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荷蘭據臺時期臺灣歷年大事記(西元1624-1662年 計38年)

時間:2002-12-31 17:36   來源:


1624 明天啟4年

○         荷蘭東印度公司佔據鯤身(今安平),建城砦,初稱奧倫治城,崇禎四年(1631)經重建,改稱熱蘭遮城。《洪敏麟?臺灣地名沿革》

○         荷蘭與明朝訂暗約,棄澎湖佔臺灣。《汐止鎮志》

○         荷蘭人據臺灣《辭海》。

○         荷蘭人由雲林縣北港轉口,築城於安平。《雲林文獻》

○         九月荷人登陸並修築炮壘,佔據臺灣。《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荷蘭人登陸安平,佔南臺灣。荷蘭是西北歐的一個小國,面積比臺灣大一點而已,但是由於航運的發達,十七世紀已成了他們的黃金時代,龐大的艦隊,縱橫全球,成為海上的強權國家,經濟貿易非常繁盛。西元一六二四年,荷蘭人由澎湖登陸安平,經營統治臺灣達三十八年之久。由於他們在臺官兵僅數千人,以臺南一帶為中心,獎勵墾殖,開發交通水利,從事對中國及日本的貿易,勢力範圍能達于雲林區。當時的林內已住有較為開化的平埔族,過著漁獵粗耕的半原始生活。原野到處是茂密的林木,榕樹、茄苳、苦苓仔、無患子(又稱皂莢,臺語為“模瞇”)、楠樹、檬果樹、藤、竹....等,沒有樹林的地方都是草原(草埔仔)和小灌木,草叢中有鹿、羌、山豬、野兔,吸引著附近山中的泰雅族、布農族、邵族、鄒族等原住民到此遊獵。原住民群居的地方稱為“社”,如鬥南有“他裏霧社”、斗六門有“柴裏社”,西螺、侖背有“貓〈音麻〉兒幹社”。

○         七月十四日鄭成功誕生於日本九州平戶。《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西班牙人初來臺。《汐止鎮志》

1625 明天啟5年

○         顏思齊病死諸羅山、眾推鄭芝龍為十寨的新首領。《汐止鎮志》

○         荷蘭人于新港赤嵌河地築普洛文希亞(Provincia)城。《汐止鎮志》

○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江內岸赤嵌地方(Chaccam或Saccam),以Cangan布十五疋向新港番購得土地,築普魯民遮城(Provintia),漢人稱赤嵌樓或紅毛樓。《洪敏麟?臺灣地名沿革》

○         中國人在大井頭一帶創建普魯民遮街。至荷據末期,人口達到萬人。《洪敏麟?臺灣地名沿革》

1626 明天啟6年

○         西班牙佔據雞籠(今基隆)並在現在的和平島上築聖薩爾瓦多城作為行政中心。《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西班牙船艦循臺灣東海岸線北上,登三貂角,繼進入基隆港及和平島,並建教堂,築保壘。《雲林文獻》

○         西班牙人佔據雞籠〈現基隆〉築聖薩爾多(San salvador)城。《汐止鎮志》

1627 明天啟7年

○         日本濱田彌兵衛引新港部族民眾十六名至日,稱高砂使者。《汐止鎮志》

1628 明天啟8年

○         西班牙再侵淡水築城,引起荷、西之爭戰,西戰敗,成為荷人獨佔南北。《雲林文獻》

○         鄭芝龍受明朝招撫撤出臺灣,任五虎遊擊。《汐止鎮志》

1628 明祟禎元年

○         西班牙人據滬尾(今淡水)築聖多明哥(santo  Domingo)城。《汐止鎮志》

1629 明崇禎2年

○         西班牙人佔據滬尾〈今淡水〉。《汐止鎮志》

1630 明崇禎3年

○         荷蘭人于一鯤身築熱蘭遮(Zeelandia)城(人稱為赤崁城或紅毛城)。《汐止鎮志》

○         荷蘭人在安平築赤嵌城。

○         閩省發生大旱,鄭芝龍建議巡撫熊文燦以船舶載饑民數萬移居臺灣。《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632 明崇禎4年

○         西班牙人開闢雞籠臺北間交通,其路線為雞籠、八堵、七堵、五堵、水返腳、雨港仔、錫口、淡水(臺北)東門,即今舊臺五縣,又稱北基公路。《汐止鎮志》

○         西班牙船遇颱風至蛤仔難(今宜蘭),船員五十一每人平均遇害。《汐止鎮志》

1635 明崇禎8年

○         麻豆社平埔人反荷起義。《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諸羅縣誌》:荷蘭始築“臺灣、赤嵌二城”。甲螺〈猶雲頭目,夷人所設以管漢人者〉郭懷一逐紅夷,事覺,紅夷召土番追殺之,盡戮漢人于歐汪〈諸羅地名〉。季麒光《郡志稿》雲:有溪曰歐汪溪,此地至今多鬼,昏黑則人不敢渡。

