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空防面臨的最大罩門是跑道安全。”臺灣空軍前作戰司令李貴發曾公開表示。而為了解決這個最大 “罩門”,臺軍多年來一直在做著多種嘗試和努力,除了積極向美國求購AV-8B、F-35等短距/垂直起降戰機,不斷提升跑道快速搶修能力外,就是大力發展、儲備戰備跑道了。
那麼,什麼是戰備跑道?臺灣目前有哪些戰備跑道,它們又有著什麼樣的作用呢?
好用不貴的“隱形機場”
戰備跑道,也稱為公路飛機跑道,是以高速公路為基道,供戰時作戰和特殊情況下飛機起降的預備跑道,它與永備機場、野戰機場等一起構成完整的機場網路。由於它平時隱藏于高速公路之中,在應急情況下能夠快速地從儲備狀態轉為使用狀態,因此也有“隱形機場”之稱。
高速公路之所以可以作為戰備跑道,主要是因為高速公路鋪設品質高、承載能力好,平坦直道較多,路面寬闊,兩側設有安全隔離帶,與機場跑道條件最為接近。
不過,並不是任何高速路段都可以變成戰備跑道,必須滿足一些嚴苛的技術指標。比如必須有2800米左右 (至少也要2000米)的平坦直道;兩端、中線等位置涂有特殊標記,以便飛行員目視識別;跑道寬度需超過30米,縱橫坡度控制在1度以內;路基厚度在20釐米以上(往往達到40釐米);隔離帶、路標等必須採用可迅速移動式設計,距離跑道起點45米處的障礙物不得高於1米……
符合這些條件的高速公路路段,僅需追加少量資金,配以停機區、備份道路等輔助設施,就能“又快又省”地獲得一個簡約版戰機起降點,建造經費僅為規模相近的野戰機場的1/3。加上平時作為高速公路使用,投資還能逐步回收。因此,這種使用靈活、性價比高的戰備跑道相當受歡迎。
南北動脈藏5條戰備跑道
李貴發對“跑道安全”的焦慮感,主要跟臺軍的機場佈局有關——目前臺軍主要有12個大型空軍基地,其中有8個位於臺灣西部,這些機場戰時極易遭受攻擊。
為了增強戰機的起降能力,臺軍還打造了10多個小型軍用機場,並將桃園中正、高雄小崗2個國際機場以及10多個小型機場辟為備用機場,可供軍用的各型機場超過50處。除此之外,臺軍還在中山高速公路上暗藏了5條戰備跑道。
中山高速公路是臺灣第一條貫通南北的高速公路,全長373公里,于1978年10月全線通車。它北起基隆市,南至高雄市,途經15個縣市,是全臺陸路交通的大動脈。據了解,中山高速公路上一共規劃設置了5處戰備跑道,分別是桃園縣的中壢楊梅段、彰化縣花壇段、嘉義縣的大林段和臺南縣的麻豆段、仁德段,它們被規劃為戰時緊急起降跑道,以就近支援臺灣西部的桃園、新竹、清泉崗、嘉義、臺南五大空軍基地。
這些作為戰備跑道的高速路段,其路面都裝有特殊燈游標志,路旁沒有障礙物,公路中間的分隔帶底部插座蓋彈起就是跑道燈。每條跑道長均為2400米,全用水泥澆灌,可起降包括戰鬥機、運輸機在內的各型軍用飛機。
作為輔助設施,這5大路段兩旁均設有停車場,可作為戰時的停機坪。這幾處附設的交流道下層,還構築了機堡和機庫,作為戰機疏散、機動的隱蔽場所,這裡甚至還設有與空軍基地相連的地下油管,通信、指揮、後勤補給等則由臨近的空軍基地提供。
除此之外,臺軍還將規劃建設的蘇花高速公路納入了戰備跑道行列,因為這條高速途經臺軍東部最重要的空軍基地——佳山基地,臺軍希望借此打造一條東西互援的戰略信道。據已披露的設計方案顯示,蘇花高速在靠近佳山基地的近10公里路段沒有中央隔離帶,路面寬度有6個車道,該路段將不安裝路燈,而是加設類似航標燈的地面燈光導引設施。
臺主力戰機皆能跑道起降
為了增強戰機靈活性和接戰能力,臺軍一直很注重公路起降能力。早在1978年,中山高速公路建成但尚未啟用時,臺空軍就動用當時服役的F-5E、T-33A戰機在幾處戰備跑道完成了起降演練。
幾年前的“漢光”演習,臺空軍兩架“幻影2000”戰機,利用中山高速臺南仁德戰備跑道完成了起降演練,整個演練流程包括降落、加油、挂彈及重新起飛,耗時約1個小時。法制 “幻影2000”戰機載重達10噸,對跑道的要求是2500米到3000米,是目前臺空軍中最重、起飛距離最長的戰機。該型戰機順利完成戰備跑道起降,意味著臺灣主戰戰機都具備戰備跑道起降的能力。
這種公路起降其實相當考驗飛行員素質和地勤配合能力,因為正常的機場起飛主要靠儀器儀錶,但公路起降幾乎全靠飛行員的獨立操縱,對心理和技術都是很大考驗,1984年臺軍就曾有飛行員因過度緊張導致戰備跑道降落失敗。
因此,這種大規模戰備跑道起降演練,雖然事後被批是“製造好萊塢式效果”的作秀,實際上應該算是一次難度不小的成功演練,不僅反映出飛行員不錯的訓練水準,也可看出臺軍對戰備跑道的維護和使用情況都相當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