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地市場,香港電影人比臺灣導演早了十年,可是路卻越走越艱難;業內人士分析,北上的香港電影人帶給內地電影市場的變化功不可沒,但作品在情感表達上卻與內地觀眾始終有隔閡。
在這個浪漫2月情人節電影檔,一部內地與臺灣合拍的愛情片《LOVE》橫掃兩地票房,成為第一部在內地和臺灣地區票房均過億的電影作品。而與《LOVE》同時間上映的內地香港合拍片《高海拔之戀》,雖然是大導演杜琪峰的製作,卻只拿到3000萬元左右的票房。觀眾普遍反映,兩部電影的差別在於———《LOVE》顯然比《高海拔之戀》更“接地氣”,更能引發共鳴。
從今年初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翻滾吧,阿信》、《殺手歐陽盆栽》,到如今的《LOVE》,越來越多的臺灣電影開始在內地市場生根發芽,並頗受大眾喜愛。有人説,這是“小清新”、“小文藝”的勝利。反觀更早進入內地市場的香港合拍片,近年卻每況愈下,叫得出名字的佳作少之又少,以致有人説“香港導演只會北上圈錢”。為此,羊城晚報記者近日走訪了幾位業內人士。對於香港電影和臺灣電影進入內地後呈現出的不同狀態,他們有著自己的見解。
談到錢
臺灣
談錢依然“文藝腔”
“在臺灣,不可能有人給你這麼多錢去拍一部愛情片;而有了錢,我才能找到最理想的工作團隊,給他們最舒適的工作環境。”在此前接受羊城晚報記者專訪時,《LOVE》導演鈕承澤坦白地説。該片得到了內地華誼兄弟公司的融資,這對於臺灣導演來説並非易事,因為他們的作品普遍不會去迎合觀眾的趣味,所以不管是內地還是臺灣地區的投資人,都對他們心存疑慮。像去年臺灣第一部史詩巨制《賽德克 巴萊》那7億元新台幣(約1.46億元人民幣)的投資,也是導演魏德聖東拼西湊才好不容易找來的,而票房要達到14億元新台幣,影片才能真正掙錢。所以,當《LOVE》以合拍片的形式進入內地情人節檔時,鈕承澤對於內地的投資確實是心存感激。在獲知《LOVE》內地和臺灣票房雙雙過億之後,鈕承澤還以“臺灣文藝腔”感慨地説:“鼓勵我們繼續拍出心裏那一部部好看的電影,並且相信世界會因此而變得更好……”
香港
開始就用錢鋪路
與臺灣導演相比,香港導演與內地的合作就算從CEPA協議簽署開始,也有將近10年的時間了。對於內地市場,他們沿用的是香港人的那套從商之道。提到內地的投資人,香港電影人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人傻、錢多、速來。”在他們很多人眼裏,內地的投資真是太好拿了。與剛進入內地市場的臺灣電影人不同,香港導演的名氣更大一些,所以除了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姜文等內地大導演,其餘的大片投資幾乎都被香港製作團隊拿獲。不過,以往香港市場小,造就了香港導演以生存保本為先的理念,拍片快,趕工急,加上唯市場化的傾向,所以重視技術遠遠超過文化的深度和內涵。而且香港電影行業本來就良莠不齊,因此來內地圈錢、濫竽充數的大有人在。
談到情
臺灣
小成本更接地氣
《海角七號》、《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翻滾吧,阿信》、《LOVE》……論製作成本,這些電影在內地最多算中等投資規模,卻偏偏輕易地打動了內地觀眾。有內地觀眾感嘆:“很奇怪,兩岸的電影交流並不是很多,但他們拍的電影,卻能輕易打動我們,完全沒有情感閱讀障礙。”鈕承澤曾對臺灣導演的心態有過解讀:“過去20年間,在臺灣電影市場那麼不好的情況下,我們都沒有離開這個行業,因為我們真心想拍電影。我們期待,甚至自我催眠,因為我們相信電影不會消失,相信就算全球化浪潮再強大,但觀眾對於講我們自己的語言、講我們自己的故事的電影一定有需求。”臺灣文藝片導演蔡明亮也稱:“臺灣電影人更希望表達自己的藝術觀點,所以不願意迎合觀眾。人的感情是很複雜的,不一定只有好萊塢式的那種,應該有各種各樣的元素。”也許正因如此,雖然九把刀在《那些年》裏拍攝的是他自己的初戀,卻因為自然流露出真實的情感而更接地氣,引發了大批觀眾的共鳴。
香港
大製作裏有隔閡
想在近年的香港合拍片中找出幾部接地氣的中小成本電影,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天水圍的日與夜》、《天水圍的夜與霧》以及即將在內地公映的《桃姐》,導演許鞍華在人情味這條路上固執地走著,但她選擇留在香港。同樣,2010年的《歲月神偷》導演羅啟銳和張婉婷夫婦,也留守香港。反觀那些北上的香港電影人,雖然不乏徐克、陳可辛、劉偉強等等大導演的大製作,但在接地氣方面卻完全無力。“香港電影人北上,不是來拍港片的,而是大家共同在經營華語電影。”香港資深電影人文雋如此説。但正如香港導演杜琪峰所困惑的,他理解不了內地觀眾為什麼覺得《瘋狂的石頭》很好笑———兩種不同的情感語言,始終涇渭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