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跨越海峽的林語堂(組圖)

時間:2010-04-19 10:58   來源:福建日報

  1895年出生於福建漳州的林語堂是享譽世界的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其《生活的藝術》、《京華煙雲》等大批著述膾炙人口。學習工作于中國、美國、德國等地的他,被稱為是“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學者。1923年林語堂獲博士學位後回國,先後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寫雜文,並研究語言。這位學貫中西的大文豪是福建的驕傲,漳州薌城區天寶鎮五里沙村建有林語堂紀念館,佔地30多畝,主體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築風格的二層半圓形建築,館前安放一尊高2米的林語堂坐式雕像,每年前來瞻仰者絡繹不絕。

  在海峽東岸的臺灣,也有一座“林語堂故居”,與西岸的“林語堂紀念館”遙遙相望。“林語堂故居”原址為林語堂生前最後10年在臺灣的寓所,坐落在臺北陽明山山腰,門口專設一個公交車停靠站:“永福(林語堂故居)”。除了專程前來參觀的訪客,往返陽明山的人們也時常會在此停留。和大陸人一樣,臺灣人鮮有不知林語堂的,這個赫赫有名的中國人,讓兩岸人民共同景仰。

  林語堂説過“我要一小塊園地,不要有遍鋪綠草,只要有泥土,可讓小孩搬磚弄瓦,澆花種菜,喂幾隻家禽。我要在清晨時,聞見雄雞喔喔啼的聲音。我要房宅附近有幾棵參天的喬木。”臺北陽明山腰上的這座由他親手設計的故居,正是他理想的現實版。故居的建築風格與漳州的林語堂紀念館一樣,也是中西合璧。藍色的琉璃瓦搭配白色的粉墻,其上嵌著深紫色的圓角窗欞,意境典雅精緻。從西式拱門進入,穿過回廊,可以看見透天中庭,西班牙式螺旋廊柱被和煦的陽光拉長了身影。中庭的一角,由翠竹、楓香、蒼蕨、藤蘿等植物與造型奇特的石頭營造出可愛的小魚池,據説林語堂生前常坐在池邊的大理石椅上,享受“持竿觀魚”之樂。

  在林語堂看來,讀書並非為了做學問或鑽研什麼大道理,而是為了生活的樂趣,故居的書房裏,按原貌擺放著他的手稿、藏書、文鎮、英文打字機及他發明的“明快中文打字機”等,最顯眼的是那一張硬木大書桌。當年,他常咬著煙斗埋首桌前,用筆渲染出動人的文學天地,他還依靠自己發明的“上下檢字法”和他改良的“漢語羅馬字拼音法”,在這書桌上歷時5年編寫出他自己視為畢生登峰之作的《林語堂當代漢英辭典》。

  莊子、陶淵明、蘇東坡是林語堂的偶像,因為他們灑脫、淡泊、快樂,而他自己正是個追求閒適的名人,重視身體與精神的關係,提倡“躺在床上的藝術”。他的故居臥室簡樸而舒坦,顯然,他熱愛他的眠床一如他的書桌,從一床一被、一衫一履中,仿佛能聽見他甜美的鼾聲,夢裏的他,是否幽默地訴説著智慧的語句?

  “我們只有在知己朋友相遇、肯互相傾吐肺腑時,方能真正地談天。而談時各人也是任性地坐臥,毫無拘束,一個將兩腳高高地擱在桌上,一個坐在窗檻上,一個坐在地板上,將睡椅上的墊子搬下來當褥子用……”故居客廳擺放的舊式茶几、沙發、餐桌、餐椅,都顯露出使用頻繁的光澤,從中可見他和夫人廖翠鳳的好客,而他們也同樣為朋友們所熱愛。

  推開客廳兼餐廳的木門,就是林語堂生前常呆的陽臺,如今這個小巧的空間,擺著親切的木製小桌和藤椅,白天坐在這裡可翹首朗朗雲天,傍晚欣賞夕陽沉沒于觀音山際,此時林語堂的話語如在耳畔:“黃昏時候,工作完,飯罷,既吃西瓜,一人坐在陽臺上獨自乘涼,口銜煙斗,若吃煙,若不吃煙。看前山慢慢沉入夜色的朦朧裏,下面天母燈光閃爍,清風徐來,若有所思,若無所思。不亦快哉!”40多年過去了,陽明山下的天母依然燈光閃爍,而林語堂的名字也依然閃亮。

  故居簡介裏有一句話:“集語言家、思想家、文學家、旅遊家、發明家于一身,語堂先生走過這個世界,沒有帶走什麼,卻把全部留下。”是的,他所留下的東西中有一部分在這陽明山腰的故居,還有一部分就在他老家漳州的紀念館。他留下的東西已成為全體中國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福建漳州的林語堂紀念館

臺北的林語堂故居(圖片來源:中新社)

臺北林語堂故居臥室(圖片來源:中新社)

臺北林語堂故居會客廳(圖片來源:中新社)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