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東7月1日電 題:探訪台灣唯一海洋少數民族達悟人:誰來召喚瀕危角梟?
中新社記者 劉舒淩
暗夜的海岸,衝著黝黑密林,夏曼陳明輝口中發出“嘟—嘟—嗚”的叫聲,不久遠處傳來相倣的叫聲並由遠及近。當手電筒照亮一根電線桿高處,一隻約20釐米高的瀕危種貓頭鷹——蘭嶼角梟正歪著頭探尋同伴。
海島荒野有多精彩?有夏曼陳明輝一路引介,兇狠圓軸蟹、黑框蟾蜍、光澤蝸牛等珍奇物種原來就在身邊。當然,為召喚怕生的角梟,這位導覽人曾因過度練習倒嗓3次。
盛夏6月末這場生態夜觀活動讓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助理張至善感佩不已。因為,他11年前作為臺東縣永續發展協會專職工作者來蘭嶼,達悟人(臺灣唯一居住在離島的海洋少數民族)還與生態旅遊格格不入。
泛靈信仰的達悟人相信,綠蠵龜、蘭嶼角梟、海漂植物“棋盤腳”等“臺北人非得看到不可”的動植物,都來自“惡靈”那一方。張至善説,讓他們靠近、介紹“魔鬼”確實是件困難的事。
但當時,臺灣東南外海這個純凈動人、物資貧乏的太平洋海島已陷入困頓,對於生態旅遊這一新事物,有人躍躍欲試。
張至善記得,一個同齡朋友報名解説訓練,第一個夜晚無論如何不敢走下海岸聽老師講解,再三追問才吐露內心的恐懼,“其實我的小孩剛出生,海岸邊有墳墓,是魔鬼的地方,我如果把魔鬼帶回家怎麼辦?”
時間帶來改變。張至善讚為“非常厲害”的夏曼陳明輝,其師父是當地生態導覽“第一把交椅”王貴清,當年最大膽、勤奮的學員。顯然,播下的種子已開枝散葉。
蘭嶼的人文與生態合為一體。沒能趕上一年中最精彩的飛魚祭(3到6月),錯過達悟男性身著傳統丁字褲舉行海洋儀式的強壯身影,張至善請蘭嶼友人推薦來專業導覽張麗蘭,生活在野銀部落的一位達悟主婦。
登上島嶼東側、面向浩蕩太平洋的緩坡,這裡集中30多處地下屋,是達悟人的傳統建築。半穴居的木石結構房屋雖低矮逼仄卻和碧綠山坡融為一體,迎風而建及獨特排水管道,讓它有祛除炎熱、抵禦颱風的能力。
張麗蘭彎著腰坐在一米見方的門口説道,蓋好一座地下屋其實不難,幾個月時間就足夠;但在過去,達悟人要用十年時間來準備。“以前蘭嶼沒有新台幣,只有以物易物;每砍一棵樹就要提前種六七棵樹苗,要大量開荒種植主食——地瓜、芋頭;破土動工時,給親戚鄰居們的薪水,就是一籃地瓜或芋頭。”
多年前,臺灣當局曾推動達悟人放棄地下屋、入住水泥住宅。張麗蘭認為,野銀部落很聰明,堅持“地下屋裏有家人太多血汗淚水”,讓30多棟地下屋完整保留至今,如今備受島上各部落羨慕。為保存這項資産,屋主們不怕麻煩,每天下午沿用傳統“煙熏”辦法來防潮防蛀。
如今,野銀僅7到8戶老人家不捨搬出地下屋。年輕人開始習慣水泥建築,因為經濟、就學、就業,還有許多青壯年離鄉背井前往臺灣本島。“沒有年輕人要住島上”,在張至善看來,這是蘭嶼所面臨的核心問題。
張麗蘭告訴中新社記者,三個孩子都前往臺灣本島讀書,“他們學成之後能回鄉最好,這是我最大的期望”。
達悟人是沒有文字、倚靠語言延續傳統的族群。張麗蘭很肯定地説,1976年後出生的達悟人小孩都不願意講母語。不過,即將從專科學校畢業的大兒子近日返家時竟説“媽媽,我要回蘭嶼,跟你學怎麼做導覽,我要懂得以前你們怎麼生活”,讓她欣慰不已,十年前這個孩子曾堅定地説“誰要留在蘭嶼啊”。
多年來,還有一負擔沉重地壓在島上6個部落約4000居民心頭,揮之不去。這個距離臺東縣陸地90公里、面積46平方公里的家園,達悟語稱其“Ponso No Tao”,即“人居住的島嶼”;但1978年動工至1996年,設于島嶼南部的蘭嶼貯存場記憶體入核廢料10萬餘桶,引發居民長期抗議行動。
隨核廢料而來的補償金又帶來太多的水泥、電器和設施建設。達悟人雖有受益但充滿疑慮,張麗蘭説“發展帶來很多衝擊、破壞,我會覺得蘭嶼的未來越來越可怕”。
在張至善看來,蘭嶼人與臺灣當局都要傾聽對方聲音,要有能力進行折衷、尋找交集,解決兩邊的問題。
生態觀光及配套産業讓年輕人開始回到蘭嶼,為海島增添活力和希望。張至善認為,張麗蘭的孩子看到留在島上工作、養家的可能,但當地生活遠不如臺灣本島,能否留下他們,前方仍是一條艱辛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