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的近代洋務開始於清朝上層關於臺灣設省的討論時,1874年5月,清朝在瑯嶠事件後任命沈葆楨到臺灣視察,負責處理日本侵臺事件。他到臺後,在與日本人進行談判的同時,派人購買鐵甲艦,設立軍裝局、火藥局,籌設陸上和海上電報,修築安平炮臺,加強防務。與中國近代洋務運動一樣,首先是把重點放在軍事近代化方面。
1876年,新任巡撫丁日昌到任後,開始具體實施沈葆楨提出的近代化方案。1877年臺南至安平、旗後的電線架設完成,三個電報局于11月開始營業。1877年9月,基隆煤礦開工,日産30至40噸,1881年時年産達到53606噸,工人有2000人。在閩粵地區大量招募墾荒人員,有力促進了臺灣內山的開發。
劉銘傳到任後,全面推行以近代化為中心的自強新政。一是加強防務。增設機構,設置軍械所、火藥局主管武器裝備,成立總營務處,統轄全島軍務;更新武器,整軍練兵裝備洋槍,購置輪船加強海上巡邏;加固工事,在澎湖、基隆、滬尾、安平、旗後5個重要海防要塞修築炮臺。生産武器,1885年在臺北大稻埕設立機器廠,修建炮臺和裝備新式大炮。二是興建交通。主要是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建立新興的通訊、郵政和鐵路事業。通訊主要有架設1400多里長的電線,于1886年設立臺北電報總局和澎湖、彰化、臺北、滬尾和基隆等分局;開辦郵政服務,于1888年在臺北設立郵政總局,在各地設立郵政點,郵路到達上海、廣州、香港和福建等地;興辦現代交通,于1887年6月動工興建基隆至新竹鐵路,全長106.7公里,6年後完成,這是中國第一條鐵路;成立輪船公司,航行于兩岸之間。三是開辦工礦。先後設煤務局、煤油局,續辦基隆煤礦,興辦硫磺廠、鋸木廠、畜力制糖機、樟腦廠等新興廠礦。四是發展商務。清政府出面組織生産銷售樟腦,促進硫磺貿易;發展臺北為政治、經濟中心,北部貿易發展很快超過南部,劉銘傳到任駐紮臺北、也把建設臺北放在重要位置上,在市內建造都市大街、裝設電燈、引自來水、建設大稻埕大鐵橋等,臺北成為近代化的城市。五是推廣教育。1887年在臺北大稻埕設立西學堂,3年後在臺北設立番學堂,為高山族培養骨幹和通事人才。西學堂是臺灣地區的第一座西學堂、現代化學校,聘請西方人教授外語、數理化、史地、測繪、製造等現代科技理論和知識。
臺灣地區的近代化起步要晚于祖國大陸13年,但速度和效果明顯好于大陸。大陸是官辦軍事工業和官督商辦民用工業兩種形式存在,臺灣更多的是民營。大陸洋務運動的軍事工業主要是為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和捻軍起義,以維持清政府的統治,臺灣地區則是保衛海防和建設臺灣同時進行。正是因為臺灣地區的洋務運動中的進步成份更多,所以收效也大。經過20年的建設,臺灣出現了中國第一條鐵路、第一部機車、第一個鐵路隧道、第一台電話、第一枚郵票、第一盞電燈、第一所現代學校,出現了中國最早自辦的電報業和郵政業。當然,臺灣地區的洋務活動也存在著腐敗和低效,但是近代化的成績十分明顯,已經成為中國的先進省份之一。
(責任編輯: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