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統治時期臺灣拓殖大事記(西元1683-1895年 計212年)(二)
時間:2002-12-31 09:25 來源:
1840 道光20年
○ 中英鴉片戰爭爆發,英軍封鎖廣州,佔舟山,臺灣緊張,兵備道姚瑩緊辦防務。《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茅埔坪山崩。《雲林採訪冊 斗六堡》
○ 地震山崩,民屋倒壞。《雲林採訪冊 斗六堡》
1841 道光21年
○ 鳳山歲貢鄭蘭生,附生鄭宜治興建曹公新圳,引連潭池池灌溉水田三百六十甲。《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英艦侵犯雞籠、淡水被擊退。《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英國兵艦納爾不達號,阿恩號,攻本省三沙灣,梧棲港、大安港,均為我守軍擊敗。《雲林文獻》
1842 道光22年
○ 一月英艦阿恩號(Ann)窺大安港、兵備道姚瑩,總兵達洪阿抗英有功受賞陞官。《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843 道光23年
○ 曹謹于艋舺下崁莊建“學海書院”。《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844 道光24年
○ 淡水、南崁等地漳、泉居民械鬧。岡山“曹公圳”完工。《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築三角潭仔圳(圳口于竹山新陸橋南方二十公尺處竹林旁一)。《竹山編年大事記 涂有忠》
1847 道光27年
○ 英艦忠誠號以和平姿態入雞籠口,海軍少校戈敦暗行勘查附近煤層優良,欲得之供作遠東船舶燃料,英政府有前車之鑒,未採取強佔。
1848 道光28年
○ 九月九日巨臺,噶瑪蘭災情慘重死亡一百三十多人。《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斗六門亦設縣丞,處理西螺地區政務,以清代職官錄記載,嘉、彰兩縣斗六門縣丞之姓名、籍貫,任期完全相同,其為同一人分任二縣丞至為明顯,以史料及今之慣語言,係由嘉義縣斗六門縣丞兼署彰化縣斗六門縣丞為當。
○ 天上聖母廟,一號受天官,在縣城北,前後兩楹。前祀聖母;後祀佛祖,附祀姚公鴻祿位。道光二十八年,沈長盛倡捐監修一號新興宮在縣城東門,咸豐年間士民捐資重修。《雲林採訪冊 斗六堡》
○ 觀音廟,一號永福寺,在縣城南。道光二十八年業戶陳玉芝倡捐監修。《雲林採訪冊 斗六堡》
○ 地震,適重修受天宮,匠人多從屋上墜下。《雲林採訪冊 斗六堡》
1850 道光30年
○ 嘉義發生大地震。《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淡水廳(今苗栗以北)豪雨成災。《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851 咸豐元年
○ 美國人也有佔臺之野心,美駐華公使伯駕建議美國政府侵佔臺灣南部或東部。《雲林文獻》
○ 三月澎湖大風降鹹雨。《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大旱,早稻失收。《雲林採訪冊 斗六堡》
1852 咸豐2年
○ 淡北漳、泉械鬥延及桃仔園、大姑陷,龍潭陂中壢、楊梅一帶。《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通判薩廉輯《噶瑪蘭廳志》書成。《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853 咸豐3年
○ 小刀會(天地會)李石、林恭在鳳山起義。《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王汶愛在臺灣縣、賴琮在嘉義起義反清。《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淡水漳、泉械鬥、焚燒艋舺祖師廟。《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發生漳泉械鬥事件,犧牲者眾。《芬園鄉志》
○ 大雨,觸口溪水漲。沙壓萬元六田園。並衝壞水鏡頭莊。《雲林採訪冊 斗六堡》
○ 六、七月間,暴風逾月。《雲林採訪冊 斗六堡》
1854 咸豐4年
○ 中港、中壢等地閩、粵居民分派械鬥。《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美國東方艦隊司令伯理撰文佔領臺灣,美國駐寧波領事赫利思則建議美政府收買臺灣。《雲林文獻》
1855 咸豐5年
○ 林鳳池考取舉人。《竹山編年大事記 涂有忠》
○ 鳳山王辦起事作亂。《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856 咸豐6年
○ 他裏霧(今鬥南)建“奎文書院”。《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美商奈伊來臺買樟腦。《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重修連興宮及沙東宮。《竹山編年大事記 涂有忠》
1857 咸豐7年
○ 伯駕建議美政府與英、法聯合,由美佔領臺灣,英佔舟山群島,法佔朝鮮,為美國務卿麥塞所拒。
1858 咸豐8年
○ 英屬香港的怡和洋行,首先從事臺灣貿易,這是外國商人從事臺灣貿易的開始。同年,根據天津條約,又開臺灣府(安平)、滬尾(淡水)、雞籠(基隆)、打狗(高雄)等埠,為通商口岸。大稻埕(臺北市延平區),也被看做是淡水港的延長。《臺灣歷史民俗 林衡道》
○ 清與英法之役,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允開臺灣港口為通商口岸,俄國亦擠入簽約國,對臺灣之通商亦分得一杯羹。《雲林文獻》
1859 咸豐9年
○ 淡北漳、泉分派械鬥熾烈、艋舺、新莊、樹林、坪頂、迦納仔、桃仔園、南崁等地漳、泉亦鬥,廢屋人亡無計。《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西班牙屬地菲律賓聖多明峨會桑神父(Joseph Duttorus),在打狗建一教堂,這就是今天的高雄市前金天主堂的濫觴。《臺灣歷史民俗 林衡道》
1860 咸豐10年
○ 中英戰爭清廷戰敗,訂天津條約。《竹山編年大事記 涂有忠》?
