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産學落差大 調查指臺灣7成企業找不到“對的人”

時間:2012-12-07 09:47   來源:中國新聞網

  自2009年起,臺灣大學以上學歷的失業率連年破5%,高過臺灣平均水準。同時,人力銀行統計卻指出,超過7成企業感受到“人才荒”,找不到“對的人”可用。

  服務産業、大品牌也是如此。據臺灣《天下》雜誌報道,聯強國際人力資源總監黃惠娟説,聯強的原則是,滿員還可以持續招募,留住人才。但聯強在臺灣,卻有約百個職缺補不滿,更不要説多找。

  最主要的問題,是年輕人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卻是現在企業最看重的關鍵能力。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杜紫宸觀察,全球競爭,組織常要彈性調整。企業不要只能適應短期職位的人,而會重視根源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其中一項。

  他舉例,微軟著名的面試題“怎樣移動富士山”,重點不在答案,而在看面試者怎樣解析與面對問題。有沒有試試看的企圖心,而不是一開始就説“不可能”,有沒有搞懂問題、了解條件與環境的分析力?

  此外,還要懂得在沒有完美假設的現實環境中變通、找解方,彈性運用所學。

  36歲的施昌甫,2年半前進入大銀微系統公司時發現,交大工業工程管理博士畢業的自己,“什麼都不會。”

  他不懂線性馬達等專業産品,就連採購、生産管理等做事方法,都和所學不同。“之前學的都是純理論,進來發現不能完全適用,”施昌甫説,課本舉的案例都有假設,都是失真的。他把自己當白紙,有機會就問,還翻很多機械原理書。

  他重新調整心態,明白現在已經無法“設定好參數變數,就得到答案”。重點是把事情做好,甚至可能要自己做不完美的假設。變通的能力,有賴對專業領域原理的認知,而不只是“會做”。

  “如果只是背下來,以為好像懂,其實只要稍微變化就不懂,”聯強國際總裁暨執行長杜書伍説。正因許多職場上面對的問題,是跨學門的,因此更需要走出舒適圈,更廣泛、跨領域地學習。

  今年,杜書伍就在交大捐了一門通識課。每週3小時,為理工科系的學生上管理、行銷、法務到會計、人資,吸引270多位交大理工學生。“專業知識可能是一朵紅花,但紅花一定要有綠葉陪襯,”他説。

  更重要的是,世界不斷變動,擁有不間斷的學習熱情,顯得更重要。這有賴不斷探索自己的興趣,因為興趣才是持續學習的引擎。

  臺灣引興董事長王慶華,在當學徒時,朋友都在跳舞、出遊,他卻常在下班後,偷偷從垃圾桶撿起老闆畫的打樣圖,學習怎麼畫。有時候,還得擦掉檳榔汁,或是用電熨斗燙平被凹得亂七八糟的圖。因為,他對自己想做什麼、想學什麼,很清楚。

  “我們當初很喜歡板金嗎?不是啊。但我覺得,擬定一個方向,堅持做下去,總是會有成果的,”王慶華為自己的年輕歲月下了批註。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