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金門菜刀兩代敘事:炮彈淬出“生”“和”之歌

時間:2012-06-19 09:24   來源:新華網

  “一顆炮彈呼嘯而來,直穿屋頂。落在二樓的地板上。我們全家8口人,此刻都躲在樓下。幸運的是,這顆炮彈‘凍’在那裏沒有炸。”

  金門金永利鋼刀總經理林有忠憶起小時候的那一幕,仍然心有餘悸。對他這一輩的金門人而言,來自對岸炮彈的震天轟鳴和巨大殺傷力是永遠抹不去的童年記憶。

  林有忠今年57歲,他3歲那年也就是1958年,發生了著名的“炮擊金門”戰役(臺灣方面稱為“八二三炮戰”),一直持續到當年10月6日。此後,大陸方面採取“單(日)打雙(日)不打”的方式,直到1979年元旦。

  他説:“炮彈在空中爆散後,橫飛的鋼片就像武俠小説裏所傳説的絕殺暗器‘血滴子’,遇者即死。”兩岸軍事對峙時期,這樣的慘烈場景在金門這個戰爭前線並不罕見。

  “到了單日我們仍要躲防空洞。我小學時的一個同班同學,因為忘了當天是單日(沒有躲),在飯桌前被一顆炮彈擊中。”

  1979年元旦,大陸發佈停止炮擊大、小金門等島嶼的聲明。因此,對於這一年裏出生的金門姑娘翁碧欣而言,鮮血與死亡的記憶已經遠去。但彼時兩岸的緊張對峙仍讓她印象深刻。

  “我記得小時候經常會拉警報,全家都躲在防空洞,大人小孩都不許説話……還有,會告訴我們要‘嚴防匪諜’。我是金門最後一代能有這樣回憶的人,再往後的弟弟妹妹就沒有經歷過這些了。”

  在第四屆海峽論壇的臺灣産品廟會上,金門兩家菜刀公司的生意堪稱火爆。詢價試刀、掏錢購買的市民絡繹不絕,一位盲人儘管看不見,也要興致勃勃地親手摸摸“金門刀”。林有忠則手握菜刀,現場演示,從菜到肉直至粗黑的鋼管,金門菜刀“無往而不利”。

  老百姓的智慧是無窮的,他們對“生”的追求也是永恒的。“殺人利器”在他們手中也能化為“民生財富”。

  談到“凍”在家中二樓的那顆炮彈,林有忠説:“那是財神來了。”

  金門本無鋼,早年當地的鐵匠都是到廈門採購鎢鋼,煉鐵作刀犁。而兩岸隔絕之後,苦於無法再到廈門買料的金門鐵匠們,卻從對岸飛來的幾十萬發炮彈中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好鋼。

  林有忠告訴記者,相對普通鋼材,炮彈用鋼質地更為細密結實,不怕熱脹冷縮。以炮彈為原料的金門菜刀也變成當地名品,與高粱酒、貢糖一起並稱“金門三寶”。當年每顆幾十、上百元新台幣的廢炮彈,如今也隨之水漲船高,一枚售價是當年的幾十倍。

  據統計,目前金門約有菜刀從業者百餘人,年産值逾千萬元新台幣。

  翁碧欣現在是金門金合利鋼刀公司的銷售人員,年輕的她説不出那麼多金門菜刀的掌故沿革。在她看來,以炮彈鑄刀並非稀奇事,“從小媽媽在廚房切菜用的那把黑黑的刀,就是大陸飛過來的炮彈做的。”

  “但是,大陸的客人會非常非常不相信。我在廟會上遇到的最多一句問話就是:‘真是炮彈做的嗎?30多年都過去了,哪會有那麼多的炮彈用到今天?’”

  17日在第四屆海峽論壇大會上,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洪秀柱説:“過去金門、廈門炮火隆隆,充滿硝煙。而今根據我們保守的估計,金門每4個家庭,就有1戶在廈門購地置産,每10個金門的居民,就有1個擁有人民幣賬戶。”

  “無情的戰火將同一個民族的人民撕裂,好不容易我們兩岸從敵對到和解,從破冰到春暖花開,如今我們更能剪燭西窗、把酒言歡、攜手共進,在許多領域開展了全方位的交流與合作。”洪秀柱説:“海峽兩岸有割不斷的文化臍帶,也有訴説不完的悲歡離合故事。如今隨著時間抹平傷痕,未來浮現的是兩岸更美好的憧憬。”

  30多年過去了,政局變幻與戰火紛飛終歸是一時的記憶,而“生”與“和”卻是亙古不變的主題。

  “金門菜刀”在“化劍為犁”的歷史隱喻下,成為一塊響噹噹的炊具招牌。林有忠説:“我都忙不過來。上月去了福州,下月要去成都、8月去南京、9月去青島。每到一地,我都能簽下幾家代理商,不愁銷。”廣闊的大陸各地正不斷成為金門菜刀的新市場。(記者林甦 許雪毅 張勇)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