○ 德國軍艦愛伯爾號駛抵當時之瑯矯(今恒春),強行登陸,為軍民擊退。《雲林文獻》
1861 咸豐11年
○ 池王爺廟,號代天宮,在縣城南,前後兩楹。乾隆年間公建,咸豐十一年重修。《雲林採訪冊 斗六堡》
○ 大尖山崩。《雲林採訪冊 斗六堡》
1862 同治元年
○ 北京條約,使臺灣四港(雞籠、滬尾〈淡水〉、安平、打狗)開放為國際通行港。《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彰化戴萬生叛亂,匪徒萬餘人經枋寮渡至林圯埔。《竹山編年大事記 涂有忠》
○ 地時震。《雲林採訪冊 斗六堡》
1863 同治2年
○ 林鳳池創建文昌祠(原址於今中山市場內)。《竹山編年大事記 涂有忠》
1864 同治3年
○ 英國長老教傳入南部。《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英人約翰杜德到臺灣視察樟腦産地,偶然看到北部山地茶的栽培,便著手調查,結果發現臺灣適合種茶及茶葉的製造。杜德一面收購粗茶,一面貸與苗木資本,獎勵栽培和培制,而于同治六年(西元一八六八年)輸出澳門,大受歡迎,成為臺灣發展茶葉的基礎。
○ 英國長老教會,先在府城(今臺南市)傳道,以後轉到打狗的旗後(高雄市旗津),設立教堂,次年,又設新樓診所于府城,這是現在臺南市東門新樓醫院的 矢。當時英國長老教會,在臺灣的傳道士馬雅谷(Dr James Maxwell),李休(Hugh Ritchie)甘為霖(W. Camepbll)等,都是很能幹的人物。《臺灣歷史民俗 林衡道》
1865 同治4年
○ 九月二十八日:大風,壞民廬舍。《雲林採訪冊 斗六堡》
1866同治5年
1867 同治6年
○ 美國商船那威號在臺灣南岬,即今鵝鸞鼻,觸礁沉沒。船長等乘小艇上岸,為番殺害。美水師提督彼理率軍艦二艘,趕赴其地討伐。番拒戰,美軍大敗。後經臺灣鎮道居中調停,酋謝不敏,置酒款待;並歸船人之顱,立誓和好,始勉強了事。《臺灣歷史民俗 林衡道》
○ 因美國商船羅發號在臺灣南部遇風觸礁,船長等十三人逃生上岸,悉為龜仔角山胞殺害,致引起美對臺用兵,曾派二艦運陸戰隊強登龜仔角,為守土軍民擊潰,副艦長麥肯士陣亡,後重振旗鼓再戰,亦未討好,後由臺灣之鎮,道與美駐廈門領事李仙得協議,訂立和約,大意為“嗣後如有遇風失事者,生命由山胞妥為保護,交由政府官員配船內渡,如‘生番’再有殺害,官員應幫孥治罪”,美國人之有粉就是白(面子的意思),見好就收,還真有其歷史淵源。《雲林文獻》
○
1868 同治7年
○ 英人米裏沙至蘇澳,娶番女為婦,謀墾南澳之野,官兵止之,不聽,蕓稼如故。兵備道商之英領事,不聽。巳而米沙裏赴噶瑪籣(今宜蘭縣),途次溺死,其事始息。《臺灣歷史民俗 林衡道》
○ 德人美利士與英人勾結,雇工至東部大南澳“番界”伐木墾荒,經清政府與德公使抗議交涉達二年,該德人使被強制出境。《雲林文獻》
1869同治8年
○ 而有安平之役。是時,因樟腦專賣之施行,引起英商洋行的不滿,以及列強的干涉,外患日見增多。《臺灣歷史民俗 林衡道》
○ 英軍佔領安平港,到廢止樟腦專賣後,始行退兵。清季的安平港,並非在於今安平運河的漁港附近。實際上,是在於鹽水溪入海之處。《臺灣歷史民俗 林衡道》
1870 同治9年
○ 桑神父為著教化屏東地方的平埔族,在今天屏東縣萬巒鄉,建立了一所赤山天主堂,這是臺灣現存最古的教堂建築物。前金、赤山兩個教堂成立以後,各地也先後建立了天主教堂,基督徒逐漸增加了。《臺灣歷史民俗 林衡道》
