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64歲的旅美臺灣作家李黎第一次回到出生地南京,與眾多讀者分享創作經歷與人生體會。這位在外輾轉40年的女作家笑言自己是個自願的流放作家,在世界各地旅行的過程就是在給作家“上墳”。
李黎祖籍安徽,1948年生於江蘇南京,1949年被家人帶至臺灣,上世紀70年代赴美留學,後在美定居。在大陸出生,在臺灣生長,在美國生活的經歷使李黎的精神家園和現實生活割裂開來。在美數十年她堅持用中文寫作,説每寫完一篇文章就像向家鄉寄出了一份信。臺灣作家陳映真對李黎的作品曾有這樣的評論:“李黎寫的故事裏,總是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對於大陸和臺灣兩地的牽連,和流放異域的、心靈與生命的荒涼……”
雖然1949年以後就沒有再回過出生地南京,但李黎卻對南京的一切並不陌生,關於烏衣巷、玄武湖、紫金山的各種掌故早已深深的印在了她的腦海中。她説自己喜愛旅行,尤其偏愛人文景觀,因為自然景觀會更加長久的存在,人文景觀可能輕易就被人抹去。旅遊中的體驗也被其寫進了自己的書中,比如已在大陸出版的《威尼斯畫記》、《翡冷翠的情人》、《天地一遊人》等書中都是有關旅行的故事。
媒體人李強説李黎在作家之前首先是位旅行家,她用腳步帶著自己的眼睛和心出走,用筆代替相機記錄下了自己的思緒。也有人揶揄女作家説她的旅行就是在世界各地給名作家掃墓,便有讀者好奇地問她都去過給哪些名人“上過墳”。“有到巴黎去看過杜拉斯,到威尼斯去看布諾斯基,到日本看望谷崎潤一郎,還有我喜歡的導演小津安二郎……”李黎笑著説,“我也知道喜歡一個人的作品最好不要認識這個作家,不然十之八九都會‘幻滅’。但當他不在的時候,會想這裡是他永眠之地,至少付出一點敬意。”
不僅是給作家掃墓,李黎説自己還喜歡去尋找喜愛的電影中出現過的場景,去尋找喜愛的作家生活過的地方,比如在《張愛玲?未了情》中寫自己到上海追尋張愛玲的足跡。“有時候覺得自己有點傻,去找尋一個地方,但人已經不在,只有空間在那裏。有時候當時間不在的時候,空間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較之其他,關於時間和空間,作家有著更深的體悟。最後有讀者上前要求籤名留念的時候,李黎端正的在印有詩人T.S。艾略特《聖灰節》的扉頁寫下了自己的名字。詩中寫道:“因為我知道時間永遠是時間,而地方永遠且只是地方。所謂真實的只是在某個時間,只在某個地方才是真實。”(強薇 吳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