1637 明崇禎10年

○         荷蘭宣教士Rev.candidius完成《臺灣地誌》一書。《汐止鎮志》

1642 明崇禎15年

○         九月西班牙人被荷蘭人趕出臺灣。《汐止鎮志》

1646 明隆武2年?清順治3年

○         鄭芝龍降清。《辭海》

1647 明永歷元年?清順治4年

○         印度黃牛引進臺灣。《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648 明永歷2年?清順治5年

○         荷人設學校于臺南及麻豆。

1650 明永歷4年?清順治7年

○         荷人于臺南建普羅民遮城(赤崁樓)完工。《汐止鎮志》

1652 明永歷6年?清順治9年

○         漢人郭懷一憤荷暴虐,集眾起義驅逐荷人,事泄失敗。《汐止鎮志》

1655 明永歷9年?清順治12年

○         鄭成功受封延平郡王。《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657 明永歷11年?清順治14年

○         荷蘭人派通事何斌赴廈談判,恢復通商,何斌獻策收復臺灣。《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659 明永歷13年?清順治16年

○         鄭成功在南京敗戰,決策移師收復臺灣,做為反清復明基地。《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661 明永歷15年?清順治18年

○         三月鄭成功進攻澎湖。四月初一(陽曆四月卅日)開進鹿耳門。

○         五月二日鄭成功立臺灣為東都,設一府二縣(承天府、天興縣、萬年縣)。

○         成功部將林鳳赴曾文溪北屯田,後來該地稱“林鳳營”。

○         鄭成功據臺灣。《辭海》

○         延平郡王鄭成功由鹿耳門自禾寮港登岸,圍攻熱蘭遮城。荷蘭人投降,完全退出臺灣。《汐止鎮志》

○         鄭成功自江南敗歸,因甲螺何斌以取臺。比至鹿耳門,水驟漲(鹿耳門入臺必由,海道紆曲,水淺沙膠,舟人皆插標以為識;稍有左右,則失陷。成功至,水驟漲丈余,戰艦雁行而入,遂克臺;置一府二縣。縣一曰天興,即今諸羅地也。《諸羅縣誌》

○         鄭成功驅逐荷蘭人。鄭成功率領數萬官兵東征臺灣,經七個月苦戰,終於驅走荷蘭人,以赤嵌樓為“承天府”,作為施政中心,下設天興、萬年二縣。當時的濁水溪流域為其統治範圍最北之地,屬天興縣北路司,林內莊屬於斗六門,斗六門涵蓋今日的一帶,已有少數漢人到此開墾。為使入臺大軍糧食無缺,鄭成功實施屯田政策,分配土地供軍隊墾殖。

○         四月鄭成功經鹿耳門潮流口入臺江,溯禾寮港(今北幹線)攻下普魯民遮城,光復臺灣,稱東都,改赤嵌褸為承天府,下設天興(北路)、萬年(南路)二縣。並將臺窩灣改稱安平鎮。據林謙光臺灣紀略所載,此間鄭經命陳永華:“興市肆,築廟宇....新街、橫街皆其首建也。”當時荷據時期的大井頭街,已向東伸延形成嶺前、嶺後街,向出現新街、橫街,並劃府治為東安、西定〔綻)、寧南、鎮北等四坊,坊置簽首,理民事。據連橫臺灣通史描述當時建街肆情形雲:“東寧初建,制度簡陋,乃教民燒瓦,建宮室、衙署,禮待避亂縉紳。凡諸宗室,皆瞻給之,分諸鎮土地。”《洪敏麟?臺灣地名沿革》

1662 明永歷16年?清康熙1年

○         永歷15年12月13日〈陽曆1662年2月1日〉荷蘭人投降,31日完全退出臺灣。《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鄭成功據臺灣,改稱“東都”,北路設天興縣,南路設萬年縣。《汐止鎮志》

○         五月初八,鄭成功在臺灣去世。鄭成功以三十九歲英年,含恨病歿,由其子鄭經繼位。《諸羅縣誌》:成功死,子經嗣;改縣為州,名因之。設安撫司,號北路。

○         鄭成功參軍林圯率眾開墾斗六門、林內、並進駐二重埔〈今竹山〉的竹圍仔。三年後,林圯及部下為番人所殺,為紀念他,民眾把二重埔改稱林圯埔,目前竹山市區內保有林圯公墓。

1664 永歷18年?清康熙3年

○         永歷十八年八月,改東都稱東寧。

○         鄭經入臺,將東都改為東寧,天興及萬年縣改為州。《汐止鎮志》

○         鄭經潛至大陸,擬恭迎寧靖王至臺灣,計議反清復明,無功而返。

(來源:ntw.com.tw)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