○ 地震又傾圯,嘉義知縣包容倡修。日據後市區改正,盡撤之。清代嘉義城內主要街道有大街、布街、總爺街、米街、西門街臺北街仔等。
1871 同治10年
○ 琉球人殺臺灣番民。《辭海》
○ 琉球漁船遇颶風,至柴城(今屏東縣車城鄉)之海邊,為牡丹社番劫殺五十四人。日軍乃于同治十三年入侵,因而發生“牡丹社事件”。今車城鄉統埔村荒煙蔓草中,猶存一所琉球藩民五十四人之墓。《臺灣歷史民俗 林衡道》
○ 日本對臺灣之竊據,處心積慮,概有年矣,早在清同治十年,琉球居民六十九人因風誤入牡丹社,被“生番”殺害五十四人,次年日本冊封琉球王,日外務卿副島種臣及參議員西鄉隆盛等,以藉琉球事件而進犯臺灣,並派樺山資紀(後曾為臺灣總督)赴臺,以互換通好條約為名,行實地調查地形之實。《雲林文獻》
1872 同治11年
○ 加拿大長老教會傳道士馬偕(George LeslieMACKAY),前來北部之淡水布道,次年,淡水教堂竣工。《臺灣歷史民俗 林衡道》
1874 同治十三年
○ 反抗日兵入侵南部牡丹社。《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二月十八日本正式宣佈進兵侵臺,三月登陸瑯矯之社寮,四月毀牡丹等社,建大本營于龜山,作久駐之計,後經沉葆楨率軍來臺,幾經週折,換約退兵,然其竊據野心未減,直至達其目的為止。
○ 臺灣事件,與日本談判成立。《辭海》
○ 為處理牡丹社事件,派沉葆楨抵臺。《竹山編年大事記 涂有忠》
○ 五月,日酋西鄉從道遣日進、孟春、三國等艦至瑯玉(今屏東縣車城鄉)海面上陸,移陣龜山,開始與番交戰。旋進攻竹社、風港(今屏東縣楓港鄉)、石門(位於屏東縣車城、牡丹兩鄉之交界),從道亦乘高砂艦至。二十有二日,日寇攻破石門之險,陣傷番眾,諸番多納款,乃退守龜山,建“都督府”,設病院,修橋道,為屯田久駐計。於是,清廷乃命福建船政大臣沉葆楨視師臺灣,以防日寇。葆楨既入臺,籌防務,寡兵分汛,築炮臺于澎湖群島,設海底電線,以通福州之馬尾于臺灣淡水。嗣調淮軍助防。而日兵又先後至,凡三千六百五十八人。以溽暑故,沒者五百六十一人,時傳福建巡撫王凱泰將兵二萬將渡臺,茍一啟戰,日寇絕無勝計。因而和議始成,經允以賠款,十二月從道乃振旅歸國,所謂牡丹之役,始告平息。《臺灣歷史民俗 林衡道》
○ 日本藉口琉球藩民遇害,出兵侵臺灣南部之牡丹社,後經允以賠款始去。清廷命福建船政大臣沉葆楨誓師臺灣;事平,奏開山撫墾,從此,北部、西部山地盛行採集樟腦,中部及東部的山地,交通建設,也積極展開了。是年,泉州提督羅大春,開建蘇澳、回瀾(今花蓮市)之間的驚險路徑,這是今天蘇花臨海公路的濫觴。當時羅大春所立的里程碑一方,現存于宜蘭縣蘇澳鎮名勝冷泉之旁。蘇澳法主公廟,及大南澳路旁,又各有開路碑一方。臺灣西部為前山,東部為後山。)之山道。自林杞埔(今南投縣竹山鎮起,經鳳凰山、楠仔腳、八通關、大水窟,越中央山脈脊嶺,沿轆轆溪(又稱拉古拉古溪)東下,以通東部之璞石閣(今花蓮縣玉裏鎮),計長二百六十五華里。日據時期,由於布農族山胞大舉抗日,道遂閉塞。後日人就原路重修,並築若干條支路,至民國三十四年,為颱風、洪水所摧毀,遂成廢道,有待重新開闢。當吳光亮築造此道時,曾設營于南投縣集集鎮茅竹南溪左岸。此地自古稱為八通關道之要隘,營房佔地五十余坪,歷經兵燹風雨,傾圮為墟,今佇茅溪鐵線橋望之,斷垣殘壁,隱約可見,資人憑吊。《臺灣歷史民俗 林衡道》
○ 清廷於是派遣沉葆楨為欽差大臣前來臺灣,一面與日軍交涉,要求退兵,一面加強建設防務。審度地形,認為有必要積極開發後山,於是擬訂“開山撫番”政策,分北、中、南三路分別進行。中路由時任福建福寧總兵的吳光亮及副將吳光忠負責。而吳光亮率軍由“斗六門至牛相觸口”經過清水溪、進入竹山,過東埔蚋、崎腳、登上蜈蚣壟達大坪頂。《臺灣歷史民俗 林衡道》
