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核電站附近都有斷層:“核”讓臺灣人又愛又恨

時間:2011-03-17 15:52   來源:東南網

臺核電站附近都有斷層:“核”讓臺灣人又愛又恨

 

  核能是臺灣主要能源之一,目前臺灣擁有三座核電站,據統計,臺核電站自1979年正式運轉以來,在臺灣全年發電總量中所佔比例達到了23.6%,是臺灣第二大能源支柱。

  但在島內,卻總有不同的聲音,一般民眾甚至“聞核色變”。臺灣的核電發展現狀如何?此次日本核危機會給臺灣帶來怎樣的“震撼”?

  未來幾天,導報記者將請臺灣名嘴黃創夏、田金麗一起帶您了解 “臺灣核”的方方面面。

  臺灣核電不得不建 

  臺灣礦産資源奇缺,既無多少煤炭,也無石油可供發電。此外,雖然島內可供發電的河流有25條,但受地形、地質的影響,建水庫不易,可供開發的也很有限。

  然而,臺灣經濟發展卻需要相當多能源。為緩解用電壓力,臺灣政府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興建核電站。核一、二、三廠建成後,確實改變臺灣用電緊張局面。

  到了1990年代,隨著臺灣新竹科學園區崛起,用電量一下劇增。“竹科需要太多電力了,多到任何一個火力、水力發電站一齣事,全臺就缺電的地步。”黃創夏説。

  田金麗表示,在經濟較發達的地方,用電量必然很大。按臺灣的現實狀況,建核電廠是唯一方案。

  此外,比較臺電過去11年的平均發電成本,核能是最低的。應該説,有成本低廉的核電,也是臺電在過去十幾年未曾調漲電價的主要依靠。

  臺核電發展“命運多舛”

  在全球能源缺少的情況下,核能一直被認為是較安全和環保的能源,特別是臺灣的情況,更是不得不建,但自過去30年全球發生多起核災後,提高了人們對核能安全的關注,“反核”聲浪有增無減。

  正因為這個原因,縱觀臺灣核電的歷史,絕對是一部命運多舛的 “編年史”。這部“編年史”,得從上個世紀60年代説起。

  1964年到1974年,臺經濟平均成長率超過10%,被稱為“黃金十年”。與經濟起飛的速度成正比,島內電能資源匱乏的速度也成幾何倍數增長,“配套遠跟不上發展腳步”,讓臺灣加緊了尋找新電力能源的腳步。

  1970年底,位於臺北縣石門的天然峽谷的第一核能發電廠正式開工;

  1974年9月,位於臺北縣金山鄉的臺灣第二核能發電廠開工興建;1975年5月,一號機爐完成裝吊;1978年12月,核一廠1號機開始商業運轉;

  1980年12月,核二廠1號機開始商業運轉;

  1985年,為執行能源多能化、平衡臺灣南北電力,減少電力輸送,臺當局在恒春半島馬鞍山成立第三核能發電廠,廠址離恒春鎮直線距離約6公里。

  核三投産後,發電能力不斷增加,臺當局也核定將於臺北縣貢寮鄉興建第四核能發電廠,預計將於2006年及2007年分別完成第一、二號機組的興建工廠,一切都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著,看起來都很順利。

  直到1986年“切爾諾貝利”事件發生,臺灣人開始 “聞核色變”,臺灣“立法院”以民眾疑慮未解為由凍結了核四預算,核四開始停停開開的坎坷過程。

  1991年,由於臺灣供電能力只有4.8%備載容量,在臺“行政院”的要求下,臺“立法院”于1992年通過恢復核四預算動支,核四計劃出現生機;1994年臺“立法院”一次通過7個年度的核四工程預算,總經費達1125億元新台幣。經過招標,美國通用電力公司以近18億美元的報價中標。

  1996年,民進黨、新黨及無黨籍“立委”聯手在臺“立法院”表決通過“立刻廢止所有核能電廠興建計劃案”。此後,不願放棄核四計劃的臺灣電力公司,向 “行政院”提出申請復議。國民黨借此機會,在“立法院”強行通過核四復議案,核四就此開工。

  核四開工至今,已完成總進度的三分之一,投資工程經費14億美元。

  臺核電站防震形勢嚴峻

  如果説,臺灣人是“差不多先生”,那麼,日本人就是“嚴謹先生”,這是大多數臺灣民眾的看法。而連一向嚴謹的日本人都搞不定核電站了,臺灣人可以嗎?

  畢竟,相比以往的核事故多由人為過失引起,日本福島核電站主要是天災肇禍,這也是世界核能發電史以來,首次有核電站在地震、海嘯中嚴重受創。

  而臺灣同樣處於活躍地震帶:四座核電站附近都有斷層,其中新北市附近的核一和核二處離山腳斷層分別只有7公里和5公里,位於墾丁的核三離斷層只有1.5公里,新北市貢寮區的核四附近1公里處就有兩條小斷層,外海更有11座活火山,距離最近的只有20公里。

  據黃創夏介紹,當初臺灣電力公司選址時,原本規定廠址8公里內不能有長度超過300米的活動斷層,但核一至核三均不達標,從而降低了核電站的安全性。

  此外,目前島內核電站的防震系數是0.3至0.4,最高可抵擋7級地震。日本福島核電站的防震系數高達0.6,但在9級強震中仍受重創。換言之,若臺灣遇到超過7級以上地震,核電站恐難逃一劫。臺當局聲稱核電站廠址都高於海面12米,額外配備的發電機也有20米的高度。但1993年日本北海道7.6級地震引發的海嘯,巨浪竟高達30米。

  因此,許多民眾對於臺灣“忐忑一片”的心態,是可以理解的。

  但若是回歸技術層面,黃創夏與田金麗都表示:不用太過擔心。

  “我曾去看過核一、核二廠,裏面的安全設施、冷卻設備比日本核電廠更週全。”田金麗説,雖然臺灣三座核電站機組跟日本是同樣的型號,但裏面的冷卻安全機制是雙重保障。從目前看來,日本核電廠沒有其他的注水方式,而臺灣的核電廠還有消防水、溪流等可以注入。

  除了安全設施和注水設備外,臺灣核電廠也建於比較高的位置,田金麗表示,萬一不幸發生事故,臺灣還有一套比較完整的疏散民眾的計劃。“比如緊急應變區在哪,收容站在哪兒,如何一步一步撤離、疏散,這些都有一個規劃。”田金麗説。(《海峽導報》記者 許巧娜 林江琳/文 資料圖)

編輯:楊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