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逐夢“人聲”之美——臺灣音樂青年“玩聲”旅程

時間:2012-04-18 14:01   來源:新華網

  一曲曲悠揚的人聲音樂從臺北復興南路的一間咖啡屋傳出,沒有任何樂器伴奏,人聲是唯一的音樂製作工具,卻有著勝似樂隊的音效,吸引路人駐足聆聽。

  咖啡屋傳出的純人聲音樂被稱為“阿卡貝拉”,源起于中世紀教堂音樂。演唱流行、爵士、搖滾等現代歌曲的團體被稱為“阿卡貝拉人聲樂團”,演繹至今則結合了麥克風的應用、口技等元素,形態更為豐富。

  演出的是由6名希冀以人聲傳遞心聲的臺灣追夢青年組成的“玩聲樂團”,他們唱閩南語老歌《望春風》,也唱《北京一夜》。不同的曲風,卻一樣心靈發聲。

  “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漸進自然也”。這就是“阿卡貝拉”之妙。在臺灣,“現代阿卡貝拉”已行之有年,頗受時下年輕人喜愛。

  “最困難的是合聲的精準度等,最迷人的是純人聲所創造的精彩,無論是流行歌曲、爵士、民謠,都能通過人聲樂團重新編制與演繹,讓原曲目的面貌更添清新與溫度。”“玩聲”樂隊成員鐘宜勳告訴記者,這正是阿卡貝拉這種傳統音樂方式深受當下年輕人喜愛的原因。

  臺灣的人聲樂團在海內外屢獲佳績,“玩聲樂團”的前身“公共澡堂”、知名人聲樂團“神秘失控”等,都曾在歐洲大賽獲冠軍殊榮。

  臺灣是亞洲最早發起當代阿卡貝拉大賽的地區。每年十月主動邀請各地區阿卡貝拉音樂人參與盛事,並以巡迴音樂會的方式,將音樂力量一點一滴滲入臺灣各個角落,讓更多民眾認識當代阿卡貝拉。

  “玩聲樂團”前身是2007年4月成立的“公共澡堂”人聲樂團,成員多為高中合唱團校友。成員中,除了編曲洪大為是音樂專業出身,其他人所學專業包括西班牙文、統計學、旅遊專業等。

  在高中時代,這群愛好音樂的追夢少年,就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他們既要按時完成學業,又要擠出點滴時間訓練聲音。“幾乎沒有假日,音樂訓練是很痛苦的事情,尤其在好玩的年紀裏。”正在中國文化大學經濟係學習的黃宏洲認為,這種毅力來自於對音樂的偏好。

  從2008年作為學生樂團參與臺灣國際重唱大賽獲得第一名及最佳中文演唱獎、最佳爵士演唱獎、最佳主唱獎之後,這支隊伍開始被外界關注。“ 參賽的資金都是我們省吃儉用積攢的。”成員陳建華説,獲獎後一是意外,二是壓力,因為獲第一名的團隊要在2009年參加奧地利國際現代阿卡貝拉大賽,“我們當時擔心的是落後的麥克設備和昂貴的比賽路費等”。

  最後,克服重重困難的他們,在強手如林的國際賽場上捧回流行組金牌。成員謝祈中表示,選擇什麼曲目很重要,他們只唱了一首英文歌,其他三首分別是漢語普通話和閩南語歌曲,“中國元素越來越受到海外關注”。

  “公共澡堂”人聲樂隊在今年初轉型為“玩聲樂團”,重量級音樂製作人李壽全老師和專業經紀人EVA的加入,讓團隊開始走向專業化。“玩聲”樂團正致力於重新編寫更多元優質的曲目,積極排練表演方式,定位演出風格。

  4月中旬的一個晚上,記者“觀摩”了這群年輕音樂人的“艱苦訓練”,他們正在為5月1日的北京草莓節演出綵排。不厭其煩地推敲每一個發音,怎麼配合,如何走步,以呈現更多元、豐富、更具可看性的演出,儘管室內開著冷氣,每個人都大汗淋漓。

  如今,以華語市場為主打的“玩聲樂團”,把選歌和創作重心放在中文歌曲上。

  他們為在北京的演出精心挑選了歌單,包括《北京一夜》《龍的傳人》等耳熟能詳的歌曲。“希望大陸年輕朋友和我們一樣愛上阿卡貝拉,一樣‘忘我’演唱,聆聽心的發聲。”鐘宜勳説。(記者 任沁沁 田野)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