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食在臺灣:鰣魚,一種帶有鄉愁的魚

時間:2011-01-06 14:15   來源:國際線上 

由於太貴,食客要鰣魚一般只點半條

  臺北市的天廚菜館是我最常光顧的一家餐廳。原因很簡單,90歲的山東老爸要吃北方菜,那裏也是馬英九夫人周美青愛吃的店。我們家下飯館吃的菜千篇一律,涼拌白菜心、蔥燒海參或是炸醬面,要不然就點一隻北平烤鴨。

  鰣魚伴隨遠古傳説

  我先生在天廚有一位熟悉的朋友,是多年前在“大陸受災同胞救濟總會”上課時所認識的王延庸老師。王老師現職為天廚菜館的經理。一天王老師打電話説:“來天廚吃鰣魚吧!”鰣魚對我而言是一種既久遠又古老的魚,“60後”的我十幾年前剛跑美食新聞時,美食家每每談到鰣魚,總是一副口水與眼淚直流的模樣。尤其是提到鰣魚魚鱗與魚皮間的脂肪時,眾人更稱其為難得一嘗的珍饈。

  據家中一本頁面發黃、字體很小的《中國饌飲故事》中記載,鰣魚是大陸東南沿海特有的洄遊魚,又名鯦、三來魚、三黎魚、惜鱗魚等,每年四五月溯江産卵。其體形橢圓且側扁,鱗薄而大具細紋,肉質細膩,滋味鮮潤,刺多而軟,富含脂肪。由於鰣魚出水即死,捕撈又不能傷及魚鱗,所以是餐桌上很珍貴的食材,自古入饌,並列為貢品。據説,為了讓君王也能吃到新鮮的鰣魚,古人特意打造水渠讓鰣魚由南向北遊。1000條鰣魚經過如此折騰,最後僅剩兩三條。於是有臣子上書希望不再進貢,反而讓鰣魚的身價更高。

  將軍開飯店留下美味

  在臺灣,鰣魚與黃魚都是帶有鄉愁的魚。“1971年2月7日,陳虎門將軍的父親陳萬策創立天廚菜館。鐵烤鰣魚便是劉安琪將軍的家廚,天廚第一代大廚所發明的招牌菜。”祖籍江蘇吳興的王延庸,16歲到臺灣,對鰣魚也懷有一種莫名的情感,可是問他家鄉的清蒸鰣魚是啥滋味?他也記不起來。然而專司採購的王師傅卻很清楚鰣魚的高貴,“活的沒有,只有冷凍,一兩賣90元新台幣,平均重3斤半(一台斤等於600克),所以吃一條鰣魚至少要花5000元新台幣,請客的人大多只點半條。”

  我在臺灣吃鰣魚僅兩三回,不是冷凍便是鹽漬,而且一定是包著豬網油清蒸,對老一輩美食家所提“吸吮魚鱗下的美味脂肪”,並沒有太多感覺。一等40分鐘才出場的鐵烤鰣魚,魚鱗片片捲曲豎立,跟法國大廚自豪的酥炸鯛魚鱗有異曲同工之妙。外加豬油與魚油上下包夾,酥脆魚鱗咬起來嘎吱作響,美味登峰造極。

  除了鐵烤鰣魚以外,天廚的功能表裏還有怪菜名,例如“尼罕寧默哈庫它”是以滿洲話直譯的牛肚燒魚肚,“它似蜜”則是慈禧太后愛吃的甜味炒羊肉,還有拿清代才子袁枚為賣點的“隨園牛舌”。王延庸表示,老董事長當年就是拿著《隨園食單》作為天廚功能表的基礎,尤其牛舌完全遵循古書烹調。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