1875 光緒1年
○ 清光緒元年,吳光亮開鑿八通關道時,辟一支線,自集集經牛辒轆,至茅埔會合正道,勒石於今南投縣信義鄉之內茅埔楠仔腳陳有蘭溪之右岸,以資留念。文曰:“山通大海”,現仍為登山家所珍視。今南投縣山區,舊名水沙連,清季漳泉客三籍移民入墾,漳人以陰林山祖師像供祀于公廳為守護神。這神又稱慚愧祖師,與南投縣山區南投縣山區,舊名水沙連,清季漳泉客三籍移民入墾,漳人以陰林山祖師像供祀于公廳為守護神。這神又稱慚愧祖師,與南投縣山區之開拓有重大關係。今南投縣供祀陰林山祖師之祠廟,計有十八所之多。《臺灣歷史民俗 林衡道》
○ 清廷準沉葆楨奏、新設臺北府、轄淡水、新竹、宜蘭三縣、及卑南、埔裏社二廳。《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增恒春縣,是年冬添設福建省臺北府,轄淡水、新竹、宜蘭三縣及基隆廳,原福建省之臺灣府則轄臺灣、鳳山、恒春、嘉義、彰化五縣及埔裏、卑南、澎湖三廳,此即為臺灣地區屬福建省之三府八縣四廳時期,而本縣地區仍為嘉、彰二縣所轄,惟當時已戶口增加,荒壤日辟,農村陌阡,雞犬相聞,世外桃源,隱約可見。《雲林文獻》
○ 吳光亮開發中路,由林圯埔至花蓮玉裏共二六五華里。《竹山編年大事記 涂有忠》
○ 總兵吳光亮率飛虎軍三營,以兵工開鑿通往後山(清時,稱臺獅球嶺在基隆市區南方麥帥公路隧道之頂上,地形險要,在鐵路、公路未辟之前,自基隆來往臺灣各地者,多逾此嶺,或逾月眉山。嶺上有一古炮臺,即當年林朝棟率勇抗法的古跡。現存淡水炮臺,以及澎湖馬公之孤拔墓,也都是中法戰爭的重要古跡。淡水抗法陣亡墓,位於淡水球場門外,原稱河南勇墓。而當地人誣為荷蘭勇墓,年前藉口辟路而毀之,不予以重建,有心人引以為憾。《臺灣歷史民俗 林衡道》
1876光緒2年
○ 英國長老教會,創立了臺南長老教會學校,這是今天臺南市私立長榮中學之前身。《臺灣歷史民俗 林衡道》
1879 光緒5年
○ 設永濟義渡〈以渡船載人過濁水溪〉,住社寮及名間的濁水之間。《竹山編年大事記 涂有忠》
○ 十二月十五日大雨雹。《雲林採訪冊 斗六堡》
1880 光緒6年
○ 建臺北府儒學。《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清光緒六年,雲林知縣陳世烈,建一番學堂于久美社,聘粵籍名人陳圍安,教授山胞漢字、漢文。該學堂門前之巨石,鐫有“萬興關”三大字,今仍鮮明。該巨石,現保存于信義鄉羅那村信義派出所內。《臺灣歷史民俗 林衡道》
○ 六月初三日大雨雪。《雲林採訪冊 斗六堡》
○ 八月二十二日颱風大作,三日始止,壞民廬舍甚多。《雲林採訪冊 斗六堡》
○ 十月初三日酉刻,星行入月後。《雲林採訪冊 布嶼西堡》
1881 光緒7年
○ 三月初二日,天上出五彩圈十余個。《雲林採訪冊 布嶼西堡》
○ 五月二十一日:地震,是歲布嶼饑。《雲林採訪冊 布嶼西堡》
○ 地大震,後數年,法寇犯臺,境內安堵無害。《雲林採訪冊 斗六堡》
1882 光緒8年
○ 馬偕爭獲加拿大牛津郡信徒的捐款,創立理學堂大書院于淡水。該大書院的古老建築,現在仍舊保存于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校園中。鄰接于該校的淡水中學校園裏,還有馬偕的墳墓附近。又有一所英國墳山。馬偕傳道士曾以其堂兄馬偕船長之遺産,建立一所診所于淡水,這一所小診所,就是今天臺北、淡水兩地的私立馬偕紀念醫院的起源。《臺灣歷史民俗 林衡道》
