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灣眷村故事:寶藏岩和它的“寶藏”們

時間:2011-11-14 08:55   來源:中國新聞網

  半個多世紀前,它以一片違章建築群的眷村面貌出現;其後的半個多世紀裏,它歷經歲月洗禮、逃過拆遷,蛻變成今日獨具魅力的藝術村。《紐約時報》2006年將其與臺北101大樓並列,納入臺北最具特色的景點之一……

  它叫寶藏岩。

  寶藏岩位於人文氣息濃厚的臺灣大學和臺灣師範大學附近,是臺北市都會的“心房”所在地。從高樓林立的市區穿過隱秘的小巷,沿著墻壁上的七彩塗鴉一路前行,舊時都市的記憶豁然映入眼簾。

  巷弄蜿蜒、階梯緩坡起落,兩百多戶鐵皮、磚瓦屋拼湊交疊,層層疊疊猶如燕巢。幾百年前漳州、泉州移民在此建廟“寶藏岩”,後以廟名命名此地。1949年後,一些從大陸來的老兵們在此開荒造屋,營造出一片棲身立命之所。這些臨時就近築起的巢,卻成為一輩子的家。

  和許多老眷村一樣,這片難得的“寶藏”地在1997年也因為屬於違章建築險些面臨被拆毀的命運。在許多人的奔走呼告下,寶藏岩得以保留,並成為臺灣唯一由眷村演變成的藝術村。

  當時的臺北市文化局局長這樣期許:“將來的臺北人會到寶藏岩踏青……在走那忽高忽低的石階時,他會低頭告訴牽著手的孩子:上個世紀50年代的臺北人就住過這樣的地方。”

  重生後的寶藏岩得到臺北市政府的大量基礎建設投入,吸引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進駐創作。

  2010年10月,寶藏岩藝術村正式開村,至今共接待來自44個國家和地區的262位藝術家。藝術家們提出駐村計劃,經過甄選後將可以在這裡落戶三個月到半年時間。藝術家“村民”從事的有木工坊、動畫工作室、手工紙……

  日本視覺藝術家伸彥寺澤正在創作他的墻面藝術作品。耶誕節前就要結束駐村計劃返回東京的他對這裡充滿了不捨。“這裡真好!”伸彥寺澤邊往墻上塗抹顏料邊説。

  也有一些“村民”在計劃結束後捨不得走,成為“微型群聚”一員。“微型群聚”意味著在寶藏岩裏開門營業、“常駐”一年以上,這樣的單位,寶藏岩裏共有15個。

  “尖蝌”就是這樣一家“探索食堂”店。老闆娘會做讓很多人慕名而來的奶酪蛋糕和研磨咖啡,也會辦名為“深夜食堂”的家庭電影院。三三兩兩的人踏著月色而來,看一部老電影,讀這座老山城。

  與一般的藝術村不同,環山簇居的寶藏岩藝術村裏現在仍有21戶居民在這裡生活,他們與藝術家們的混搭,帶給寶藏岩微妙且和諧的碰撞。寶藏岩裏的藝術並非陽春白雪,而是充滿煙火氣。藝術村的村口有一畦菜園,遍植莧菜、白菜、地瓜葉、辣椒、甘蔗、睡蓮……一派生機盎然的綠色景象。

  這是駐村藝術家卡羅塔和周靈芝的“生態農園”作品。駐村藝術家們可以每人認領一塊地開墾“開心農場”,自給自足蔬菜瓜果,與寶藏岩的居民們共同體驗收穫之樂。

  住得久了,藝術家們會情不自禁拿身邊的老兵作藍本。“阿尼瑪動畫工作室”的老闆張淑滿剛創作了一部1分鐘長的沙畫短片,説的是眷村裏一位大家熟悉的胡伯伯。他是如何漂洋過海到了臺灣,思鄉的情懷從一棵嫩芽長成參天大樹。

  張淑滿説,胡伯伯這些還住在寶藏岩的老兵們,喜歡和年輕的藝術家們互動。每個藝術家離開的聚會他都會來送行。

  這塊蘊含豐富藝術寶藏的村落,仿佛電影《最好的時光》的最好注腳。濃烈的色彩在這裡傾注,時針在這裡被撥慢,低矮的小屋暈染出溫暖的藝術之光,舊日都市記憶在此間定格。

  它還因擁有濃縮歷史的視覺景致而被譽為天然的電影片場,多部電影在這個“時間感強烈之地”取景,許多戀人也在這裡拍攝婚紗照,見證彼此的愛情。

  “這個地方就是一個都會裏面的一個鬧中取靜的地方,我可以回到熱鬧,我也可以回到這個讓我安靜的地方,”居住在寶藏岩內的藝術家甘耀嘉説。

  而每個告別寶藏岩的訪客,都會忘不了這樣一幅黃昏圖景:遠處是橙色天空下,晚霞映照的山麓;中景為三條交錯的立交橋和快速道路,橘色橋墩、粉紫色橋身上車輛川流不息,如同蓬勃流動的血管;近景河水波光瀲艷,河畔有悠然散步遛狗的人;再拉近,是腳下櫛比鱗次的聚落線條……

  這樣渾然天成、動靜相宜的景深層次,如同寶藏岩的“藏寶”故事,交織著老邁與新生,過去與未來。(記者 李寒芳)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