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中廣新聞報道,臺灣民眾就醫時常會發現,明明藥品或醫療器材,健保都有給付,但醫師有時還是會建議患者自費負擔效果較好的藥品,有7成的民眾表示願意多花錢買藥、動手術願意自費購買醫材和藥品。
根據一項“重大疾病民眾就醫與用藥認知”調查就發現,臺灣有7成民眾願意自費購買藥品和醫材,認為“健保吃不到好藥”、“自費的藥比較好”。
許多臺灣民眾在就醫時也常發現,醫師會推薦使用對病情較有幫助的藥,但這些藥卻要自費負擔,或是家中如果有先天心臟病的孩子,許多家庭常因手術中使用的先進醫療器材健保不給付要自費,而感到沉重的經濟壓力。
明明每個月我們都有繳交健保費,除了保障我們生病感冒、頭痛、扭傷等小病痛,但有天如果遇到生命交關,急需要使用特殊的藥材時,卻礙于健保財務資源有限而無法負擔,只能選擇自費救命。
臺灣新新聞總編輯古碧玲指出,造成上述這些情形的原因,是因為健保不斷砍藥價,導致不少原廠藥退出臺灣市場,新藥總是先在境外上市,最後才進入臺灣地區,而且是在自費市場,病人如果想要更好的選擇只好自己埋單。
古碧玲説:“很多原廠藥是不願意進臺灣的,因為價格被殺到讓他們不想進臺灣,所以每次有新藥時,我們是最晚到用新藥的國家,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明明有些藥品和藥材健保都有給付,為什麼病患還是常常面臨被告知“要自費付擔”的情形呢?臺灣民間健保監督聯盟發言人滕西華一語道破其中的原因,就在於醫院“想賺錢”、“要生存”,民眾為了得到更的醫療品質,只好自掏腰包。
滕西華認為“藥有沒有效最重要”,提醒民眾要破除品牌迷信,不應該以價格來斷定藥物的好壞,並不是較貴的原廠藥就一定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