○ 八月九日:彗星兩見於東南。《雲林採訪冊 布嶼西堡》
1883 光緒9年
○ 十二月:彗星見西方,是月地大震。《雲林採訪冊 布嶼西堡》
1884 光緒10年
○ 五月四日(陰閏月)福建巡撫劉銘傳督辦臺灣軍務,設二府、八縣、四廳。《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與法宣戰,法封鎖臺灣。《辭海》
○ 中法戰爭,法艦窺視臺灣。六月十四日法艦四艘直逼基隆,法海軍副提督李士卑斯向守將曹志忠提出最後通牒:七月法水師提督孤拔下令封鎖滬尾、八月十四日(陽曆十月一日)攻陷基隆炮臺,登陸滬尾未成,自此不敢進犯臺北。《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中法戰爭勃發,一般民眾之排外心理,達到高潮,焚燬了各地的教堂甚多。戰後官方出資,重建了十余所的新教堂,以示賠償。現存八里坌,和尚洲各教堂等便是。這些教堂,屋頂並不樹立十字架,而代之以兩座小佛塔,藉以綏和民眾之排外情緒。
○ 由安南政變所惹起之中法談判,終於破裂而使兩國進入交戰狀態。四月,詔以提督劉銘傳為臺灣防務大臣,五月至基隆,設團練局。又于上海開臺灣軍械糧餉總局驟籌戰事。六月十四日,法水師提督孤拔乘旗艦奧爾札號,率戰艦五,載陸軍三千,入基隆,上陸大沙灣(今中正路海濱),我軍拒之,交戰二日法軍敗退,我軍士氣為之大振。八月十三日,法軍復攻基隆,以兵五百由仙洞上岸,劉銘傳予以迎頭痛擊,殺其百數十人。然法艦仍轟攻炮臺,銘傳屹立督戰。左右殪數人。眾請退,不聽。故士卒皆奮鬥。法軍既據基隆,逾月眉山,謀取臺北。棟軍統領林朝棟駐獅球嶺,相持匝月,法軍無法到達目的。此時,法軍亦曾攻略金包星(臺北縣金山鄉)、滬尾(臺北縣淡水鎮),皆受創去。於是,法軍別以四艦取滬尾。九月十九日黎明,將入口,炮臺擊之,乃去。翌日復至,先毀臺,然後上岸,肉搏進攻。守將孫開華邀擊之。張李成率士勇三百截其後,往來馳驟,當者辟易。法軍大敗,爭舟,多溺死,陣斬五十,俘馘三十。於是不敢再犯。李成,小名阿火,為梨園花旦,姿質嫵媚,顧迫於義憤,奮不顧身,剋敵致果。銘傳嘉之,授千總,其後以功至守備。十一年春正月二十一日,法軍猛攻獅球嶺。朝棟力拒,不退。法軍復至,戰及日中,移守六堵、五堵,蓋已迫近臺北矣。幸朝棟抗戰得法,法軍終被擊退,而于二月十三日轉往進攻澎湖,由今馬公鎮觀音亭登陸。十五日澎湖遂失。法酋孤拔既佔澎湖,苦無後援,且疫作,將士多沒,遂病死。以副提督李士卑斯接之。至三月,和議成,李士卑斯軍艦去。事平。詔命劉銘傳經理善後。當年臺灣居民,痛恨法軍之侵略,稱法人“西仔”。稱法軍之役為“西仔反”,備加敵視。今基隆市中正路大沙灣,日據時期叫做孤拔海濱,就因為這裡是法酋孤拔苦戰登陸之地。中正路的東側,基隆市公共汽車管理處旁,有一民族英雄墓,即為中法戰爭時我陣亡將士之墳墓。此墓,原在中正路西側山麓。日據時期,日人辟路毀基,士紳池清洋等醵資遷葬,憚日人之忌視,僅書“清國人墓”四字。至臺灣光復以後,始加以重建,並改稱為民族英雄墓。距此二百公尺之中正路東側,有法軍陣亡將士之墓地,現稱法國公墓。基隆市現海軍醫院,附近山上曾有炮臺一座,炮口針對於大沙灣,此炮臺為法軍所擊毀,今蹤跡無存。《臺灣歷史民俗 林衡道》
○ 法國人亦有強佔臺灣之奢望,始於光緒十年(1884)三月,法艦入基隆港強行購煤,繼由法海軍副提督李士卑斯率艦四艘炮毀我基隆炮臺,旋水陸並進,我軍劉銘傳督戰,于基隆、獅球嶺、八斗仔、深澳坑、七堵、五堵、淡水各地展開拉踞戰,直至翌年六月,法軍侵臺夢醒,丟下水師提督孤拔屍骨而離澎湖。《雲林文獻》
