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灣百姓故事:白領變鄉間騎車人 自行車承載夢想

時間:2011-09-27 15:37   來源:新華網

  在臺東縣鹿野鄉龍田村找到“阿度的店”並不難,因為一排排擺放整齊的綠色、白色自行車非常醒目。

  挑上一輛自己喜歡的自行車,會有專職的導覽員陪著你開始一段豐富的“自行車生態之旅”。這段約4.8公里的旅程以綠色為主題,因為一路上是目不暇接、層次分明的綠色。

  釋迦、香蕉、鳳梨、枇杷、龍眼、木瓜、茶葉等水果和農作物的種植地會一一路過,遠處隱約可見的是海岸山脈、中央山脈、河階臺地,以及各種不同的樹林。

  這段路也從來不是沉默的旅程,山野間總能聽到人們朗朗的笑聲,導覽員“相聲式的導覽詞”總是讓遊客們忍俊不禁。

  “鳳梨的生長期有多長”、“水果釋迦的名字是怎樣得來的”、“當地人為什麼會有放竹筒炮的習俗”……導覽員會根據路過的不同地段抖不同的“包袱”,而這些與當地自然風俗緊密相連的問題,看上去不難,可要回答準確卻很不容易。正是在這樣的思考與互動中,遊客會自然而然地對當地的文化風俗有深入了解。

  這段旅程不僅需要思考還會有出其不意的體驗。導覽會帶大家到特定的竹筒炮展示區,把自行車停在一邊,教大家學當地少數民族的樣子放竹筒炮,並會詼諧地講述竹筒炮在當地人打獵中的具體作用。

  當竹筒炮聲仿佛還縈繞在耳際時,“綠色隧道”也就騎到了。“綠色隧道”其實是一段綠蔭掩映的普通公路。但導覽會請遊客再次停下來,然後讓大家一起平躺在這段公路上。

  那是一種很奇特的體驗,大多數人平日裏很少去留意自己頭頂上方那片綠蔭與藍天掩映的風景。如果此時,按照導覽員的指令,將頭再向後仰90度,又會欣賞到遠山、田地和綠樹全部倒映進眼簾的別致風景。

  “‘相聲式導覽’和‘綠色隧道’是‘阿度的店’最有特色的東西。”老闆林明君告訴記者。

  特別是“綠色隧道”這一部分,當遊客們平躺在公路上,隨著導覽員的指示向左、向右和向後看時,他們會領略到不同的風景,也會領悟到“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世界就會不同。”林明君説。

  他希望,遊客們在騎自行車親近大自然的同時,也可以培養積極思考問題的方式和態度。

  林明君態度的改變源於約十年前的一個決定。大學學新聞專業的他在臺北做了若干年導遊,直到35歲,他決定離開都市到鄉村去。

  “我在臺北時每月賺4萬多新台幣,但通訊費、停車費、汽油錢等花費也很大。導遊生活忙碌且壓力大,我常一覺醒來忘記自己在哪。最重要的是想不清楚自己職業上升空間在哪,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會怎樣。”林明君説。

  他表示,儘管當時還沒想清楚想過怎樣的生活,但想明白了什麼樣的生活是他不想要的——“我不想要那種都市裏沒有根的生活。”

  林明君選擇來到臺東,“因為這裡是最不方便回臺北的地方。”

  他選擇經營一家自行車店。用5萬元新台幣啟動資金以及借的錢,他租了幾間房子,買了40輛自行車,並給自己的店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阿度的店”。

  騎自行車在臺東很盛行,林明君起初面臨著激烈的同業競爭。“阿度的店”連續21個月虧損,他經常為不能給店員按時發工資而犯愁。

  在困境中,他開始了創新的歷程。在“做不了第一就做唯一”的理念指導下,他嘗試將導覽解説融入遊客自行車之旅中。

  “當時我見了什麼,就給遊客講什麼。但自己不是當地人,並不是對所有知識都了解,有時碰到更了解當地情況的遊客,我只能沉默,聽人家講故事。”他回憶説。

  林明君的自行車導覽創新經歷了漫長的積累過程,他不斷向當地居民請教各種農業知識和文化風俗,並不斷改進導覽風格。

  “如果導覽是講課式的,那遊客也不容易接受。我在聽相聲時受到啟發,覺得應該發展‘相聲式導覽方式’,這樣會營造更加輕鬆和互動的氛圍。”他回憶説。

  不斷創新的“阿度的店”終於扭虧為盈。目前,林明君已擁有4家分店,自行車數量從最初的40台發展到如今的近800台。

  林明君認為,最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創造和擁有了感動、快樂和回憶,找到了生活的根。

  “我的理想是在臺灣開25家店,希望遊客在自行車之旅中放鬆、快樂,並學會積極思考。同時,通過招收和培養導覽員,能為當地年輕人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讓他們有更好的舞臺去實現夢想。”他説。

  隨著兩岸交流不斷熱絡,林明君也開始接待來自北京、江蘇、四川、安徽等地的大陸游客。

  “自行車在大陸也很普及,相信來自大陸的遊客會越來越多。”林明君説。(記者 孟娜 李寒芳)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