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早上,臺北孔廟舉行一年一度的“春祭”大典,儀式包括鳴鼓、迎神、進饌、恭讀祝文、送神等29項禮節,現場鼓樂陣陣,煙氣繚繞,古味十足。圖為孔廟大成殿典禮現場。中新社發 符永康 攝
中新社臺北3月13日電 題:臺北孔廟“春祭”:五種語言誦《論語》
中新社記者 符永康 董會峰
3月13日早上8時許,臺北孔廟鼓樂齊鳴,隨著執事者一聲悠揚的禮唱——“啟扉!”身著白色唐裝的禮生打開三道正門,掀開了一年一度“春祭”典禮的帷幕。
當天是農曆二月初九即“上丁日”,按照中國古代陰陽五行之説,丁屬火,為文明之象,是舉行祭典的良辰吉日。
在現場數百名觀眾的注目下,36位樂生身著袍服在大成殿外恭立,正獻官臺北副市長邱文祥、正禮官臺北市民政局長黃呂錦茹及40多位鄉里長、傑出市民、學校代表等依序肅立,並在古樂伴奏下一一完成祭祀禮節。
時長約一個小時的典禮共分為29項禮儀,從宣佈典禮開始、鳴鼓、禮官就位,到迎神、進饌、恭讀祝文,再到送神、全體三鞠躬、關扉等,現場鼓樂陣陣,煙氣繚繞,古味十足。
此次“春祭”在遵循古禮的同時,還加入了一些新鮮的元素。例如在經典朗誦時,禮儀官分別以中文、英文、日語、韓語、閩南話5種語言朗誦《論語》篇章。“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每一遍誦讀都顯得別有韻味。
臺北副市長邱文祥説,這樣做是為了讓各方人士都能夠聽懂《論語》,傳揚孔子的儒家文化,同時也符合孔子所提出的“有教無類”精神。當天擔任祭典禮生、樂生的大多是臺北各個中學的學生,邱文祥希望他們在學習生活中能夠多多踐行孔子的教導。
而在進饌禮環節,正獻官等人在孔子牌位前奉上的27道菜饌也採用了許多現代烹飪做法。一般認為,平民出生的孔子對於飲食文化非常講究,《論語》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因此,臺北孔廟在春祭菜饌方面頗下功夫,主食均以詩句命名,並邀餐飲學校廚師掌勺烹飪。
例如“太羹原味敬至聖”一道,將牛肉熬煮成汁而不添加任何調味料,並以番茄去腥,以此表達對孔子的崇敬之意。主食還有“麥粟紫米維正道”煮飯、“有規有矩成方圓”烤滷肉、“勤勉向學時習之”鮸魚、“勤能補拙無難事”川燙芹菜等等,取材用意均有出處。
而祭器的造型也有不少講究,今年是臺北孔廟恢復“春祭”的第四年,廟方在“秋季”祭器的基礎上,另參考了山東曲阜孔廟致贈的文物器形,進行改進設計,祭器以方形和圓形為主,表達“無規矩不成方圓”的含義。
典禮結束後,邱文祥代表在外出差的臺北市長郝龍斌抽出了今年的“學運簽”,為莘莘學子送上祝福。孔廟還向現場民眾分發了寓意宏圖大展的“狀元餅”,向人們送上春天的祝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