○ 建德山岩。《竹山編年大事記 涂有忠》
○ 五月,地震連日,是歲法夷犯臺。《雲林採訪冊 布嶼西堡》
1885 光緒11年
○ 法侵福建臺灣,尋議和,安南歸法。《辭海》
○ 中法停戰,法解除封鎖臺灣。《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九月五日臺灣建省派劉銘傳為臺灣省首任巡撫。《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臺南長老教中學成立。《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886 光緒12年
○ 設臺灣省。《辭海》
○ 劉銘傳為臺灣巡撫。《竹山編年大事記 涂有忠》
○ 新設雲林縣,縣冶卜地于林圯埔土名雲林坪處。
○ 縣治既經選定,循例便是建築城垣、衙署、壇廟等工作了,這些工作悉由當時的臺灣府經歷攝斗六門縣丞陳世烈負責進行。陳世烈字竺軒,廣東嘉應州人。二月,陳世烈奉檄調補臺灣府經歷,由廈門東渡,謁見巡撫劉銘傳時,劉即委以“設縣分治、度地築城、撫番招墾”等任務。三月,陳世烈南下,至斗六門,攝理斗六門縣丞。四月,據連橫《臺灣通史》撫墾志,巡撫劉銘傳以為欲經劃臺灣,自成一省,乃奏請設臺灣撫墾大臣,由巡撫兼任,以在籍太仆寺卿林維源為幫辦,設“撫墾總局”于大科崁,下設撫墾局、分局,“雲林撫墾局”即淵源於此。九月,巡撫劉銘傳選定林圯埔郊外的雲林坪為新縣建城用地。十月初一日,陳世烈自斗六門移駐雲林坪,設“雲林城工總局”,自任督辦,專督城工,另設了一個“雲林撫墾局”,則自任委員,辦理撫墾事宜,與城工分頭並進。
○ 進口二六五萬元,出口一五三萬元,因為連年進口超過出口,臺灣財富流出海外,數量極多。至於臺灣農、礦産物的出口,早由洋行包辦,並且任意決定它的收購價格,所以生産者及商人的地位,日見不利。因此普遍地醞釀了排外的空氣和風潮。國際間的糾紛,時時發生。
1887 光緒13年
○ 臺灣建省,臺灣府移設現臺中,原臺灣府改稱“臺南府”,自是始有臺南之地名。翌年,臺灣府改稱安平縣。《洪敏麟 臺灣地名沿革》
○ 集集鎮大山裏柴橋頭路旁,有一高可五尺,寬約一丈之巨石,橫鐫“化及蠻貊”四大字。前書:欽命布政使銜暑臺灣兵道撫番開墾處。末署:大清光緒十三年春雲林撫墾局委員陳世烈題。又,林尾裏濁水溪右岸,有一高約七尺、寬約四丈之巨石,鐫“開闢鴻荒”四大字,亦世烈書,皆清季開山撫墾之古跡。南投縣鹿谷鄉,鄉治附近公路旁土地廟側,有石碑兩方,其一鐫有光緒元年解除入山禁令之告示,另一為居民歌頌吳光亮開路撫墾之功績,文曰:“德遍山陬”。《臺灣歷史民俗 林衡道》
○ 劉銘傳奏請興築臺灣鐵路。
○ 督辦雲林城工總局陳、為光緒十三年二月初一日,建竹城首先興工林內莊總董鄭綿昌立“家傳尚義”匾,匾在斗六堡林內莊。《雲林採訪冊》
○ 因人口日增,開拓地區日廣,臺灣獨立設省,下設三府、十一縣、四廳、一直隸州(臺東):新設雲林、苗栗、臺灣(臺中)縣,原臺灣縣改為安平縣、原臺灣府改為臺南府。本地屬新增設的雲林縣。縣治設于林圯埔(今之竹山鎮雲林裏)。雲林縣縣名由來據連雅堂臺灣通史雲:“雲林縣始於建省之時,雲林縣兩字則自“雲霧”、“森林”。
○ 劃嘉義以北之地,經營新邑,縣治設于林圯埔(注:今之竹山鎮)雲林坪(注:今竹山鎮之雲林裏),故為雲林縣。雲林縣兩字則自“雲霧”、“森林”。(注:雲林縣治于光緒十九年遷斗六)。
