已經走向衰落,已經距離被驅逐出境不遠。

                         (責任編輯:月光)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