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門檻太低 兩百政黨擁擠在臺灣政壇

時間:2012-12-18 09:20   來源:人民網

  自1987年臺灣開放“黨禁”以來,島內政黨就如同雨後春筍般涌現,短短20多年間,臺灣政黨就從以國民黨為主的“一大兩小”簡單格局,發展到如今200多個政黨林立的“戰國時期”。不過,這些政黨除了目前縱橫島內政壇的國、民兩黨外,絕大多數都是默默無聞的“泡沫黨”。有島內學者曾表示,這些“氾濫成災”的政黨良莠不齊,對臺灣政治社會發展幫助不多,反而浪費社會資源,更招致民眾對政治的反感,而這也恰恰是臺灣政治亂象的重要表現。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臺灣“內政部”日前宣佈,“臺灣第一民族黨”是今年島內完成政黨審核備案的第22個政黨,同時也將是臺灣第233個政黨。臺“內政部”民政司副司長林清淇表示,截至目前,2012年已有“中山梅花黨”、“中華民國國民生活改善聯盟”、“消費者團結聯盟”、“全民的黨”和“臺灣番薯黨”等20多個政黨依據“人民團體法”規定完成備案,並獲得“內政部”頒發的立案證書及圖記。林清淇對這種政黨“高速發展”的狀況表示擔憂,他認為現行的“人民團體法”規定30人聯署即可成立政黨的“門檻”太低,且缺乏退場機制,使得目前島內政壇“泡沫政黨”或“一人政黨”盛行。林清淇透露,臺當局著手修訂的“政黨法”已送到“立法院”審議,將規定4年內未召開黨員大會的政黨視同解散,以建立政黨長期運作的健全機制。

  臺“內政部”公佈的資料顯示,自從1987年以來幾乎每一年都有新的政黨成立,少則一兩個,多則一二十個,成為島內政壇的一大“奇跡”。不過,這些形形色色的政黨往往如同過眼煙雲,除了國民黨、民進黨以及目前在島內政壇有一定影響力的“臺聯黨”、親民黨、新黨之外,大部分沒有提出完整的黨綱,成立之後也悄然無聲,甚至名存實亡,“能讓人記下名字的都少之又少”,因此被稱為“泡沫政黨”。這些“泡沫政黨”往往具有共同特點,包括黨綱及政治主張等不明確、人數相對有限、缺乏經費來源、領導方式和組織體制不明確等。不過,這並不影響這些政黨給自己起響亮的名稱。有島內統計發現,臺灣林林總總的政黨名稱中,出現最多的字眼為“中國”、“臺灣”,還有“中華”、“民主”等,其中甚至包括“臺灣共産黨”、“中華民國共産黨”以及“臺灣國民黨”等。有些政黨單看名稱還會讓人感覺摸不著頭腦,像“檳榔黨”,是由部分檳榔業者于1990年成立,旨在聚集檳榔愛好者為檳榔客爭取福利。同樣在1990年成立的“真理黨”,是由一群佛教界的“出家人”創辦,這也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僧俗”概念。除了政黨名頭驚人外,一些政黨還會因名人效應而名喧一時。像“中華民國共産黨”的創黨人是陳水扁的堂弟陳天福;“中國智慧黨”則是由臺灣著名作家李敖創設。至於“臺灣國民黨”的黨主席,名字與遇刺身亡的美國前總統一樣,也叫肯尼迪。

  有島內分析人士稱,臺灣之所以出現“政黨林立”的狀況,一方面是解除黨禁後民眾長期被壓抑結社熱情迸發,在最初開放的1987年至1990年“高峰期”,成立的政黨就有60多個,佔目前臺灣政黨總數的近1/4。另一方面則是臺灣“人民團體法”將政黨視為一般人民團體,採取消極、低度規範,造成了“建黨門檻低、消黨門檻高”的不合理狀況。根據規定,籌組政黨的手續僅需30人發起即可,但政黨要登出卻須有黨代表1/2齣席會議,並經2/3齣席者同意才行,而目前臺灣絕大多數小黨已經長期不運作,連會都開不成,要想取得黨代表同意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對於這種狀況,臺灣“工黨”主席鄭昭明2010年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政黨不僅要有政治思想,還要有政治行動,能不分省籍、不分階級、不分族群,為臺灣民眾謀福利。目前的政黨當中,“能稱為政黨的不超過10個”。2007年,臺“內政部”民政司司長黃麗馨也宣佈,注意到有許多政黨出現泡沫化情況,正推動制定“政黨法”,著手解決政黨面臨的各種問題。不過,島內反對規範建黨的聲音也不少,他們堅持宣稱臺灣“憲法”明確規定保障人民有集會結社的自由,嚴格建黨規定有違于這一“基本原則”,有違於民主自由的“普世價值”,這也使得“政黨法”的制定遲遲沒有下文。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