○ 由於外國人屢次佔臺,促使清廷對臺之重視,于八月核準臺灣建省,劃本省為三府,十一縣,一直隸州三廳,計:臺灣府領臺灣,彰化、雲林、苗栗四縣,埔裏社一廳。臺南府領安平、鳳山、恒春、嘉義四縣,澎湖一廳。臺北府領淡水、新竹、宜蘭三縣,基隆一廳。 直隸州為臺東。《雲林文獻》
○ 新設之雲林縣為臺灣省臺灣府所轄四縣之一,縣治先設于林圯埔(今南投縣竹山鎮),
○ 雲林建縣始於光緒十三年臺灣建省,時臺灣巡撫劉銘傳劃嘉義縣九堡,彰化縣七堡成立雲林縣,屬臺灣府。這十六堡除包括今雲林縣全部外,還有今嘉義縣的新港、梅山、溪口三鄉鎮的一小部份,及南投縣竹山鎮、鹿谷鄉之全部,信義鄉的部份山地。雲林初以林圯埔(竹山)為縣治,光緒十八年(1892)遷到斗六門,迄于割讓。
○ 據《臺灣中路撫番案稿》:臺灣建省,新置雲林縣,福建臺灣巡撫劉銘傳親至各地踏勘,認為林圯埔“居中路之心,扼後山之吭”,位置周中,因而選定為雲林新縣的縣治,由知縣陳世烈倡地方士紳捐修,築土垣環植竹三重,周圍一千三百丈,高六尺。並在城外建“旌義亭”亭內勒石題謂“前山第一城”。臺灣建省,時臺灣巡撫劉銘傳劃嘉義縣九堡,彰化縣七堡成立雲林縣,屬臺灣府。這十六堡除包括今雲林縣全部外,還有今嘉義縣的新港、梅山、溪口三鄉鎮的一小部份,及南投縣竹山鎮、鹿谷鄉之全部,信義鄉的部份山地。
1888 光緒14年
○ 光緒十四年署理雲林縣正堂陳,為林內莊總董鄭必昌立“尚義急公”,匾在斗六堡林內莊。《雲林採訪冊》
○ 于臺北設郵政總局。《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臺北開始裝設電燈。發電所設于撫南街(今博愛路及延平南路)《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架設八堵、基隆鐵橋。《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基隆河發現沙金。《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大旱,五穀騰貴。《雲林採訪冊 斗六堡》
○ 大尖山崩。《雲林採訪冊 斗六堡》
1889 光緒15年
○ 臺北府城興工、先建八門、四樓。《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五月大雨連日,田園多浸。《雲林採訪冊 斗六堡》
1890 光緒16年
○ 七月大雨水。《雲林採訪冊 斗六堡》
○ 九月開始鑄造銀元。《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1891 光緒17年
○ 四月二日劉銘傳因病請辭巡撫職,邵友濂接任。《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大雨。衝壞村莊埤圳。《雲林採訪冊 斗六堡》
○ 十月臺北府城略建成、周圍六百五十丈,費用二十一萬五千兩。《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十月臺北至基隆段鐵路竣工。《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現安平區公所、安平鹽務局,也都是清季建造的洋房。該區公所之房屋,原是總稅務司公館,樓臺巍峨,環境幽美,是一所值得保存的古跡。
1892 光緒18年
○ 縣治遷到斗六門,迄于割讓。〈雲林初以林圯埔《竹山》為縣治〉。
