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連偉攝
王連偉攝
臺灣“衛生署”舉辦的首屆“原住民及離島養成公費生偏鄉服務奉獻獎”頒獎大會選在深秋進行。大會表揚了在臺灣少數民族地區及偏遠地區工作的醫護工作者,全臺共有29人獲獎,其中20人在上述地區工作超過30年。臺灣自1968年開始,定向培養原住民及離島地區醫護人員(即養成公費生),學成後回原鄉至少工作10年。截至2011年,已培養778名醫護人員,其中七成人10年服務期滿後,仍繼續留在原鄉服務。
楊綏生:從醫生到縣長
楊綏生是被表彰的20名服務超過30年的醫護人員中的一位。
今年57歲的楊綏生自小家境貧寒,由於學習成績名列前茅,被保送大學。在挑選志願時,他選擇了學醫,因為他母親曾對他説:“醫生救人,學醫好。”於是,楊綏生成了馬祖地區第一個學醫之人。經過7年苦讀,80年代初,楊綏生學成返回馬祖南竿鄉服務。
“偏遠地區醫療條件特別差,這是大城市所無法想像的。”楊綏生回憶説,“當時我所工作的衛生院環境十分艱苦。病房除了幾張破床,幾乎沒有任何設備,晚上一開燈,蚊蟲滿天飛,邊手術邊趕蒼蠅成為見怪不怪的常事。”當年,馬祖人只信任當地的駐軍醫生,小病才去衛生院。楊綏生以“感同身受”的心去治病,把每個病人當作自己的親人,有老人病逝了,他會為老人換壽衣,以晚輩的身份送葬。
1986年4月,已經是衛生院院長的楊綏生,從臺北坐飛機回馬祖,飛機在離海岸1000米左右墜海。他從飛機中爬出來,在機身上搶救傷員,為嗆水的乘客進行人工呼吸。在那次事故中,飛機上的19人中有6人遇難,這也成為楊綏生從醫30年最難忘、最危險的一次經歷。
從醫10年後,楊綏生首次獲得臺灣“衛生署”嘉獎,對此他很欣慰。那時,馬祖地區各個島嶼上的人幾乎都已認識他,這也為他從政打下基礎。
2008年底,楊綏生參加了縣長選舉,並成功當選。他認為縣長的工作也是醫療工作的延伸。他説:“經過多年努力,如今馬祖已有醫護人員近30人,為當地萬名居民服務。”
如今,楊綏生的母親和姐弟都已遷到臺灣島內居住,但楊綏生依然與妻子兒女留在島上。他説:“一直以來,對馬祖有一份難以割捨的愛,是在艱苦環境中仍執著留下的原因。”
巴德雄:身患癌症心繫鄉民
站在記者面前的是58歲臺東縣太麻裏鄉衛生所唯一的醫師巴德雄,個子不高,十分清瘦,也是今年醫療奉獻獎得主。
作為臺灣原住民魯凱人的他,2歲時隨父母從屏東遷居到臺東太麻裏,他説:“我之所以能成為醫生,是因為家人的病逝成就了我。”其父親和妹妹都因肺結核病去世,讓他從小就立志做一個醫生。小時候他家是有名的貧困戶,連吃飯都成問題,於是,父親就把他送到教會去住,他努力考上高雄醫學院醫學系公費生。從醫學院畢業後,他回到了家鄉,服務過這裡的許多鄉鎮,這些鄉鎮都是臺灣最偏遠的地方,他在這裡一幹就是30年,已經和鄉民融為一體。太麻裏鄉衛生所前,一名蔣姓女子等著看牙,她説:“從小就是巴醫生給我們看病,牙痛很久了,牙醫説要拔,我想先聽聽巴醫生的説法。”
“當醫師不是只有看病這回事。”巴德雄説,家鄉老年、小孩人口多,都急需醫療、關懷與陪伴,他不只為他們看病,還提供心靈撫慰與寄託。鄉民的病他看好了一個又一個,沒想到自己卻在去年8月發現患上鼻咽癌。“身為醫生,也無法預料自己會患上癌症。”鄉里人説,他就是因為病人太多,沒有時間給自己體檢,才會弄成這樣。
發現癌症後,他不得不暫時離開衛生所,去花蓮慈濟醫院治療。經過10個月的治療,今年5月,他又急著回到太麻裏,他説,我已經好了,想念家鄉,想這裡的病患。於是他又開始了沒日沒夜地為病患服務……
“拿到醫療奉獻獎要背負更多的責任。”巴德雄對記者説,他至今無悔自己的付出,每每聽到病患或老人家開心而真誠地與他打招呼,內心便有一種滿足感,臉上總會露出微笑。
陳友邦:沒來領獎因為有病人等
在澎湖行醫超過30年的陳友邦醫生也獲了獎,但是頒獎大會那天他沒有到場,據現場工作人員説,陳醫生因為有病人而無法趕來領獎。還有一位臺東縣衛生局局長陳照隆醫生,也沒有來開會,這位把青春無私奉獻給臺東綠島的醫生説,他對獲獎、領獎沒有興趣和時間,因為還有病人在等著他……(王連偉 孫立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