○ 撫墾總辦林維源建“欽差行臺”。《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設沙金總局(基隆)。《西螺七嵌與臺灣開拓史》
○ 清政府曾通令各州、縣編志,當時任雲林縣之儒學訓導倪讚元主其事,編成“雲林縣採訪冊”一部,未及成書,日人已據臺,為其掠奪,手抄成冊,作為施政之資,此項手抄本為雲林縣第一部史書,極為珍貴,已成為國寶級文物,光復後曾有出版商酬以鉅資排字出書,今已難求其版本,據傳持此手抄本者,視為奇貨,非重金不予割愛。
○ 八月十八日:大風三日,損壞民舍、大木斯拔、五穀損。《雲林採訪冊 布嶼西堡》
○ 十二月大雪,五穀、豬羊多凍死。《雲林採訪冊 布嶼西堡》
○ 光赭十八、十九年,清、濁二溪皆漲,附近村屋內水深數尺。《雲林採訪冊 斗六堡》
○ 光緒十八、十九年皆暴風。《雲林採訪冊 斗六堡》
1893 光緒19年
○ 陳聖王廟 號廣福宮,在縣城西南。前漳邑士民公建,同治年間毀,至光緒十九年,紳士陳一昌等倡捐重建。《雲林採訪冊 斗六堡》
○ 城隍廟,在縣城東。光緒十九年縣治移駐斗六,暫蓋竹屋供奉神像。《雲林採訪冊 斗六堡》
○ 雲林縣治遷往斗六。《竹山編年大事記 涂有忠》
○ 遷縣冶于“斗六街”,築土墻為城垣,其高八尺、厚五尺,周圍一千六百丈,環植竹于四週,外鑿濠溝,開四門,移用“雲林城”於此,抵此“斗六”改稱“雲林”。
○ 新設之雲林縣為臺灣省臺灣府所轄四縣之一,縣治先設于林圯埔(今南投縣竹山鎮),于光緒十九年移治斗六,當時之區域,據臺灣省通志等記載:“劃嘉義縣上自石圭(龜)溪水源起,下訖海口止。劃彰化縣自濁水溪起,至番挖港止……東至八同(通)關番界民站八十里,西南至嘉義縣交界之興(新)化店三十里,西至五條港虎尾溪一百一十里,北上至埔裏(裏)社交界之濁水溪三十里,下至彰化縣之番挖一百二十里”。由此可知,當時雲林縣之區域,除含今二十個市、鄉、鎮外,尚包括今嘉義縣之新港、梅山、溪口三鄉一部份,南投縣之竹山鎮、鹿谷鄉全部,信義鄉一部份至花蓮縣為界。計轄十六堡、七百三十八莊,十二社。各堡所轄之莊社及與今之市、鄉、鎮地名,概述如次:
劃自嘉義縣九堡,位於虎尾溪之南:
斗六堡:轄城內四莊,城外六十三莊,計六十七莊。現斗六市除施瓜寮、竹圍子、十三份以外,均屬之。現林內鄉之林內、九芎林、湖山寮、坪頂。現古坑鄉之棋盤厝、新莊、溪邊厝、高厝林子頭、荷苞厝、水確。
他裏霧堡:轄五十一莊,一社。現鬥南鎮全部。現古坑鄉之古坑、湳仔、麻園。現虎尾鎮之惠來厝、過溪子。
打貓東堡:轄三十莊。現古坑鄉除原斗六堡、他裏霧堡所轄之外,全部均屬該堡。現嘉義縣梅山鄉二坪子地方。
打貓北堡:轄十八莊。現大埤鄉全部。現嘉義縣溪口鄉潭鬥寮、遊厝。
大坵田堡:轄四十五莊。虎尾鎮除惠來厝、過溪子外均屬之。現士庫鎮除馬公厝外,均屬之。現東勢鄉月眉、呂厝。
白沙墩堡:轄二十三莊。現元長鄉全部。
大糠榔堡:轄三十三莊。現北港鎮除番子厝,海豐以外,均屬該堡。現水林鄉之水林、土間厝、車巷口,春牛埔。
蔦松堡;轄十莊。現水林鄉頂蔦松、後寮、舊仔埔、溪墘厝。
尖山堡:轄五十四莊。現四湖鄉全部。現口湖鄉全部。現水林鄉萬興、尖山、食水掘、大溝、牛挑灣。現北港鎮番子厝、海豐。
〈按:當時雲林縣所轄堡數有十五、十六、十七不同之記載,且稱謂有異,如蔦松堡有稱蔦松北堡,現嘉義縣新港鄉之侖仔,原屬打貓西堡,因屬雲林縣所轄,由於其戶少,雲林採訪冊將其併入打貓北堡統計,致導致堡數不一。〉
劃自彰化縣七堡,位於虎尾溪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